朱洪波等
摘要:
文章介紹了同濟大學開展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SITP)的活動情況,具體以土木工程材料專業的SITP項目為例,分析了SITP活動對學生自身發展的有益作用;認為學生通過SITP活動,能夠提高在計算機知識、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動手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社交活動、英語水平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SITP);土木工程材料;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TV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2009904
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SITP)在各高校推廣以來,其開發學生創新意識及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學習興趣的積極作用得到廣泛認同。同濟大學材料學院2012年本科生免試入學研究生考核中,有25名成績優異的學生通過初選,經面試遴選最終錄取的18名學生都參與過SITP,而落選的學生均未涉足該項目,其中不乏學習績點排名非常靠前的學生。最近幾年各高校推薦優秀高年級本科生參加學院的暑期夏令營,對入營學生情況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參與過SITP;此外,對申請出國深造學生情況的統計結果也表明,有參與SITP經歷是申請成功的主要條件之一。以上情況反映了SITP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
由于SITP不同于本科畢業設計,更有別于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因此,該項目的開展具有特殊性,各校在這方面已有不少經驗和體會。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以晶體生長實驗為例,提出了在實驗課程中開展創新訓練項目的教學模式[1];劉升等以鑄件成型實驗為例,提出將創新項目與實驗教學結合[2];北京郵電大學總結出“興趣驅動、自主實驗,重在過程,面向需求”的活動原則,并通過加大獎勵指導教師的力度來提高訓練質量[3];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針對學生主要通過學術講座獲得創新學分的情況,提出通過調整訓練項目難度和內容來增加學生參與比例的創新學分制度[4];華北煤炭醫學院的調查顯示,男女生對創新的作用、態度和認識水平接近,但男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明顯較高[5];申萍
等提出了創新計劃項目與理論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6];龍春先等提出“開放性實驗”化的項目管理模式[7];齊迎春等認為,指導創新項目能使教師在近距離接觸本科生的過程中吸收很多新思想,可強化自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8]。
2012年筆者所在學校同濟大學共資助170項校級SITP項目,每項資助1萬元。材料學院特別資助項目“水泥混凝土輕舟”(以下簡稱“輕舟”),以每年一屆的美國“中太平洋大學生土木國際比賽”為契機,由該院與土木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交通學院的學生共同組團參加“土力學測試、橋梁設計、水泥輕舟、水泥保齡球”等多個項目的比賽,材料學院投入5萬元支持由30多名學生組成的“輕舟隊”開展相關研究和參賽輕舟的制作(其制作、展示和試航過程如圖2,參賽現場如圖3)。該項目在學生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對SITP活動起到了較好的推動和宣傳作用。“輕舟隊”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開展活動,如作品展示、參加校“龍舟賽”、發行“輕舟報”(如圖4)、公開招募選拔隊員等,學院配備多名專業教師指導開展系統試驗和輕舟制作。隊員反映在該項目中受益匪淺,其活動頗受學生歡迎,不僅隊員參與積極性高,而且其研究動向、進展等也都成為其他學生關心的話題。
筆者曾連續多期指導SITP,現以土木工程材料類項目為例,就SITP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作用談談個人的體會和思考。
一、項目的開展
(一)項目的啟動
目前,對學生介入和完成SITP最合理的時段還沒有定論。同濟大學最初規定本科生可以從二年級初開始申報,一般在三年級末結束;目前調整為學生從進校后即可參與SITP,仍以三年級末結
束為限。筆者常年擔任兼職班主任,比較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認為從二年級初開始更為合理,因為新生對該項目的認識尚不成熟,過早介入反而會分散其主課學習的精力。從實施情況來看,新生的申報熱情也不高。目前,同濟大學規定本科生必須完成2個學分的創新實踐,其中,參與SITP是重要的得分途徑之一,所以,確實有少量新生提出相關要求。但是,由于新生面臨全新而紛繁的大學生活,其自主選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SITP內容一般都與專業有關,而新生對專業的認識尚淺,并且部分學生進校后還有專業調整的可能性。而學生至二年級時專業選擇基本確定,對項目的選擇會更有針對性;而且此時學生已經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同學間的了解此時更充分,對組織團隊也會更有利。統計顯示,一年級的同組隊員多為同宿舍的同學,而二年級申報SITP的團隊更多的是由跨班級、跨專業甚至跨學院的學生組成,這符合SITP倡導的多學科交叉的宗旨。
(二)項目的組織
同濟大學的SITP由校學生處負責,具體由各學院學工辦負責實施,其主要工作是項目組織,召集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項目的立項、中期檢查和結題驗收等。項目組織程序如圖1,具體包括:
學工辦定期向專業教師和學生征集項目(題目);學工辦將征集到的項目匯總、分類,然后向學生發布;學生自由組合并選擇項目,然后與提供項目的教師溝通,自選項目的學生自主選擇指導教師;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項目申報準備工作;
學工辦召集專業教師組成評審小組,評議各項目組學生代表的申請答辯,確定入選項目后提交至學校學生處,由學生處最終決定和公布資助項目名單;
指導教師通過網上財務系統監督資助經費的使用,學生報賬時需要教師認可簽字。
項目的層次分為市級、校級和院級,一般是資助力度遞減,而項目數遞增,但也可根據情況特殊對待。
(三)項目內容
由專業教師提供的項目一般都是其科研內容的一部分,具有較好的資金保障和一定的研究基礎,通常還有研究生作為導師助手協助指導,項目的新穎性和科技水平也都經過一定的前期論證,是SITP的主要來源。
但是,在設計SITP內容時應該注意其與研究生畢業課題的區別,主要有:
(1)技術難度適中。過高的技術要求不僅讓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而且容易造成學生的“挫敗”感。筆者曾以《新型混凝土氣滲性檢測方法》為題指導一組SITP,該課題有全套的自制新型裝置,具有很多試驗數據積累,已有研究生以此為題完成畢業論文。但由于測試中混凝土試樣內部的濕度很難控制且對結果影響很大,同時對裝置使用的操作要求也很嚴格,所以學生獲得的測試數據穩定性較低,最終沒有實現預期目標。雖然學生通過大量試驗也學到了很多關于混凝土滲透性、相關測試方法以及水泥石微觀結構的許多知識,但作為一個研究項目仍留下一些遺憾。
(2)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參與SITP也是培養其專業興趣的過程,如果項目的趣味性很強,則對吸引學生選擇該專業具有積極作用,筆者所指導過的多數本科生后來都報考了目前并不熱門的建材專業研究生。此外,對項目本身來說,趣味性無疑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對那些還沒有明確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來說,如無興趣愛好,也很難要求其認真完成很專業的研究項目。
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計算機知識
在“輕舟”項目的參賽規定中有一個項目展示環節,在項目答辯和考核過程中要求采用動漫、動畫等新穎的多媒體形式來表達,因此,學生在作品的logo設計和試驗演示等過程需要充分展示各自的計算機技術,不少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和掌握了許多新的計算機軟件,其精心制作的各種電子成果不僅為項目增色不少,而且也是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獲的最好展示。
(二)專業知識
項目活動的開展能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鞏固已學過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在項目實踐活動中能使學生及時發現和彌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為獲得所用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學性能,學生必須按照相關標準嚴格進行試驗操作,稍有偏差就會得到與其所獲資料內容不符的結果。因此學生常常不得不反復試驗,有的還需要學生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按照規定制備樣品交由專業測試部門來完成。正是在此反復的試驗和選擇中,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得到了強化。
(三)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意識是開展SITP最核心的目的之一,學生對此做足了功課,得到的鍛煉和收獲也不少。
由于知識領域的局限性,學生最初的設想都顯得簡單和直觀。例如:在“輕舟”項目中,學生最早提出的創新點是“特別的外觀設計”,通過各種顏料和圖案的搭配實現獨特的輕舟外觀。后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增加了新穎的結構設計,采取了防水性的特殊材料預處理方法和與傳統“涂抹”方式不同的“噴射”施工方法等,從而顯著提升了技術含量;在設計一種多功能的吸聲、保溫和抗暴“聚苯顆粒—水泥”材料時,學生最初也只想到從外形和顏色變化方面突出創新性,后經教師的指導,選擇了容重梯度變化的復合結構設計來提高多種功能的性能;在提高材料防水性方面,指導教師提出采用表面防水劑、水泥滲透結晶材料和表面涂覆瀝青等多種選擇方案,學生經過思考選擇采用油漆涂刷表面,認為這樣既可防水,又達到了裝飾效果,而且所用材料也容易獲得。但教師則認為,用油漆會堵塞這種多孔性材料的表面孔隙,影響其吸聲作用,而且采用的有機類材料在野外很容易老化,失去功能,學生最終選擇采用有機硅防水劑,可以在粗糙的多孔材料表面形成“荷葉露珠”的效果,在獲得防水功能的同時又保持了材料孔隙的貫通。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動手能力
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是對材料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輕舟成型前先要制作坯模,其長度8米左右,學生用聚苯泡沫塊雕刻而成后再粘貼、組裝,每位組員都要參與“精雕細琢”的手工制作;輕舟成型時,“輕舟”隊員分成“稱料組”、“攪拌組”和“施工組”,工作中既有分工也有協作,如涂抹水泥漿時需要施工組各成員同時操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品,以便在統一的水泥水化進程下保障船體結構的均勻性;在最終的打磨、修飾環節,由于揚塵很大,各組成員分批輪番上陣。在整個“水泥輕舟”制作過程中,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切身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五)文字表達能力
學生對獨立完成項目活動的總結工作沒有經驗,將SITP項目活動中積累的大量數據和資料整理成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材料,對多數學生來說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通過整理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提升了學生的文字表達和論文撰寫能力。
(六) 社會交際能力
項目
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很多材料在傳統市場上不容易購得,學生需想方設法自行采購原材料,無形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如通過與生產或供應廠家的溝通,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商務活動,學生能了解到很多與專業有關的商業操作規則,也提高了與商家等的溝通能力
。
(七)英語水平
參加SITP活動需要較高的英語水平,如出國參加專業比賽、翻譯英文資料、比賽中用英文展示相關內容等環節,以及基本英語交流應用、撰寫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等。學生通過SITP活動感受了英語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增添了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熱情,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三、結語
筆者根據指導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土木工程材料專業學生參與SITP項目的體會,認為在大二至大三的學生中開展該活動比較合理;項目選題技術難度應適中,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選擇一定數量的重點項目對推動該活動的開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通過SITP活動,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英語水平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都有顯著提升。參考文獻:
[1]李麗潔,施瑞,陳樹森. 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中的實驗教學[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161-163.
[2]劉升,林希峰. 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與實驗教學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7):24-28.
[3]郭莉,王菡,王栩楠. 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管理模式[J]. 現代教育技術,2012,22(6):118-121.
[4]唐永升,顧嘉. 大學生創新學分實施初探——基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創新學分的調查[J]. 文教資料,2011,31:195-196.
[5]薄建柱,楊紹清, 安靜慧,等. 大學生創新學分情況調查與分析[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6):897-898.
[6]申萍,王立德. 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與理論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J]. 電氣電子教學, 2010,32(21):34-36.
[7]龍春先,艾楚,君陳友,等. 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開放性實驗”化的探究[J]. 中國電力教育,2012(7):81-82.
[8]齊迎春,黃蓮,金敬福. 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的體會[J]. 教育教學論壇,2013(1):104-106.
但是,在設計SITP內容時應該注意其與研究生畢業課題的區別,主要有:
(1)技術難度適中。過高的技術要求不僅讓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而且容易造成學生的“挫敗”感。筆者曾以《新型混凝土氣滲性檢測方法》為題指導一組SITP,該課題有全套的自制新型裝置,具有很多試驗數據積累,已有研究生以此為題完成畢業論文。但由于測試中混凝土試樣內部的濕度很難控制且對結果影響很大,同時對裝置使用的操作要求也很嚴格,所以學生獲得的測試數據穩定性較低,最終沒有實現預期目標。雖然學生通過大量試驗也學到了很多關于混凝土滲透性、相關測試方法以及水泥石微觀結構的許多知識,但作為一個研究項目仍留下一些遺憾。
(2)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參與SITP也是培養其專業興趣的過程,如果項目的趣味性很強,則對吸引學生選擇該專業具有積極作用,筆者所指導過的多數本科生后來都報考了目前并不熱門的建材專業研究生。此外,對項目本身來說,趣味性無疑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對那些還沒有明確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來說,如無興趣愛好,也很難要求其認真完成很專業的研究項目。
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計算機知識
在“輕舟”項目的參賽規定中有一個項目展示環節,在項目答辯和考核過程中要求采用動漫、動畫等新穎的多媒體形式來表達,因此,學生在作品的logo設計和試驗演示等過程需要充分展示各自的計算機技術,不少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和掌握了許多新的計算機軟件,其精心制作的各種電子成果不僅為項目增色不少,而且也是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獲的最好展示。
(二)專業知識
項目活動的開展能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鞏固已學過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在項目實踐活動中能使學生及時發現和彌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為獲得所用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學性能,學生必須按照相關標準嚴格進行試驗操作,稍有偏差就會得到與其所獲資料內容不符的結果。因此學生常常不得不反復試驗,有的還需要學生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按照規定制備樣品交由專業測試部門來完成。正是在此反復的試驗和選擇中,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得到了強化。
(三)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意識是開展SITP最核心的目的之一,學生對此做足了功課,得到的鍛煉和收獲也不少。
由于知識領域的局限性,學生最初的設想都顯得簡單和直觀。例如:在“輕舟”項目中,學生最早提出的創新點是“特別的外觀設計”,通過各種顏料和圖案的搭配實現獨特的輕舟外觀。后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增加了新穎的結構設計,采取了防水性的特殊材料預處理方法和與傳統“涂抹”方式不同的“噴射”施工方法等,從而顯著提升了技術含量;在設計一種多功能的吸聲、保溫和抗暴“聚苯顆粒—水泥”材料時,學生最初也只想到從外形和顏色變化方面突出創新性,后經教師的指導,選擇了容重梯度變化的復合結構設計來提高多種功能的性能;在提高材料防水性方面,指導教師提出采用表面防水劑、水泥滲透結晶材料和表面涂覆瀝青等多種選擇方案,學生經過思考選擇采用油漆涂刷表面,認為這樣既可防水,又達到了裝飾效果,而且所用材料也容易獲得。但教師則認為,用油漆會堵塞這種多孔性材料的表面孔隙,影響其吸聲作用,而且采用的有機類材料在野外很容易老化,失去功能,學生最終選擇采用有機硅防水劑,可以在粗糙的多孔材料表面形成“荷葉露珠”的效果,在獲得防水功能的同時又保持了材料孔隙的貫通。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動手能力
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是對材料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輕舟成型前先要制作坯模,其長度8米左右,學生用聚苯泡沫塊雕刻而成后再粘貼、組裝,每位組員都要參與“精雕細琢”的手工制作;輕舟成型時,“輕舟”隊員分成“稱料組”、“攪拌組”和“施工組”,工作中既有分工也有協作,如涂抹水泥漿時需要施工組各成員同時操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品,以便在統一的水泥水化進程下保障船體結構的均勻性;在最終的打磨、修飾環節,由于揚塵很大,各組成員分批輪番上陣。在整個“水泥輕舟”制作過程中,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切身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五)文字表達能力
學生對獨立完成項目活動的總結工作沒有經驗,將SITP項目活動中積累的大量數據和資料整理成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材料,對多數學生來說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通過整理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提升了學生的文字表達和論文撰寫能力。
(六) 社會交際能力
項目
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很多材料在傳統市場上不容易購得,學生需想方設法自行采購原材料,無形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如通過與生產或供應廠家的溝通,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商務活動,學生能了解到很多與專業有關的商業操作規則,也提高了與商家等的溝通能力
。
(七)英語水平
參加SITP活動需要較高的英語水平,如出國參加專業比賽、翻譯英文資料、比賽中用英文展示相關內容等環節,以及基本英語交流應用、撰寫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等。學生通過SITP活動感受了英語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增添了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熱情,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三、結語
筆者根據指導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土木工程材料專業學生參與SITP項目的體會,認為在大二至大三的學生中開展該活動比較合理;項目選題技術難度應適中,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選擇一定數量的重點項目對推動該活動的開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通過SITP活動,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英語水平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都有顯著提升。參考文獻:
[1]李麗潔,施瑞,陳樹森. 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中的實驗教學[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161-163.
[2]劉升,林希峰. 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與實驗教學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7):24-28.
[3]郭莉,王菡,王栩楠. 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管理模式[J]. 現代教育技術,2012,22(6):118-121.
[4]唐永升,顧嘉. 大學生創新學分實施初探——基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創新學分的調查[J]. 文教資料,2011,31:195-196.
[5]薄建柱,楊紹清, 安靜慧,等. 大學生創新學分情況調查與分析[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6):897-898.
[6]申萍,王立德. 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與理論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J]. 電氣電子教學, 2010,32(21):34-36.
[7]龍春先,艾楚,君陳友,等. 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開放性實驗”化的探究[J]. 中國電力教育,2012(7):81-82.
[8]齊迎春,黃蓮,金敬福. 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的體會[J]. 教育教學論壇,2013(1):104-106.
但是,在設計SITP內容時應該注意其與研究生畢業課題的區別,主要有:
(1)技術難度適中。過高的技術要求不僅讓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而且容易造成學生的“挫敗”感。筆者曾以《新型混凝土氣滲性檢測方法》為題指導一組SITP,該課題有全套的自制新型裝置,具有很多試驗數據積累,已有研究生以此為題完成畢業論文。但由于測試中混凝土試樣內部的濕度很難控制且對結果影響很大,同時對裝置使用的操作要求也很嚴格,所以學生獲得的測試數據穩定性較低,最終沒有實現預期目標。雖然學生通過大量試驗也學到了很多關于混凝土滲透性、相關測試方法以及水泥石微觀結構的許多知識,但作為一個研究項目仍留下一些遺憾。
(2)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參與SITP也是培養其專業興趣的過程,如果項目的趣味性很強,則對吸引學生選擇該專業具有積極作用,筆者所指導過的多數本科生后來都報考了目前并不熱門的建材專業研究生。此外,對項目本身來說,趣味性無疑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對那些還沒有明確專業方向的本科生來說,如無興趣愛好,也很難要求其認真完成很專業的研究項目。
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計算機知識
在“輕舟”項目的參賽規定中有一個項目展示環節,在項目答辯和考核過程中要求采用動漫、動畫等新穎的多媒體形式來表達,因此,學生在作品的logo設計和試驗演示等過程需要充分展示各自的計算機技術,不少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和掌握了許多新的計算機軟件,其精心制作的各種電子成果不僅為項目增色不少,而且也是學生學以致用、學有所獲的最好展示。
(二)專業知識
項目活動的開展能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鞏固已學過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在項目實踐活動中能使學生及時發現和彌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如,為獲得所用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和化學性能,學生必須按照相關標準嚴格進行試驗操作,稍有偏差就會得到與其所獲資料內容不符的結果。因此學生常常不得不反復試驗,有的還需要學生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按照規定制備樣品交由專業測試部門來完成。正是在此反復的試驗和選擇中,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得到了強化。
(三)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意識是開展SITP最核心的目的之一,學生對此做足了功課,得到的鍛煉和收獲也不少。
由于知識領域的局限性,學生最初的設想都顯得簡單和直觀。例如:在“輕舟”項目中,學生最早提出的創新點是“特別的外觀設計”,通過各種顏料和圖案的搭配實現獨特的輕舟外觀。后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增加了新穎的結構設計,采取了防水性的特殊材料預處理方法和與傳統“涂抹”方式不同的“噴射”施工方法等,從而顯著提升了技術含量;在設計一種多功能的吸聲、保溫和抗暴“聚苯顆粒—水泥”材料時,學生最初也只想到從外形和顏色變化方面突出創新性,后經教師的指導,選擇了容重梯度變化的復合結構設計來提高多種功能的性能;在提高材料防水性方面,指導教師提出采用表面防水劑、水泥滲透結晶材料和表面涂覆瀝青等多種選擇方案,學生經過思考選擇采用油漆涂刷表面,認為這樣既可防水,又達到了裝飾效果,而且所用材料也容易獲得。但教師則認為,用油漆會堵塞這種多孔性材料的表面孔隙,影響其吸聲作用,而且采用的有機類材料在野外很容易老化,失去功能,學生最終選擇采用有機硅防水劑,可以在粗糙的多孔材料表面形成“荷葉露珠”的效果,在獲得防水功能的同時又保持了材料孔隙的貫通。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動手能力
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是對材料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輕舟成型前先要制作坯模,其長度8米左右,學生用聚苯泡沫塊雕刻而成后再粘貼、組裝,每位組員都要參與“精雕細琢”的手工制作;輕舟成型時,“輕舟”隊員分成“稱料組”、“攪拌組”和“施工組”,工作中既有分工也有協作,如涂抹水泥漿時需要施工組各成員同時操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品,以便在統一的水泥水化進程下保障船體結構的均勻性;在最終的打磨、修飾環節,由于揚塵很大,各組成員分批輪番上陣。在整個“水泥輕舟”制作過程中,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切身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五)文字表達能力
學生對獨立完成項目活動的總結工作沒有經驗,將SITP項目活動中積累的大量數據和資料整理成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材料,對多數學生來說更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通過整理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提升了學生的文字表達和論文撰寫能力。
(六) 社會交際能力
項目
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很多材料在傳統市場上不容易購得,學生需想方設法自行采購原材料,無形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如通過與生產或供應廠家的溝通,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商務活動,學生能了解到很多與專業有關的商業操作規則,也提高了與商家等的溝通能力
。
(七)英語水平
參加SITP活動需要較高的英語水平,如出國參加專業比賽、翻譯英文資料、比賽中用英文展示相關內容等環節,以及基本英語交流應用、撰寫科技論文的英文摘要等。學生通過SITP活動感受了英語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增添了學習英語的動力和熱情,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三、結語
筆者根據指導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土木工程材料專業學生參與SITP項目的體會,認為在大二至大三的學生中開展該活動比較合理;項目選題技術難度應適中,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選擇一定數量的重點項目對推動該活動的開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通過SITP活動,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專業知識、創新意識、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英語水平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都有顯著提升。參考文獻:
[1]李麗潔,施瑞,陳樹森. 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中的實驗教學[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161-163.
[2]劉升,林希峰. 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與實驗教學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7):24-28.
[3]郭莉,王菡,王栩楠. 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管理模式[J]. 現代教育技術,2012,22(6):118-121.
[4]唐永升,顧嘉. 大學生創新學分實施初探——基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創新學分的調查[J]. 文教資料,2011,31:195-196.
[5]薄建柱,楊紹清, 安靜慧,等. 大學生創新學分情況調查與分析[J]. 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6):897-898.
[6]申萍,王立德. 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與理論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J]. 電氣電子教學, 2010,32(21):34-36.
[7]龍春先,艾楚,君陳友,等. 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開放性實驗”化的探究[J]. 中國電力教育,2012(7):81-82.
[8]齊迎春,黃蓮,金敬福. 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的體會[J]. 教育教學論壇,2013(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