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國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經典表現形式,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曾在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我國留下了一幅幅輝煌璀璨的篇章,其歷史地位是穩固且不可撼動的,這不僅基于其細膩的情感寄托方式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更是與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文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然而,在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體現著現代的氣息,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對于淵源已久的中國國畫藝術。基于此,本文筆者將從傳統文化的教育入手,對中國國畫教學的方式與特點進行分析,力求為保護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關鍵詞:中國國畫教學;方式;特點;意義0前言
傳統的中國國畫,運用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傳承中國幾千年來不朽的歷史文化精神,是民族藝術的經典呈現,其價值與地位是不可估量的。中國國畫完美地體現出道德與審美的融合,可謂是畫中有詩,寄情于畫,詩畫一體的完美結合。然而,與底蘊濃厚的傳統中國國畫文化相比,中國國畫的教學就顯得十分薄弱了。沒有完整的教學體系,缺乏條理性,都是各為一體,毫無科學性可言,嚴重地影響了中國國畫的人才培養,阻礙了經典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由此可見,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開展中國國畫教學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1開展中國國畫教學的意義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華夏歷史文明的古國,其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無可比擬的底蘊。中國國畫作為傳統文化的典型,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是歷代文人墨客爭相推崇的對象。古人云,詩畫不分家,中國國畫便是詩畫的完美統一體,為世人所驚嘆。然而在近現代,由于歷史原因的局限和新文化思潮的影響,國畫教育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國畫的藝術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是不容輕視和磨滅的。因此,振興國畫教育事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使人們在藝術欣賞的同時感受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與精髓,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的。退一步講,中國國畫作為中國本土產生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受本土文化熏陶,帶著強烈民族情感的中國人的審美視角有著極強的契合點,再加上,國畫中那極具變化的線條,意境深遠的墨和色,變化莫測的構型變化,使其圖案突破了時空以及視線焦點的束縛,在似是而非之間,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與時代彰顯的創新精神十分吻合,這為開展國畫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總而言之,開展國畫教學,無論對人們的道德領域、精神領域、審美領域的凈化,還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其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
2中國國畫教學的現狀
當今時代,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繪畫的潛臺詞是色彩斑斕,繪畫的工具也是鉛筆、蠟筆、水彩筆等彩色硬筆,真正能用毛筆作畫的人已日漸稀少。這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國畫所面臨的危機。有數據顯示,在中國的許多繪畫、美術培訓機構,甚至是高校,所運用的以及教授的繪畫方法也多是西方的繪畫技巧,忽視了傳統國畫的培養與教學。基于此,筆者進行了相應的調查與分析,總結了以下幾方面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第一,受近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繪畫美術培訓機構乃至高校形成了一種“崇洋媚外”的思想,忽視了對傳承與弘揚傳統國畫文化的教學思想,同時由于某些原因,遺失了基本的國畫教學知識與技能,給國畫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在仔細研究調查資料后,其實不難發現中國傳統國畫的教學課程,已經成了一種冷門課程,即使在國家大力推崇繼承與保護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仍然無法改變中國國畫教學課程爆冷的尷尬局面。縱然一些教育培訓機構仍在困境中堅持中國國畫教學,但其教學實質已經潛移默化的發生了質變。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是一種實驗教學,根本沒有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精神領域。當然,有一部分教師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由于傳統國畫所蘊含的文化以及筆墨技法過于深奧,很難被學生接受,便主動舍棄了。第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成體系,缺乏科學性與嚴謹性,阻礙了國畫教學的順利開展。傳統的國畫教學方式是對國畫的臨摹,這往往會陷入一個認識誤區,國畫的教學就是臨摹技法。其實不然,臨摹的目的是為了熟悉和掌握傳統國畫的筆墨技法,只是學習國畫的一種輔助手段,真正的意境在于體悟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第三,傳統國畫注重形神結合,形在外而神在內,這就給國畫的繪畫工具和繪畫環境無形當中增添了許多特殊性與復雜性,也就給國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阻礙。一方面師資力量薄弱的教育機構,很難為學生提供相適應的工具與繪畫場所;另一方面,與當今流行的其他繪畫形式相比,國畫繪畫的提前預備工作與事后清理工作比較繁重,學生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成效緩慢,可謂事倍功半,這也是放棄傳統國畫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理論上來講,無論是哪一種繪畫形式,對學生的藝術能力發展都有著促進作用,但卻只有中國國畫蘊含著傳統的藝術文化精神。
3中國國畫教學的方式特點之我見
鑒于中國傳統國畫教學所面臨的危機與困境,筆者認為,中國國畫教學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國畫教學應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傳統的水墨國畫為示范典型,同時建立在素描基礎上的中西交融國畫教學,把國畫教學與現代主義精神相結合,并注重國畫畫展對國畫教學的影響作用。第二,以臨摹為基本教學手段。國畫教學要使學生學會臨摹,在臨摹中掌握國畫的基本水墨技法,但重臨摹卻不唯臨摹,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礎上發揮自主創新精神。第三,創作體現技法的傳統性,內容的時代性。繪畫創作不像臨摹學習,有范本可參照,創作是從無到有,是非常個性化的,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生活體驗,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教師要善于正確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刻錄學生。有個性才有創作,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給學生適當對畫面做調整的自由空間,根據學生的性格和藝術愛好,引導他們的創作思維,而不是按教師自己的好惡,強加給他一種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輔導學生創作出真正屬于他自己的作品。
4結語
中國的傳統國畫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在中國民族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一頁頁輝煌燦爛的篇章。其歷史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可以說,每一篇國畫作品都是情與景、物、人的完美融合,是道德情操與審美視角的相互統一,成功地展示出中國傳統國畫的獨特藝術魅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傳統的國畫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弊端,沒有系統,不夠嚴謹,缺乏科學性,給我國國畫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很大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造成了嚴重阻礙。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國畫教學的方式應以臨摹為一般手段,重在水墨技法的掌握,同時要兼顧傳統性與時代性,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國畫與時俱進,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參考文獻:
[1] 汪彤.在國畫教學中培養審美情趣[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5(2).
[2] 高倩.中國傳統文化在國畫教育中的缺失[J].術之友,2005(6).
[3] 陳振鐮.國畫形式美學的展開——大學中國畫藝術形式與技巧的專業訓練系統[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4] 趙艷.淺談國畫教學中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力培養[J].科教文匯,2008(1).作者簡介:孫曉瑞(1989—),男,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研究方向: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