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梅
摘 要:所謂學案教學就是教師利用課前設計好的學案有效的控制課堂教學進程、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案主動的融入到學習知識過程中去的一種課堂組織方式。而學案則是引導學生一步步認知知識、理解知識、感悟知識、運用知識的學習提綱。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體現了師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原則。
關鍵詞:新課改;學案教學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134-01
當前學案先行、自學輔導、變式練習、因材施教的“十六字”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已在我校全面鋪開,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六字”高效教學法的中心是學案教學。學案的內涵:包含學生的“學”、教師的“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應該學什么、怎么學?學什么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怎么學指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導什么?首先是對問題的思考與解決——知識、能力;其次是學習的方式、方法、習慣——學會學習;最后是學習的興趣、動機、意志、思想品德等——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與良好的心里品質。
學案是對學生進行主動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下面我就學案教學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案教學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戰斗力,是因為它有著豐厚的教學理論做基礎
1、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一直是我們在教學上的最大夢想。
2、體現了師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案教學使“師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發揮到了及至。學案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體現在了學案導學和巡查指導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則體現在了沿著學案引領的具體自學過程中。
3、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原則。學案教學使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達到了最大化。
學案教學實現了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的轉變。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四個方面的轉變,其中,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現代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新課程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學案所應具備的基本特征。
不言而喻,學案教學的效果如何,基本上是取決于學案質量的高低,一份高質量的學案應當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學案設計中應當利用歸納的邏輯認知規律在學習具體知識的同時構建出整節課的知識框架或利用演繹的邏輯認知規律先構建整節課的知識框架再展開對具體知識的學習。
2、引領問題的啟發性。學案中對引領提綱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決定學案質量高低的核心環節。在引領提綱的設計中切忌將結論性知識直接告之學生,應當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恰當合適的引領學生一步步主動的認知、理解、感悟、運用具體知識,一步步構建出整節課的知識框架。
3、充滿生命力的興趣性。學生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到學案引導下的自學過程中,將直接決定學生自學的效率。而要使學生的自學變得主動,變得高效,除要求教師采取有效的課堂管理手段外,更應當盡最大可能增強學案的興趣性,而且這是調動學生自學主動性的最重要的主觀因素。
4、旨在面向全體的層次性。因材施教是學案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同時也是學案教學完成“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目標,要想使每一名學生的都得到發展,讓所有學生都有收獲,就必須要求學案具有極強的層次性(獨特性),即學案應當是每一名學生符合自己學情的學案。
5、自學過程中的獨立性。學習應當是一個獨立性的探索、思考、內化的過程,所以要求教師在學案設計中應盡可能的為學生獨立性的自學創造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6、實現雙贏的合作性。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肯定會產生質疑,在獲取知識后也會產生矯正和交流學習體會的需求,這樣就要求教師在學案設計中必須為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創造機會和條件。討論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間爭論,可使學生從中相互啟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7、實現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新課程認為課本僅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資料之一,更廣博的書籍和社會生活實踐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原產地。
三、學案的好處。
1“學案”要求提前備課,集體討論,輪流執筆,并由骨干教師把關審核,既培養了新教師,又發揮了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對教學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最大化的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
2“學案”完全替代了學生的課輔資料,減輕了書包,卻提高了效率。真正體現了“辛苦教師一人,解放學生一片”。
3、“學案”提前發給學生,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課前預習,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4“學案”強調師生互動,共同探究,正是倡導了“發展和提高”的新教師觀和學生觀,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了教學的全面提高。
5、“學案”大容量的訓練體現了教學“精講多練”的精神,對于常態生源下的教學質量提高尤其重要,切切不可忽視。這種訓練不是刻板機械的復制,而是在師生大面積活動中完成的。
6、“學案”中的練習安排,分普及題人人要做和提高題供同學選做,較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分別要求的思想,使得學習后進的學生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同樣得到鍛煉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宋 君《運用十六字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 姜淦萍《對化學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課程·教材·教法》(京),2001(10)
[3] 丁學軍《化學自主課的形成性研究》《化學教學》,20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