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琛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對幼兒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第一感受者;情境講述;肢體語言;視聽結合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148-01
一、教師應該成為音樂的第一感受者
音樂是一個抽象的事物,它可以給人帶來身心的愉悅,給人無盡想像的空間,帶來美感。因此老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理解作品。首先她必須正確地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內涵,知道是給人們帶來的什么?或者是要告訴我們什么?這時,老師必須靜下心來,細細聆聽,調動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品。而作為幼兒園的老師,她要把音樂作品中復雜的元素,在自我消化的基礎上用簡短、淺顯的故事把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組織起來,傳遞給孩子們,從而讓孩子去了解作品。這也是幼兒園老師與小 、初中的音樂老師的不同之處。一個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在音樂活動中,聽覺注意力是聽覺的組織者;音樂記憶力是音樂思維活動的基礎;而想象力是幼兒張開翅膀神奇的想象;思維能力則是智力的核心,經過分析、概括、歸納等思維,進而全面的認識事物。老師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去幫助幼兒理解音樂元素,從而發展各種能力。
二、通過情境講述來幫助幼兒理解作品
一段優美的音樂介紹給孩子,最常見的方法莫過于對他們進行情境性地講述了。老師通過自身對音樂的理解,用自己的肢體語言給孩子傳達音樂的美。如律動《海底世界》。在音樂的開頭一段中,聲音是從低到高,逐漸增強。老師就可以引導幼兒:“一群小魚游來了,近了、近了……”。這時,老師可以雙手合十,用動作代表魚群的由遠及近,讓孩子深刻理解樂曲由低到高的過程。樂曲是ABA的形式,B段音樂顯得比較沉重、低沉,老師用語言提問的方式來引導:“為什么這段樂曲聽起來這么沉重?是代表大海中的哪種動物?”通過語言情境地講述,幫助幼兒理解B段樂曲的意思。第三段仍然是A段的重現。老師同樣用語言來幫助幼兒理解:躲起來的小魚看見鯊魚游走了,它們也游到其他地方去了。“這時的樂曲由高到低,老師可以這樣描述“游遠了,遠了……”通過這樣的一段語言描述,能很好地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內涵了。
三、肢體語言加深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肢體語言既把動作元素加入到音樂欣賞活動中,讓幼兒通過動作來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現的內容,體驗其中的情感。如:大班的《三只熊》是由三個性質各異的獨立小曲組成。教師提示幼兒音樂是表現三種熊,然后提出問題:哪一是表現大熊笨拙懶散的步態,哪一是表現小熊跳舞的愉快心情,哪一是表現小小熊騎車穿梭時的靈巧和敏捷。帶著問題讓幼兒來欣賞分辨音樂,并讓幼兒學學這三只熊不同的神態和心情。這種方法,是啟發幼兒邊聽邊動腦筋去想,把注意力引到音樂作品上來,啟發幼兒自己去想,去探索。欣賞后,老師和幼兒還可以進行交流,給幼兒充分表達內心感受機會,讓幼兒表現出來。
四、結合視聽教學手段,輔助提升作品內涵
視聽結合法是指在給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帶來一定困難時,這時可以加入一些視、聽覺方面教具。如VCD音樂光盤,畫,頭飾,玩具,PPT課件等。采用視聽覺的輔助,給幼兒感受音樂旋律、節奏帶來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欣賞《啄木鳥》樂曲時,其中有一段是講述啄木鳥在為蘋果樹啄蟲。在啄蟲時是很有節奏的,但在欣賞這段音樂時幼兒較難分辨,這時教師就利用蘋果樹教具,將音樂中節奏以樹洞的形式畫在每棵蘋果樹上,老師邊讓幼兒聽音樂,邊以啄木鳥的身份演示教具中的啄洞節奏,使幼兒將視覺和聽覺相結合,很快就理解了音樂中的節奏;《歡樂頌》這首樂曲,是貝多芬著作,原歌詞是著名詩人歌德所作,為便于幼兒理解和參與由集體改填了新詞,歌詞中有描述藍天、白云、太陽、小鳥、魚等。在幼兒欣賞時,教師可以一邊出示這些圖片一邊讓幼兒欣賞音樂,使幼兒視聽結合,來便于幼兒理解音樂。這種直觀教具是發展幼兒音樂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
音樂欣賞是幼兒園音樂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向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通過多種教學來引導、培養幼兒欣賞音樂。因此,在幼兒園中,教師應重視音樂欣賞這一重要的音樂內容,不能忽視欣賞,要通過欣賞音樂來擴大幼兒的音樂眼界,使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提高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幼兒審美情趣與審美情感,感受音樂欣賞活動帶來的愉悅和創造樂趣。教師在活動中要給幼兒表現和鍛煉的機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身心得到和諧發展,能力得到不同提高,讓音樂真正成為孩子們一生中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