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玉宏
摘 要: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為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應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應讓學生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領域;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環節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關鍵詞:創新;創造性思維能力;創新意識;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248-01
21世紀是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都把創新能力建設看著是提升本國競爭力、安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①”因此,這個時代呼喚創新和創造型人才。創新的核心就是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是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思維,是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的思維。它的主要特征表現在“它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地在頭腦中形成形象的過程。它是產生假說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創造發明的設計師。”②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培養來發展提高的。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其語言內容充實最快,應用要求也最廣,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一、教師應轉變觀念,要有創新意識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首先就應具有創新意識。教師應該具有敢為人先的膽識和勇氣,對約定俗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敢于持懷疑態度,敢于標新立異,不墨守成規,不迷信權威,只有這樣,才能隨機應變地進行創造性教學,才能在教學中以創造教育思想為指導,教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總之,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③的意識。
二、培養學生樹立創新意識
“學生的創新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必須依賴于積極的指導和鼓勵,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指導和培養。”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創新的欲望,才能主動思考,進行創造性思維。因此,激發學生創新欲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第一步。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向同學們講清培養創新意識的意義;利用古今中外創新人才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設置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三、在實踐中強化創造性思維意識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總是與創造性活動相聯系。因此,在課堂中應該結合聽說讀寫活動,盡量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機會,例如小組討論、作文互改等,都是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的有效方式。
四、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領域
一個人的知識面越廣,其創新思維就越活躍,創造能力就越強。因此,優化知識積累,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知識面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我們應該讓學生首先把課本的知識學扎實,但決不可只局限于課本中的知識,還必須延伸到課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語文學科本身,還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多種聯系。教師應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闊的領域,例如天文的、歷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為創新和創造思維構建廣闊的知識背景。那種埋首書桌不問世事的學習,正是語文學習之大忌。我們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讓學生的視野擁抱整個世界:古跡名勝、城鄉變遷、民間風情、鄉音俚語、影視報刊、天地山川、時事要聞、公益活動┄…無不是語文學習的豐富寶藏。“學生們沐浴在這廣闊的時空環境中,見之,則開眼界長知識;聽之,則明始末增信息;說之,則表情意通思想;讀之,則廣見識曉事理。”
五、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將這些創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為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觸發點。如教《變色龍》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小說是寫人的,為什么以“變色龍”為題呢?這對我們的作文命題有什么啟發?學生為了解開疑問,就會通過閱讀課文認真思考,來仔細揣摩作者命題的藝術。這樣,創造的熱情就被點燃了。
六、在教學環節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重視發散思維的訓練
敢于標新立異,這本身就是創新。在教學中,我們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樹立“異想天開”“敢為人先”的思想,運用發散思維,不依常軌,不受傳統方式的束縛,敢于尋求變異,從而引發新的思想、新的見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學生卻認識到,狐“假”虎威對付老虎,保全性命難能可貴。除此以外,像“旁觀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沒柴燒”“開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憑的人,不一定有水平”“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諸如此類的觀點,也都是發散思維的典型例子。
總而言之,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有機地結合,而且可以使傳統的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創新教學。語文教學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告別傳統模式,告別輕車熟路,勇于創新,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迎春.丁剛.中科院院長談全球科技.環球時報,2004.
[2]鄭金洲.審視“創新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陶行知.創造宣言.新華日報.1943年.
[4]程樹洲.如何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成都教育.20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