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大海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新聞傳播及其事業的發展也是這樣,應當堅持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如果不重視,新聞事業就會變成一個冷冰冰的、失去受眾、失去意義的傳誦事業。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時,央視記者采訪家庭中多名親人遇難,但仍在一線堅持救援的女警時,不顧女警勞累,采訪致其暈倒。此外,國內不少媒體在報道貧困兒童時,因貧困而失學的兒童的照片也會在新聞報道中被一一曝光。雖然失學兒童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被曝光后會被別人評議、挑選,但這畢竟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他們的尊嚴,等他們長大了也有可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這些被挑出來的媒體種種的失范行為,損害了媒體工作者的形象,引起廣大民眾的一片聲討。如何增強記者在新聞報道中“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樹立正確人生觀
首先要堅持黨性原則,要求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處理新聞與客觀事實的關系,新聞事業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關系,新聞事業與黨、政府及人民群眾的關系。在處理這些關系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復雜的情況和疑難的問題,包括懷疑、曲解、否定黨性原則的思想和行動。因此,正確地理解和貫徹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黨性原則,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針對新的情況、新的問題,作堅持不懈的努力。記者要保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在新聞理論的學習和修養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堅持黨性原則。
其次,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這是由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性質決定的。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記者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要非常明確,非常堅定。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有效地為人民服務。
最后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指導下,新聞事業必須“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因此,我們黨一貫強調,要把新聞輿論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人手里。
二、尊重人的人格尊嚴、地位和價值
新聞傳播要注意的一個原則就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就是真正把人當人來審視,而不是把人也當成可資娛樂的“物”來對待,在這一點上我們許多娛樂新聞和體育新聞做得不是很好。不承認人的價值就意味著用超越人的東西去遮蔽人的存在,從而在新聞中體現出對人的存在價值的一種無視、漠視,甚至是蔑視。
三、記者應具備健康的心態
亞里士多德說:生命的本質在于追求快樂,而使生命快樂的途徑有兩條:第一,發現使你快樂的時光,增加它;第二,發現使你不快樂的時光,減少它。并不是所有具備陽光心態的人就沒有黑暗和悲傷的時候,只是他們在黑暗與悲傷的時候,以陽光的心靈作為出發點,這樣就不會被黑暗與悲傷遮住。記者是以傳播新聞為職業的人,是以弘揚主旋律和針砭時弊為己任的“不疲倦的探索者”,因此在面對新聞事件時的積極健康的心態尤為重要,在這種陽光心態的驅使下,記者在新聞實踐中才能更深化地突出新聞報道的人性一面,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進、決定的作用。擁有陽光心態,我們記者在新聞活動中就會拋開自己的種種不悅,以積極向上、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工作。
記者在新聞活動中,通過對“以人為本”的歌頌傳揚,將愛、將人性的溫暖與力量向社會傳遞,讓廣大讀者從新聞事件中感覺真、善、美,從而與自己的生活形成對照與參考,讓自己學會做人,讓自己的生活少走彎路,更加幸福。更重要的是,記者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好宣傳報道關、把好宣傳報道度。把好關就是要從黨和國家的大局與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正確判斷哪些應該報道、哪些不應該報道,決不給錯誤的思想觀點提供傳播渠道;把好度就是要防止只講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個方面,避免一種傾向而掩蓋另一種傾向。誠然,記者在這個文明進步的社會里,作為新聞傳播的特殊群體,應該也必須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理念,規避違反“以人為本”的報道內容和報道角度,讓更多的人樂于接受,給整個社會帶來安定團結,為溫情的世界再添溫情。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