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明
摘 要:學生普遍存在著理解題意的能力較差、審題不清的問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學習,積累和反思,鞏固,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通過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學習習慣來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教學;思想品德;細致審題;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27-01
長期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學習中,許多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看清題目,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只要再把題目讀一遍,或者讓他們自己再重新做一次,他們就會做對了。是不是粗心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和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學生普遍存在著理解題意的能力較差、審題不清的問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學習,積累和反思,鞏固,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很有必要通過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學習習慣來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筆者從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從參加科研課題的研究之后,在教學中進行了實驗和研究,探討出來了一些經驗和感觸,現就這些體會簡述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
1.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訓練仔細審題的習慣。葉圣陶先生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牢固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好學習習慣指導課,著重對學生某一方面的學習習慣進行指導,做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者。教師要堅持長期指導和訓練,學生就能在教師督促與感受中逐漸養成了仔細審題的習慣。堅持上好常態課,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機滲透仔細審題的習慣的培養。通過日復一日在教學中的不斷強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習慣。
2、用激勵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仔細審題行為。學生能夠認真地進行審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老師強加他們的,而是要從他們自身的內部產生動力,形成一種積極進取的行為,必須經過長期的強化訓練逐步形成。優選方法之后,還應當在多次的自覺運用中強化,最終形成學生不自覺的行為即習慣,因而在課題研究中注重了評價。評價不再局限那幾個優等生和后進生,不再只關注學生的答案,而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去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引導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我們結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在班級中建立相關獎勵制度。如建立進步表,每次作業仔細情況按五星制記錄,一個月總結一次;如根據學生的表現不定期的評比“仔細星”、“認真星”、“進步星”等,以此鼓勵學生做的更好;如開展學生作業展評觀摩、進行各科知識競賽,并且評出一、二、三等獎,并對獲獎者進行獎勵。還可以通過對社會的熱點和焦點的問題進行辯論會,比如釣魚島的問題,馬航飛機失蹤等等。
4、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在研究實驗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仍然有審題不細心的習慣。學習習慣是一種穩固的神經聯系,形成時間越久,矯正就越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細心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發現問題通過個案分析了解不良學習慣形成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及早糾正學生不良學習習慣。有一名學生在做選擇題的時候經常做錯,教師與他交談后發現,他沒有仔細審題的習慣。于是對他進行個別輔導,教他檢驗方法,并在學習中還經常關注他,發現點滴進步就予以肯定。終于他也養成了做完作業仔細審題的習慣,大大提高了學習能力。
二、開啟引導學生的思維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①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于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于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三、培養學生“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雖然說,咬文嚼字是語文教學中的,但是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從培養學生的細致審題的角度來說同樣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并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后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準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主動嘗試一些做法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課堂練習前,給某些習題適當的提示,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試卷講評時,選擇典型錯誤分析,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輔導答疑前,讓學生充分表達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多問幾個為什么,使其癥結暴露無疑,有針對地幫其糾錯,以求閱讀、思考、分析能力的全面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