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龍
摘 要:一個優秀管理者,一定要讓他的下屬從心里上信服他,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工作。那么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應該怎樣做到讓學生言聽既從,一呼百應呢,我的理解就是堵疏的有機結合,疏多于堵。只有真心實意的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從而更好的開展工作。
關鍵詞:班級管理;堵疏結合;尊重;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84-01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教育就是幫助一個人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教育的本質。高中生作為未成年人,在培養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拋棄不良習慣培養良好習慣的自我更新階段。在這個階段犯錯誤是難免的,這也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所以說學校是一個允許犯錯誤的場所。那么,如何對待并處理好學生犯錯誤,方式方法有千萬條,但歸結起來無外乎兩種理念,即“堵”與“疏”。“堵”,就是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有些行為要用嚴格的紀律去約束。嚴“堵”教學管理工作中各個環節出現的漏洞,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從源頭上抓起,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要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及時解決問題。“疏”,并非對學生違規違紀事件網開一面,而是采取有效針對措施,用正確的思想去教育“疏”導,使學生有辨別和預防能力。
浙江省金華婺城區民工子弟小學(2012年9月更名為金華城西小學)2007年搬到現在所在的校區的時候,校園內有3棵枇杷樹,前幾年由于缺少管理,加上這些外地來的困難學生也經不起誘惑,常被偷采得七零八落,一般每到5月中旬枇杷就摘光了。三年前,校長羅良慶想個辦法,就是讓學生用投票的方法來決定這枇杷該給誰吃。很多孩子想到了家庭困難的同學,想到了福利院的老人孤兒,想到了學校的老師、門衛、廚房阿姨……,最后大家還是決定送給六年級即將畢業的同學們吃,送出自己的心意。有了共識后,羅校長也特別留意當年學校里的枇杷,發現天遂人意,不僅長勢特別旺,而且再也無人偷摘了,就連掉在地上的好枇杷也沒有學生去撿起來吃。對管理枇杷樹這個問題上,羅校長沒有“堵”,沒有下“偷一罰十”“偷枇杷者寫檢討”命令,而采用“疏”的方法,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反,在對待高中生早戀問題,許多多學校出臺了許多校規。如溫州某高中出臺《關于對早戀的界定》,里面包括7條對學生早戀的界定標準。杭州某校規定“男女同學平時距離不能小于50厘米”、“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飯”等等。這些校規目的是為了“堵”學生早戀。學校的出發點是值得的肯定的,但效果如何,可能還要打個問號。正如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師麻美英所說,中學階段正好是學生比較叛逆的階段,禁止性的規定會造成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情感對立,所以即使學校出發點是好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學校與其拿條條框框限制學生,不如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以上兩例說明了,在學生管理中應“堵”與“疏”相較,“疏”為上策。但并不能就此下結論說“堵”無效,“疏”有用,而舍“堵”就“疏”。這種觀念是片面的。實則“堵”與“疏”是相輔相成,相反相成,辯證統一的,在現實的學生管理中,道理是一樣的,“堵”“疏”結合,“疏”為上策。在學生管理的實踐中,我的做法是:
一、能“疏”則不“堵”
對于一些輕微違紀如課間奔跑、眼保健操講話、上課做點小動作等我一般不說,全部交給班級最高權力機構——班會討論處理。過程中解決這么幾個問題:①深入分析探討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動機;②該行為的影響(辯證地分析);③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措施;④如何避免該問題再次發生,即長效管理措施;⑤違紀的同學認真寫好說明書。
在一個形成了正確輿論導向班集體里,班主任盡可將這些問題交給大家去討論,班主任根本不必說,更不需大張旗鼓、聲色俱厲的威壓學生,下禁令等。此即能“疏”則不“堵”。
二、先“疏”而后“堵”
我想每位班主任老師都遇到過學生“準早戀”和早戀的頭疼事。本來,高中階段,十六七青春花季時節,萌生對異性的好感是很自然的事,是孩子們走向成熟的必然階段。我認為,對此應采取先“疏”而后“堵”的策略。
青春期教育包括性教育現在已經越來越普遍地進入了中學的課堂,學校和班級主任不能等問題發生了再去教育,而應重在平時的教育“疏”導。即使經過了解班級學生確實出現了“早戀”現象,班主任老師也要有耐心,沉得住氣,否則一緊張,一生氣,一公開,反而會適得其反。再次,創造各種機會,在各種活動中讓男女生公開、健康、陽光地交往,破除神秘感,營造健康交往的氛圍。最后,組織全班同學在“努力學習,珍惜時光,拒絕早戀,陽光交往”的誓言上鄭重的簽字。
三、先“堵”而后“疏”
學生管理中難免會遇到突發的比較嚴重的學生違紀事件,如打架、曠課、校內抽煙、進網吧、游戲機室等三室一廳等。對于這樣的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就不宜僅采取“疏”的策略,而要先“堵”而后“疏”。因此,在充分了解事情經過的基礎上要依據校規校紀給與嚴厲的批評教育,必要時請家長配合教育或上報德育處給予紀律處分。這樣做,一是“堵”其“后來人”,二對于嚴重違紀的學生來說是一聲當頭棒喝,讓其明白所犯錯誤的嚴重性,真正從內心深處反省,“堵”其再犯。然后在通過個別談心和班會討論等形式進行“疏”導,通過集體的教育和幫助,讓其重新回到“人民”中來。
學生管理中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只“堵”不“疏”,短期內學生會臣服于教師的威嚴,但長此以往只會加深師生之間的隔閡,使彼此感情不融洽;而一味“疏”導,不加有效“堵”遏,又容易助使學生我行我素,任意妄為;所以只有在教育學生中做到“堵”與“疏”的藝術性結合,雙管齊下,方可有實際地教育收效。
參考文獻:
[1] 月映紅.三棵枇杷樹,一個果兒也不少.婺城新聞網,2012年5月15日.
[2] 鄧珊.中職班主任管理中的“疏”與“堵”.情商,2011年第29期.
[3] 蔣春遐.疏堵結合,攻心為上.考試周刊.2013年第5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