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楓
摘 要:作業的布置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科學布置作業,充分發揮其作用,顯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師只是簡單籠統的布置作業,而不關注教學差異和學生層次的差異,效果不佳。生物新課程理念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遵循新課程理念,初中生物作業布置應樹立新的作業觀,遵循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可持續發展、開放多元的要求。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初中生物;作業布置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128-01
作業的布置與批改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中的不足,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如何科學布置作業,充分發揮其作用,顯得十分重要。
一、初中生物作業現狀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初中生物學教師每人要擔任多個班的課,即每周課時多,學生數多,因此每次作業批閱量大。所以,多數教師圖省事就選擇使用現成的生物教輔練習作為學生課后作業。盡管教輔練習知識點全、面廣、形式也多樣,但是,統一編印的教輔練習是不考慮地區和學校的差異,教師只是簡單籠統的布置,而不關注課時教學的差異,不顧及班級差別、學生層次的差異和個性學習需求。顯然達不到完成作業的目的。
教輔練習這類作業往往只能呈現學生學習的結果,難以看出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探究過程。學生完成作業也絕大多數是各自為陣,很少有主動自覺的團隊合作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的過程。完全依賴教輔練習來布置學生的課后作業缺乏學習的有效性,難以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習目標。
傳統的作業布置是一種單一的形式,就是教師出題,學生做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新課程理念的內涵
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新課程的三項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意味著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課程內容應呈現多樣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學過程要因材施教,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和思維方式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指教師通過生物學教學,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情感,掌握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基本的生物科學探究能力,以及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要求學生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探究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探究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學生將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此教學模式也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生物課教學將更多的是學生的實驗、討論和交流等活動。
三、新課程理念下布置生物作業的要求
遵循新課程理念,為改變傳統單一的作業布置方式,筆者認為當前初中生物作業布置應遵循以下要求。
(一)全面發展
作業布置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智力因素和知識基礎不同,教師布置作業時必須有層次性,才能適合全體學生。例如《血液循環》一章中,要求學生掌握人體血液循環路線及血液成分變化,這樣大的題目初一學生能一下子做出的沒有幾個。教師針對這個問題可以設計成階梯形題組,把題目分成不同層次,由易到難,逐步完成。先填心臟四部分組成、與心臟相連的血管名稱,接著填寫體循環路線及血液成分變化,肺循環路線及血液成分變化,最后填出人體總血液循環路線及血液成分變化。這樣學生做題時由易到難,讓每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發展學生潛能,培養優生。
(二)因材施教
作業布置要有針對性,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特點,針對章節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容易忽略的、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針對某項技能的掌握或某個觀點的樹立等來設計練習題,做到“有的”而練。例:講完根尖的結構就應對照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圖,說出根尖各部分細胞結構特點及各部分主要功能。
(三)可持續發展
要理論聯系實際。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中遇到許多問題與生物學知識密切相關。例人們日常生活中面臨水資源、消費意識、健身保健等實際問題,社會熱點與焦點問題,如:人口爆炸、生態平衡、環境問題、珍稀動植物的消失等。這些問題就發生在學生身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方法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針對生物學本身綜合性很強的特點,教師在作業布置中也應充分體現,以達到學以致用。例如:肝有解毒功能,為什么還要建議不喝灑或少喝酒?……
(四)開放多元
素質教育要求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傳統的封閉題限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對素質教育極為不利。因此教師在作業布置時應適當合理地設計一些開放題來充實作業題。例如在講《生物與環境》這一節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作業:我國森林資源十分貧乏,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學生有的寫自己回去種樹;有的寫要做好宣傳工作;有的寫今后再也不買生日卡;有的寫作業再也不浪費紙了,要兩面都寫完;有的寫上街吃飯再也不用一次性木筷……這類題答案很多,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在答題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應變性、發散性、獨創性。在討論中使學生個性素質和科學素質得以提高。
四、新課程理念下樹立新的作業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頭腦中充滿著“是什么”和“為什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驅使下初中學生的一大心理特點。因此,生物學教師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注意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引導學生開拓視野,自由自主馳騁思維的廣闊空間,并享有足夠的時間。布置并組織指導學生完成適當的課后作業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有效的課后作業是激發并持久保持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樹立并不斷鞏固學好生物學的信心,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永青.初中生物學課后作業有效設計的思考[J].寧德師專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