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梅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內容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同樣也是教師教學的難點。既要保證學生理解文言意思,又要使其領略文采,教師就要正確處理“文”和“言”的關系。
關鍵詞:文言關系;教學難點;分類處理
與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對于高中文言文有更為明確的要求,用三個字來概括就是高、寬、活。“高”,是指要求高,力求探求古詩文的價值內涵;“寬”,是指所選文本范圍寬和文本內涵理解寬。“活”是指文言文教學過程活,重在閱讀領會中的舉一反三。
鑒于此,如果高中文言文教學仍然停留在落實古文言基礎知識上,那么落實傳承文化形成底蘊的“高”要求,就只能成為一紙空談。下面結合文言文教學具體實踐,談一談我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明確文與言的關系
我想,如果“言”是迷失在外的孩子,“文”就是固守一方的家園。只見孩子,不知其家,何以判定孩a子的身份、了解家對于孩子的特殊意義?只知其家,不見孩子,何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知道孩子的氣質稟性?同樣,學習文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理解文意,也要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展開。所以說,“文”“言”并重,水乳交融;“文”“言”并舉,唇齒相依。
二、確定文言文教學的難點
文言文教學的難點就是語言障礙。一般首先要掃清語言障礙,讓學生弄懂字、詞、句的字面意思,然后挖掘文本內涵。艱深難懂的文本,更要如此。如唐代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江蘇版,必修三)中的有些句子就特別難理解。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奔車朽索,其可忽乎?”等句子,如果不先讓學生弄清楚它們的意思,就大講特講居安思危的重要作用、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怎樣居安思危這些內容,那么老師是在隔靴搔癢,而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言”在“文”先,掃除文字障礙,才能讓學生邁出把握文意的第一步。
三、因“文”制宜,分類巧處理
對于艱深的文本類作品,也許有的老師會說,單疏通字面意思一項就夠費時費神,哪有時間再深入挖掘文本內涵。但我要說,文言文教學首先應該考慮怎樣設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設計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而不是忍痛舍“帥”保“卒”,舍本逐末。否則,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豈不遺憾萬分!文本比較艱深的還有西漢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戰國時期莊子的《逍遙游》(江蘇版,必修五)等,對于《報任安書》這篇文章,單單整理通假字、常見實詞虛詞,我們怎能了解司馬遷受辱之因、遭辱之痛、忍辱之由?僅僅記住古今異義詞、常見文言句式,我們怎能體會司馬遷在逆境中發憤著書、在厄運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樣,莊子筆下,大有鯤鵬,小有野馬塵埃;蜩與學鳩能言,冥靈大椿長壽。如果老師只限于疏通文字,而不結合其創作背景、生平經歷解讀文本,那么對學生來說,莊子是陌生的,莊子的作品也是遙不可及。學生只能望“莊”興嘆!是啊,“萬物皆有所待”,但莊子追求的是“無所待”的境界,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不挖掘文意,何以了解莊子浪漫外衣包裹下的苦悶心靈?
對于淺易文本類作品,是否就可以忽略“言”,只注重“文”呢?答案是否定的。仍要“言”“文”并舉,不可偏廢。以《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蘇教版,必修三)為例,這篇文章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內容易于把握。在教學的處理上我的做法是“文”在“言”先,在解讀文本的同時,帶動語言的理解與積累。比如在讓學生盡可能地詳細復述文本內容這一環節,復述時提到澠池之會中“秦御史前書曰”這句,有位學生這樣理解:“秦國御史在前面邊寫邊說……”等學生復述完畢,在內容上做了點評后,首先要求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解決了“曰”字落實的問題;然后在本段中找出含有“前”的兩個句子“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進缶”,進行比較;最后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義和作用上來分析名詞“前”的活用情況。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語意義和用法,在誦讀揣摩中總結歸納常見文言句式特點,不失為一種學習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總之,“言”的積累,有助于學生觸類旁通,知識遷移;“文”的積淀,有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文化底蘊的加強。“言”“文”并重,方能讓新課標的高、寬、活落到實處;“言”“文”并舉,方能讓學生在古代文學寶庫中,快樂采擷。
(作者單位 山東省菏澤市第二中學)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