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輝
摘 要:通過高考生物第一輪復習中前置性檢測的設計,學生的自測自評,教師對檢測的統計、分析和評價,以及針對學生共性問題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個性問題的解決方案,課后強化訓練的設計等的闡述,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高三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前置性學習;高三;生物;復習課
高三生物復習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夯實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取新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等的能力。在復習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面對一個班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能力高低不勻的學生,如何開展高效教學。在長期的高三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采用“前置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一、“前置性學習”概述
前置性學習,又稱為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作業,指的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
前置性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而且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可以成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素材。所以有效地開展前置性學習是實施新課程理念的一條好途徑。
高三復習課的高效教學應以學生原有的基礎為起點來設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以學定教”。在高三復習課中用“前置性學習”進行教學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還可提供給教師準確的反饋,讓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之前明確學生需要什么,重點要解決什么問題,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更好地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二、“前置性學習”的教學流程
高三生物復習課運用前置性學習的教學思路的具體操作流程如下圖:
■
前置性學習的具體操作包括如下五個環節:(1)教師依據教
學目標設計前置性檢測題;(2)學生獨立完成檢測;(3)檢測反饋信息的處理與評價,學生通過檢測發現自身存在的知識錯漏并進行自我糾錯和補漏,教師從中總結出學生差錯較多的“共性問題”和少數學生出錯的“個性問題”;(4)問題的解決方案,對于“共性問題”,通過課堂教學(集體解決)重點解決,對于“個性問題”,采用非課堂教學(個別方式)的形式加以解決;(5)根據學生的問題,教師設計相應的針對性訓練加以強化鞏固。這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提高的過程。
三、“前置性學習”在高三生物復習教學中的實施
前置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依據、方法和策略。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前置性檢測的設計
“前置性檢測”是整個教學設計的首要環節,以考綱的要求來衡量學生,查找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錯漏,發現學生能力的不足,為課堂教學的設計提供有效的依據。這是實施有效復習的
關鍵。
(1)前置性檢測設計依據
前置性檢測題設計的主要依據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2012年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生物)》。教師結合上述內容,細化教學目標要求,作為設計選題的具體依據。如,高中生物學必修一《分子與細胞》中的《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一節的教學目標可細化成如下所示:
■
(2)前置性檢測題的選題策略
生物學的高考命題體現了生物課程屬于科學課程的性質,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疾榭忌莆丈飳W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程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考生科學探究的方法、思維能力、獲取新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有利于高等學校選拔新生,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所以,在設計檢測題時具體應關注題目的以下幾點:①基礎性;②常規性;③全面性和突出主干知識并重;④選擇題與簡答題并重;⑤體現教學目標要求的層次性。如《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一節的檢測題設計,知識覆蓋面和教學目標層次統計如下:
■
其中的第1、2和7為簡答題,3、4、5、6為選擇題,七個小題的考點基本覆蓋考綱羅列的知識點。如其中的第1和4題依據上述要求,可以編制如下:
1.看書并回答:胃腺通過________方式向細胞外分泌胃蛋白酶,此過程中胃蛋白酶______(有或無)通過質膜。胞吞過程體現了細胞質膜的__________特性。
4.將同一植物細胞依次浸入清水、質量濃度0.3 mol/L的蔗糖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4 mol/L的KNO3溶液中,測得細胞的體積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則曲線a、b、c分別代表細胞所處的
溶液是( )
■
A.清水、蔗糖溶液、KNO3 B.KNO3、清水、蔗糖溶液
C.清水、KNO3、蔗糖溶液 D.蔗糖溶液、KNO3、清水
第1題是一道常規的填空題,檢測的是Ⅰ層次的基礎知識。第4題在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體現了Ⅱ層次的能力要求。符合細化的教學目標的要求。
2.前置性檢測反饋的利用
學生前置性檢測的反饋屬前饋。復習課前饋的利用分兩個層次:一是學生層面的自我評價與糾錯;二是教師層面的統計、綜合、分析和評價。
(1)學生自我糾錯與評價
在學生完成檢測后教師即把參考答案(包括難題的解析)發給學生,學生及時自主批改糾錯。目的是實現檢測反饋的及時性和實效性,學生在檢測后的第一時間發現自己的錯漏,可以及時著手解決問題,自主修復知識的漏洞,避免了因為作業上交、教師批改、學生訂正等諸多環節造成的時效性和實效性的缺失。其次學生根據自身的檢測結果,對自己的學業水平有一個初步的評
估,為后續的課堂教學確定方向,更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性,提升課堂聆聽(聽課)效率。
(2)教師的統計、分析和評價
在學生自行批改糾錯后,教師已無需全面批改,要做的是統計、分析和評價。
教師統計三個內容,具體為:(1)每小題的差錯率;(2)錯誤情況即錯因分析;(3)發生錯誤的學生(人數及什么層次學生錯)。統計的樣本庫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如,《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一節統計是以任教的兩個班級中每個班級隨機抽取一個小組組合成一個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一節的檢測統計:(樣本數為25人,以第1、3、4和6題為例)
■
教師分析包含以下兩點:(1)錯誤問題的成因,(2)共性問題還是個性問題。如1③的錯誤是對細胞膜的結構特點“一定的流動性”描述不夠完整,說明學生識記準確性不夠,還有可能教師在高二教學過程中沒有特別強調。另外,80%的差錯率說明這是一個學生的共性問題。
教師評價包括兩個角度:一是結合分析評價學生的學業水
平,如結合第3、4題的分析做出“近一半學生對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的現象和形成機理等知識理解不到位”的評價。結合第4題的分析做出“少數學生識圖能力存在欠缺”的評價。教師評價的另一個角度是反饋給學生的激勵性評價。如,對于錯誤少的學生給予“很好”等類似的評價。對于差錯較多但是很認真答題和糾錯的學生給予“很認真,注意概念的表述”等評價,激勵學生積極自主學習。
3.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點是解決學生的共性問題。如,針對學生對細胞膜結構特點的表述不規范問題,教師通過引領學生回歸教材,在教材中找到準確的表述方式。并且進一步解釋“一定的流動性”中“一定的”三個字的生物學知識背景,告知學生專用的生物學名詞的表述必須規范。又如,針對學生對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的狀態和形成機理等知識理解不到位的實際情況,設計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小專題進行重點突破。
案例: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
1.基于問題的導課
拿出前置性檢測6(學生差錯率高的共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過程中,某同學在視野中看到生活著的洋蔥表皮細胞正處于如下圖所示狀態,a、b表示該部位溶液的濃度,由此可以推測( )
■
A.可能a>b,細胞滲透吸水
B.a=b,滲透系統保持動態平衡
C.a
D.上述三種情況都可能存在
2.知識回歸,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相應的知識體系
(1)原理:成熟的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具有選擇透過性,可看 作是一層半透膜,具有滲透作用。
■
(2)狀態
外界濃度>細胞液濃度,則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失水。
外界濃度<胞液濃度,則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
外界濃度=胞液濃度,則細胞發生滲透作用,但不表現出水分的吸收和流失。
3.分析相關檢測題第3、4題
4.當堂檢測
如下圖所示為處于不同生理狀態的三個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請回答:
■
(1)圖中各細胞的細胞液濃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A、B、C三細胞處于不同濃度的溶液中,則A細胞和B細胞所處的外界溶液濃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設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制成裝片并使之處于高滲溶液中而發生分離。用顯微鏡觀察一個細胞質壁分離的發展過程,發現該細胞形態的變化順序是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通過上述知識體系的強化和相關練習的分析,夯實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的知識基礎,彌補學生存在的知識體系錯漏,同時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非課堂教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針對個別或少數學生出現的個性問題,教師一般不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可以通過如學生自行查資料、學生與老師個別交流(面批、個別答疑等)、學生學習小組之間的互助等途徑加以解決。
5.針對性練習的強化訓練
通過課堂教學和非課堂教學兩種形式,解決學生課前存在的問題。課后教師要選擇相關的習題加以鞏固和檢測。試題的設計依據是學生前置性檢測中的“共性問題”。其目的是強化“共性問題”的解決,同時從學生的反饋中評價課堂教學的效度。實施時間可以是“預備課測試——即每周課前測試、單元小測試、錯題重測”等年級段或學科統一測試時間進行。如《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一節中針對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考點選擇相應的習題:
將蘿卜條放在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中進行實驗,在保持細胞存活的條件下,蔗糖溶液濃度與蘿卜條細胞液的濃度變化的關系如下圖,其中B點代表實驗前細胞液的濃度,且A=B。假設實驗前所選的各組蘿卜條的細胞液的濃度均相同。下列有關敘述正確
的是( )
■
A.蔗糖是生物大分子,只能通過非跨膜運輸出入細胞
B.蔗糖溶液濃度為A時,蘿卜條細胞內外的水分無跨膜運輸
C.蔗糖溶液濃度大于A點時,蘿卜條細胞失水,質量將減少
D.將處于A濃度蔗糖溶液中的蘿卜條移入清水中,則該蘿卜條細胞會發生吸水脹破
強化訓練反饋的學生已經基本過關的知識,在后續的課堂教學中可適當弱化。如上述強化訓練題根據反饋統計學生的差錯率為15%,則接下來課堂教學中稍加講評即可,強化訓練的反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可作為作業講評課的重點和后階段單元檢測或階段性考試的選題方向。
四、實施后的感受與反思
前置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實施后的幾點感受:(1)學生學習方式
改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很直觀的一個感受是要求老師答疑的學生明顯增加,而且很多都是經過思考的針對性問題。學生作業量減少以及學生課前自我批改和評價的環節,還引領著學生回歸教材,更可喜的是還使一些原來作業來不及做要到同學那里去“參考”的學生靜下心自己認真地做了。(2)從教師層面看整個教學過程最難操作的環節是教學目標的細化和選題,需要老師投入較大的時間和精力,需要細致和耐心。如果每一堂課都要做到整個教學流程各個環節絲絲相扣、確保質量,單靠一個教師來完成工作量很大,需要一個備課組教師的集體團隊共同
協作。
參考文獻:
葛為民.2012年浙江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理科.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義烏市教育研修院)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