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媛 郭莉
摘 要:數字星球系統(多媒體球幕投影演示儀)是信息時代最先進的教學儀器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三維立體動態展示的單體數字化教學儀器。它能夠廣泛應用于中小學地理、歷史等學科和科學素養拓展教育,滿足學校教學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促進教師教學觀念、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數字星球系統;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三維立體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充斥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作為一個施教的重要場所,為了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更應該不斷地與社會接軌,所以現代通訊技術也迅速走進了各個學校,從實驗室到課堂,從備課到授課,隨處可見現代技術的應用。面對這種飛速的變化,掌握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跟上時代步伐,讓現代信息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服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數字星球的出現,可以說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數字星球系統通過國際先進的三維圖像處理平臺,方便教師將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轉變為球面圖像,結合精密光學技術,瞬間展示于數字化球形投影屏幕上,動態立體地再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現象和過程。教學星球系統通過球形屏幕進行動態演示,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和顯示模式,使原本平面、靜態、單調的地理知識立體生動起來,易于被學生接受。在解決地理教學空間感方面效果顯著。教學星球系統還具有強大的資源二次開發能力,教師可以將從互聯網等渠道獲得的文本、圖片等多媒體資源,通過教學星球系統的圖像轉化技術,形成動態、立體的資源展示出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及學生情況進行自主的開發和演示,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更有效。
下面我將從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數字星球輔助教學的一些感受。
一、數字星球設備
我們學校的數字星球系統應該是比較早期的,由于設備移動不是特別方便,所以專門設立了一個地理教室,并在頂棚修起了穹頂,用于演示星空的變換。隨著設備和系統的不斷更新,現在的數字星球系統可以根據教師自己的需求移動,但是需要配套的軟件支持,目前它的系統和PPT可以同時進行,但是和白板還不能兼容,交互性還有待改進。
二、數字星球在教學中的優勢
優勢一:實現三維立體動態展示。可以演示地球表面的晝夜更替、晝夜長短、時區的劃分、地形地勢、海陸分布等,把一些比較大范圍的,學生難以建立的空間概念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
分析。
優勢二:動態立體的呈現方式,實現了地理教學“從平面到立體”和“從靜態到動態”的兩大跨越,為各種長時間、大尺度、多因素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展示提供了可能,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講解板塊運動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板塊運動前后的地形變化。利用海水注滿和吸干的過程,可以清晰地看清海底地形。大氣運動、洋流運動,在數字星球的協助下,不再是學生理解的瓶頸,學生很快能掌握這些地理現象發生的過程和原因。
優勢三: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瞬間咫尺觸摸世界,數字化球形投影屏幕展示技術,將各種星體和天文、地理現象瞬間展示在教師和學生面前,讓學生咫尺之間觸摸到世界的變化,置身于無窮的宇宙中。利用穹頂演示四季星空,唯美又震撼。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和月球,也可以很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三、數字星球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的地理教學中,有很多地理現象很難用語言和文字敘述,
圖片的表現形式又不立體,所以很多學生很難建立起空間思維,因此在學習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數字星球的應用,在某些方面彌補了這一缺陷,特別是在自然地理學習中對學生有了很大的幫助。例如,地球運動一直是高中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利用數字星球的球幕投影,我們可以清晰地演示晨昏線以及一年中晨昏線的擺動,通過轉動還可以讓學生了解晝夜半球及晝夜更替現象,再通過調整,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很容易建立地球的空間結構,難點也迎刃而解。再如,由于大氣運動無法觀察,學生一直很難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而通過數字星球動畫,學生很容易看到大氣升降運動,進一步理解了三圈環流形成的氣壓帶和風帶。還有洋流運動、板塊運動,都可以在球幕上模擬地球表面,把這些運動展現在學生面前,更直觀、清楚地表達出來。用頂棚的穹幕來演示四季星空的變換、用球幕模擬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數字星球雖然是一種教學手段,但是它打開了我們的視野,拓展了我們的空間,讓我們的教室是一個地球,是太陽系,甚至是整個宇宙,我們在這里遨游,不斷探索,不斷追求,發現越來越多的驚奇和我們未知的世界。
總之,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年代,數字化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不會數字化學習,我們就要成為現代文盲。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數字化學習。不僅自己要會,而且要學會將現代的技術用于教學,將現代教育和教學整合,讓其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我們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所必備的條件。
(作者單位 遼寧省沈陽市回民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