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剛
摘 要: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喜歡音樂的學生占大多數,但是大多數學生在多年的課堂音樂學習后,依然在音樂的起點處徘徊,仍然是處在喜歡的位置,并不因喜歡音樂而對音樂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對于音樂具體知識的學習進步不多,音樂素養基本上還處在原地,沒有多少提高。為什么學生喜歡音樂卻不能去喜歡音樂知識,并且用音樂知識來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呢?如何在學生的音樂學習中把興趣變成學習的動力,讓興趣成為學習的老師呢?
關鍵詞:情感與態度;理解與認知;動手動腦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喜歡音樂的學生占大多數,但是大多數學生在多年的課堂音樂學習后,依然在音樂的起點處徘徊,仍然是處在喜歡的位置,并不因喜歡音樂而對音樂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對于音樂具體知識的學習進步不多,音樂素養基本上還處在原地,沒有多少提高。為什么學生喜歡音樂卻不能去喜歡音樂知識,并且用音樂知識來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呢?如何在學生的音樂學習中,把興趣變成學習的動力,讓興趣成為學習的老師呢?
一、尊重學生感受的音樂情感和態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能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方式越來越多,從原來的電視、廣播、CD、VCD、DVD到現在的MP3、MP4、手機、專用音樂播放器,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方便地、大量地接受各種類型的音樂。因此,現在的學生的愛好廣泛,各種類型的音樂都有人喜歡。其中,有很多類型的音樂教師不會喜歡,有很多音樂也有灰暗面,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實際,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引導。不能一味地從教師的個人喜好出發,直接對學生喜歡的音樂進行打擊,對自己不喜歡的類型音樂一棒子打死。學生喜歡的音樂或者是因為好玩,或者出于好奇,或者出于真心,都是從自身的實際感受出發,這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教學的最好切入口。結合不同類型的音樂特點,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耐心的引導。培養他們去更好地理解音樂,從而能夠養成良好的音樂觀、世界觀。
二、通過多媒體技術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
書本上的音樂都是通過千挑萬選的音樂精品,雖然它們很好,但是很多學生因從小音樂的基本素養沒有很好地建立,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音樂的內涵,所以往往抱著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就是不好的,所以對書本音樂不好學,不認真學。這就需要對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進行培養,多媒體技術恰好能準確生動地把音樂的內涵和教師的意圖表現出來,比如,在教學《牧歌》時通過多媒體展示藍天白云下遼闊的牧場,羊群在原野中像白云一樣鋪在地面,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可以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更方便地和學生進行音樂內涵的溝通。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帶來更好的課堂感受,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好上課的準備。
三、創造機會,給學生提供多動手動腦的機會
只有自己多實踐,對事物的理解才會更深刻,音樂學習更是如此。我們可以從學生入學的第一節課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從一個一個的音節開始,讓學生不斷進行嘗試,然后可以擴大到一個小節,一個樂句。可以從他們喜歡的音樂入手,讓他們不斷地體會成功,體驗成功,讓歡樂如影隨形,讓他們從動手動腦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愉悅學習。隨著信心慢慢地建立,音樂課堂會越來越活躍,學生也就更喜歡和教師交流。此外教師也要學會和學生交流,信其師,重其道。通過交流,學生就會對教師感興趣,繼而對老師教的音樂感興趣,哪怕是自己不喜歡的類型,他們也會努力去理解,去嘗試。所以作為一個好的教師要和學生多交流,多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去實踐,利用有效的時間和學生共同去感受音樂,讓孩子充分感受音樂的美妙之處。
四、注重音樂要素和情感的滲透
隨著學生興趣的慢慢深化,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在更深的層次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每一段好的音樂都是心靈的節奏,透露著對生活的深深熱愛和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如何更好地聽懂、更好地用心翻譯,就需要我們對音樂鑒賞能力更上一個臺階。在對學生音樂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對學生良好欣賞習慣的培養。感性培養階段,我們從學生喜歡的音樂入手,先從作者入手,從他們生活的時代、生活習慣、社會特點以及作者的生活習慣開始給學生介紹。然后從音樂旋律起伏所表達的感情內涵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慢慢體會,通過一次次對音樂感悟和鑒賞,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
把學生的興趣變為學習的動力,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斷的努力,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引導過程中把握好學生學習的節奏,創造機會,與學生一起成長,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的理解和喜愛,才會激發學生長久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參考文獻:
李蓉莉.給學生創造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雅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04).
(作者單位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五十四中學)
?誗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