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作文是每年備受關注的“高考現象”的重中之重。以高考作文作為個體乃至整個社會思潮的一面鏡子的命題價值取向作為研究對象,重點考察山東省高考作文命題,結合新課程改革理念、語文教育學理論發展、考試學、寫作學相關知識、學生心理成長特點及規律,對山東省自主命題以來歷年的高考作文命題背后的價值取向進行研究,并進而對其進行探究和展望,旨在對山東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的科學定位和導向有所啟示。
關鍵詞:山東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
高考作文的命題價值取向處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之中,反映了社會發展對人才選拔的間接要求和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成果。高考作文題,人們似乎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時代變遷的一個風向
標,試圖從中透視或體察起伏回轉的當下社會思潮,黃志軍在其碩士論文《新時期以來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研究》中參照吳永軍《課程社會學》(1999)和何文勝(2006)提出的教科書價值取向的范疇,構建了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的分析框架與外在價值取向,包括高考作文命題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考察、立意的限制、文體方面的要求;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在價值取向,同樣可以劃分為道德類目和政治類目,包括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民族、世界、自然等七大范疇,這也是本文主要借鑒的框架和觀點。本文通過結合考試學、教育學、寫作學的相關理論,對山東省2005年自主命題以來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的定位和發展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一、山東省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分析
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型,社會價值從一元逐漸趨向多元化,各種思潮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這種社會層面的變化必然會反映到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容和形式中來。高考作文命題的范圍向社會多層面伸展,并逐步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的日常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變化和調整,高考作文命題給予了及時的關注和引領。高考作文作為每年備受關注的文化現象,這種引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思潮的映射及影響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下面將山東省2005年自主命題以來高考作文的價值取向分析如下:
山東省高考作文在2005年以“雙贏的智慧”為話題,2007年以“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為話題,2008年以“春來草自青”為話題,分別采用了話題作文的形式。2005年采用了材料加話題的形式,2007年和2008年都是直接引入話題,在外在價值取向方面都具有兩面性、開放性、關系性的特點,沒有文體和立意的限制。在內在價值取向方面,都屬于個人道德類,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比如“雙贏的智慧”話題體現較強的思辨性。在當今社會,要在競爭中運用智慧,巧妙合作,達到雙贏,啟迪個體和群體以及整個社會雙贏合作,理性智慧,助人者自助;“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告誡人們在人生中,不但應以史為鑒,尊重歷史,更應該坦然接受過去,奮發未來。2008年以“春來草自青”為話題,2008年出臺了新課標考試大綱、考試說明,此話題具有較高的思辨性和詩意。含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導向,在我國多災多難的2008年,利于引導學生有一個正常的生活欲求和人生追求。從哲學的角度提醒世人的思維和心靈回到原點,重新思考和定位自身的未來,有春天必到的信念,有努力而不強求的心態。
山東省高考作文2009年的“見證”,2011年的“這世界需要你”向命題作文回歸,其中2009年屬于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的結合,2009年的“見證”,命題思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計民生。針對改革開放30年,以及2008年到2009年至今我們國家發生了許多或悲或喜的大事(汶川地震、奧運會、金融危機、素質教育等),可以從寫現實人生的變化成長和寫社會變遷的角度切入。在內在價值取向方面引導個體觀察現實人生和社會變遷,見證變化成長、品嘗人生百味、感悟人生真諦和社會的興衰更替。2011年的“這世界需要你”,在限制中開放,具有很強的人文情懷,拉近了與考生的距離,而且題目體現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意識,充分反映出出題者對社會個體的珍重,或者說是對現今社會上過分張揚個
體個性的一種反思,具有很好的社會意識。在內在價值取向方面,考查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現和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增強社會個體意識但是反思過分的個性張揚。
山東高考作文在2006年、2010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別以雷詩雁的詩《星星》、列夫·托爾斯泰關于“人生的光影變化”、孫中山箴言和《咬文嚼字》為作家作品挑錯以及以鐵凝和莫言為代表的回應為材料。在外在價值取向方面具有新材料作文的開放性、兩面性、比喻性、思維性,也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內在價值取向具有道德類并且具有不同的引導作用。例如,2010年“人生的光影變化”,有很強的現實意味。面對大學生就業壓力,面對經濟危機,面對社會與人生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要以“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考查考生的感情、立場、價值觀,引導考生理性認識陰影,辯證對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現象;2012年孫中山的箴言,切準了時代脈搏。在中國改革進入反思的今天,題目現實性強,其內涵更強調家國情懷、天下意識,更易引發學生的思索與聯想。強調家國情懷、天下意識,告訴我們成功應該有理想、勇于面對困境、擔當責任;2013年作文具有較強的文化侵害的現實針對性;貼近周圍經常使用的語言文字現象、故事;雜志社求真求實、作家認真嚴謹,對社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從語文應用的現實社會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養成求真務實、認真嚴謹的態度,樂觀豁達、虛心接受的心態。
2005年山東省實行自主命題以來,在命題形式上穩中求變,有命題作文的回歸,有材料作文的創新,仍然延續全國卷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但在命題價值取向上更加注重思辨性、比喻性和時代性。作文立意可大可小,引導人們面對價值觀多元化的沖擊,要理性面對,增強個體主體意識,進行道德的追問與思考和個體價值觀的定位與發揮。endprint
二、山東省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評價
從2005年到2013年的自主命題以來,山東省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在外在價值取向上慢慢開放,不斷發展創新,減少對學生在審題立意上的限制,穩中求變,從單一到多角度,從單一話題到兩面性的關系話題,越來越注重在價值觀多元化和各種思潮相互
沖擊和碰撞的今天。通過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起到價值多元化下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引導人們理性面對多元化的社會,增強思辨性,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定位,增強個體主體意識,更注重個體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感悟和提升,但筆者認為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自定立意、自選角度、自擬題目、文體不限(或除詩歌外)等開放性的試題要求給學生提供最大的創作空間與發揮余地,但一
些不被人們重視的隱性限制性因素,如政治性、道德性、進步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考生的思考與創作,高考作文命題的任務相
對隱含甚至模糊,稍微就有可能導致偏題。
2.沒有尋找到高中語文教材中經典文本和高考作文命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兩者能夠巧妙地結合起來。“兩張皮”的現象只能導致學生對經典文本的疏離和對語文教材的忽視。高考作文命題除了給學生提出一些簡短的問題之外,還十分關注學生對經典文
本的解讀,能夠較好地把考試檢測和平時的語文實踐活動結合起
來,既能夠引導學生主動親近文化經典,又能夠加深中華文化中經典的文本和價值觀的解讀。
3.在高考作文命題中缺乏作為孔孟之鄉的山東省地方色彩和地方文化的融入,地方文化價值觀沒有在高考作文中獨特展現。比如,2013年莫言的出現,這樣考生會比較親切,在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情況下會更容易創作。另外高考作文題目中對西方文化的關注度則較低。在世界文化走向交匯融合的今天,我們既要努力維護并發掘自身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坐標和位置,同時也要欣賞
并接納異質文化中的優秀成分。
高考作文題目價值取向要命得科學、合理,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同時也是對考生的負責和關切。這就需要命題者能夠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在社會價值、學科價值和學生價值三者之間尋找最近的契合點,既要能夠體現出對世界、對社會的理性認識,體現出寫作學科自身的特點,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表達權,又要防止學生套作。命題者要滿懷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深切同情,體現出中華民族漢語文化的深度自覺。只有學生被感覺到充分尊重,并且能夠從題目中享受到漢語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并且能夠產生較為強烈
的表達欲望,在思考中舒展自己的心靈世界,這樣的作文題目才能夠深入學生的心靈,對學生和社會才能起到正確的價值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學科教育學.1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9.
[2]倪文錦.語文考試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1版.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4]黃志軍.新時期以來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價值取向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韓德慶(1989— ),女,山東濟寧人,魯東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作者單位 山東省煙臺市魯東大學文學院)
?誗編輯 李艷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