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曉鋒
社會的不斷進步,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歷史解讀能力已成為當前歷史學習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要求和素養。高中歷史教學要求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解讀能力方面的培養。
一、解讀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這是國家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目標的體現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普通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提出高中歷史教學必須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高中學生提出三個方面的能力要求:(1)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脈絡;(2)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3)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第二方面強調歷史解讀能力要求。《普通高考考試說明》中也提出了對高中生在歷史學習和能力應用方面最低層次的目標,即在獲取和解讀信息方面要理解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和答題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綜上所述,高中生歷史解讀能力的提高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目標,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范圍的基礎性要求。只有具備較強的歷史解讀能力才能進一步完成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概括,對歷史規律的闡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判斷、比較、歸納和評論等更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2.具備較強的解讀能力是學生具體學習中的能力需要
不論是平時的練習還是高考,已凸顯出解讀能力考查的重要性。從新課改以來的高考命題來看,對學生能力考查的形式已從對單一教材內容直接設題逐步發展到呈現大量歷史新材料,采用新形式、新情境解答新問題,完全展現了生動活潑的新卷面形象。從近三年歷史高考的12道選擇題來看,每年都有8~9個題使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并且高考試題題量大,文字多,信息范圍廣,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綜試題總共文字6955,相當于學生歷史教材近10頁。高考命題專家曾表示,新高考讓單靠通過死記得高分的時代慢慢離去。假如學生閱讀速度慢,解讀新材料能力弱,再加上表達能力不足,心理緊張,很難爭取優異的成績。
3.加強歷史解讀能力培養是歷史學習中的能力現狀要求
能力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始終是個矛盾。雖然考綱中對信息的獲取和解讀屬于最低層次的要求,但這不是任何一名文科生都能具備的能力,尤其像筆者所在的普通高中,文科生并非是文科科目成績突出的學生。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古代史中文言文形式的試題把握性不強是普遍現象。比如有道題要求判斷古代中國的某種經濟思想,其中一選項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較多學生就根據“工商為末”判斷為重農抑商政策,沒有解讀出這是作者對“世儒”觀點的評價,作者將“世儒”的“工商為末”認為是“妄”(胡亂)議,則應認定作者反對“工商皆本”,這是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鑒于社會變動,面對現實提出的進步觀點。
無論從國家教育機構提出的教學目標設定還是實際中的歷史學習要求以及當前學生能力水平,都體現了加強對學生解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何提高學生歷史解讀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幾點經驗供參考。
二、歷史解讀能力培養的路徑與方法
目前學生歷史學習中閱讀的對象主要集中于教材和試題,所以筆者不揣淺陋,著重談談在這兩個方面的感受。
1.解讀教材
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集諸多編著專家的智慧,它體例新,容量大,語言精練,內在邏輯強,是當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來源之一。在復習備考中,教材更是基本依據,脫離教材,復習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學會對教材的解讀是培養高中生歷史解讀能力的首要路徑,只有學會解讀教材才能體現其為“材”。解讀教材的方法有很多:解讀前言可以明確學歷史的目的,解讀專題導語可以把握背景線索,解讀知識鏈接可以拓展歷史思維等等。不過在此,我想談談對教材正文部分的有效解讀。
教材正文部分是課文知識的主體,它濃縮了歷史最基礎、最主干的史實和評論,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部分。解讀教材正文要確定重點、難點、疑點,面對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學習需要考慮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解讀,形成自己對教材的體驗。
首先,用繪制知識結構思維導圖解讀正文主干知識。思維導圖是利用線條和布局來表達教材內容的方法。因為歷史記述了大量過去的人和事,其時序性和邏輯性很強,相互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導圖的優點在于清晰、便捷地梳理出諸多歷史事件的相互關聯,而且在表達上比文字更直觀,一目了然,繪制的過程可以激發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該方法較適用于事件關系復雜、重邏輯推理的相關內容,往往能起到“看到一個點,想起一大片,串起一條線”的效果。
高三歷史復習除了鞏固知識點外,更要把以往學習中分散、獨立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聯系起來,實現系統化。思維導圖有助于知識的遷移整合、把握階段特征,培養整體意識。舉例說,我在高三專題復習“現代中國外交關系”時,整合了教材必修一專題五、專題九,注重從宏觀上整體把握,勾畫以下教材內容關系圖。該圖除了反映不同時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還把中國外交有機地融合到世界環境中,從世界格局的演變角度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從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反映了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突出體現了整體史觀,綱舉目張,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
■
以上思維導圖著眼于從宏觀上解讀教材把握整體結構,之外也可以從微觀上對教材的細節解讀,做到精讀精析,既可加強記憶又能深化理解。如,在講解“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時繪制了如下思維導圖,有效解決了教材關于兩個政策的前因后果等邏輯關系并形成了一個簡潔的知識結構。
■
除了思維導圖,表格整理也是解讀教材的有效途徑和基本辦法。該方法比較適合于不同時間段下不同發展形式的內容類型,往往知識塊中的知識要點可比性較強,分點較多。其優點在于通過重組、整合教材內容,加強歷史縱向和橫向的交叉比較,形成知識結構體系,提高綜合分析能力。endprint
比如,必修二“二戰后至9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一文,設計表格縱向列出四個時間項目:二戰后到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橫向比較時間階段、代表總統、經濟理論、政策內容、主要成就、存在問題等內容。這樣處理既能把握美國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脈絡,又可清晰掌握不同階段的經濟思想、政策及效果。再如,對二戰的過程史實的把握是個難點,難是因為涉及事件多,易混淆,難以把握戰爭發展的節奏。我在上課時設計了表格供學生整理歸納,以空間為徑、時間為緯,縱列設二戰中的主要戰場: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太平洋戰場和北非戰場,橫列設時間,從1939年到1945年逐年列出,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把重大事件準確歸入表格。之后,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解讀表格、總結規律、提升認識。《中東戰爭》一課中四次戰爭的過程內容繁多,我的處理方式是將兩課課文中戰爭史實整合在一起,把四次中東戰爭作縱向比較,橫向設置時間、名稱、戰爭雙方、概況、結果、美蘇作用、聯合國作用等項目進行比較,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繁雜事件條理化,很好地解讀了教材知識。
第三種方法:設置問題解讀教材。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創新思維的動力。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通過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利用學生創造性思維理解教材。問題的設置要圍繞教材,突出重點,體現基礎性和思維性。
以人民版必修三《漢代儒學》一課為例,以漢武帝“尊儒”為主題,設計系列設問,層層深入:(1)為什么要“尊儒”?解決漢初政治、文化背景和尊儒的目的;(2)為什么能“尊儒”?詳細說明尊儒的重要條件是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并引出董仲舒對儒學如何改造的思考。(3)如何“尊儒”?概括在思想領域、政治領域、教育領域的措施;(4)“尊儒”有何影響?分析“尊儒”的實質、積極、消極作用。文化模塊的內容相對抽象,這樣處理教材避免了從背景到過程,再到意義的傳統套路,問題讓學生充實起來,從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解讀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始終不變的宗旨就是經過老師的組織,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理解”課文,理解歷史,以此提升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沒有思考,只有記憶的學習是沉重的負擔和無窮的煩惱,只有讓學生全面理解教材,把握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才能實現知識應用、遷移、拓展、綜合,才能進一步讓學生分析歷史結論、證明歷史觀點,才能找到學習歷史的樂趣。
2.解讀試題
當前,考試是評判學識的基本手段和途徑,對試題的準確解讀是正確解答試題的前提條件,也將直接影響到試卷得分。
如何解讀試題?這是個復雜的問題,因為其中涉及的方面較多,值得去注意的方面也細,在此,主要從兩大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要學會分析題目的設問構成。無論選擇題還是材料解析題,每個題目都有自己的設問,每個設問都有其成分構成,一般說都有中心詞、提問詞、限定詞和提示語。這幾部分在組織答題過程中起著最關鍵的作用,明確分析出設問中這些成分便清楚了題目要求答什么,該怎么答。許多學生在答題中出現答非所問就是由于題目解讀不明確,以致一錯再錯,書寫文字一大片,得分卻少得可憐。
以2013年浙江高考文綜第12題為例作分析,該題題干為“在人類文明史上,許多思想家對后世產生影響常常是通過教育途徑。下列思想家中屬于私學培養人才的有:(1)孔子;(2)韓非;(3)朱熹;(4)亞里士多德。”通過分析可得,中心詞是“思想家”,提問詞是“有”,“私學培養人才”是中心詞思想家的限定詞。該題干設問可簡縮為“私學培養人才”的“思想家”有。這樣將題干內容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獲取了題中最有價值的有效信息。
再如2013年浙江高考文綜38題(3),題目:閱讀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帶來的社會變化分開來”的思路,概括19世紀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可得,中心詞為“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提問詞為“影響”,題目的主干設問就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影響”,“按照……的思路”和“概括”是提示語,指出了答題的方向和來源,“19世紀”是中心詞的時間限定詞,“中國經濟”是提問詞“影響”的主體限定詞。這好比一項工程,嚴格規定了各方面規程,一切便按部就班了。
解讀試題還要學會對新材料、新情境提取有效信息。這是用火眼金睛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能否“提取”到有效信息,除了要仔細看材料、完整看材料,注意到材料中涉及的時間、地域、材料出處外,還要看對新材料是否有嗅覺或敏感(除非題目要求對材料本身的概括),這種感覺的存在決定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遷移能力。基礎扎實的學生一看到題目便能感覺到題目的大致所向,馬上能體會出材料與教材之間的關系。考試涉及的內容基本上可以聯系到教材內容,即使沒有,材料總會提供一定的思路。有人說,解題其實沒什么技巧,歸根結底還得看是否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學會提取有效信息還要學會從馬克思主義政治原理、經濟原理和哲學角度去思考、解決歷史問題,逐漸具備歷史思維能力。如上面舉例中“概括19世紀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該題從哲學角度既能辯證思考對中國經濟影響,必然反映在建設性和破壞性兩個角度,答題方向便十分明確,答題內容也十分熟悉。
再則,要吸收史學研究成果,并運用于解題實踐中去。如當今史學界正倡導用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來學習分析歷史問題,在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中,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試題。還是上面舉的例子:19世紀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該題從全球史觀的角度分析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答案中一定寫入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內容。
歷史解讀能力是一種基礎性能力,高中學習也非進入真正的研究階段,基礎性知識積累和基礎性能力培養都是迫切和必要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對考試來說,只要基礎在,分數才能有保證,對一生的學習來說,最有價值的能力就是最尋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世光.理清線索、細化考點、掌握方法、提升能力:2014年高考歷史復習策略.浙江考試,2014(03).
[2]朱世光.培養學生邏輯的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中學歷史教學,2013(11).
[3]周立新.高三歷史復習教學的困境與突圍策略.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09).
[4]劉玉群.正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路徑和方法.中學歷史教學, 2013(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浦江縣第三中學)
?誗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