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芳
摘 要:新課程改革提出語文學習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語文作業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對原來的枯燥、單一的應試作業進行革新,注重創設情境,優化語文作業的設計,使作業融趣味與實踐于一體,從而真正讓語文作業更加有效。
關鍵詞:語文作業;情境;趣味;實踐;有效
過去,我們常把作業功能狹隘地定位為鞏固知識與技能,那種在應試教育束縛下的單調、枯燥、乏味的語文作業已經重重抑制了學生健康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實踐,筆者發現,創設情境,設計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和探索能力,為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如何創設情境,讓語文作業更加有效呢?
一、創設情境,注重語文作業的趣味性
小學語文課本里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有的蘊含豐富深厚的人文情感,有的飽含耐人尋味的深刻哲思,有的描繪綺麗無限的自然風光……教學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步入語文園林,去感受其中的美,領悟其中的意,享受其中的境。平時,教師要能夠依托教材,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趣味的同時親近語文,愛上語文。
例如,課文《荷花》用清新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荷花的不同形狀,展現了荷花萬千姿態的美。教學后,我布置給學生一個作業:用自己的畫筆將荷花的美麗畫出來。學生聽了個個饒有興致,他們盡情地畫著,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悄然綻放,有的昂首怒放,一個個形態在學生的筆下栩栩如生。這樣的作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情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動手動腦去完成充滿趣味的語文作業,感受作業帶來的樂趣,也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通過情境創設來體現語文作業的趣味性,還可以采用配樂朗讀、分角色表演等形式。例如,學習《公儀休拒收禮物》之后,可以布置學生分小組排演課本劇,讓學生去當導演、編劇或演員,學生對文本角色語言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創設情境,注重語文作業的拓展性
語文學習過程學會積累是學生的基本技能。良好的積累不僅為學生的表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積累提出了要求,同時提出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因此,在語文作業的布置中,教師要注重通過創設相關情境,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升閱讀興趣和實效。
(1)課前布置閱讀。教材中的內容給學生的閱讀提供了一定的指向性,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推薦相關主題的讀物,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也為更好地學習課文作好鋪墊。例如,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前,指導學生讀《水滸傳》中的一些故事,了解故事的系列人物形象,在課堂上進行故事交流,將一個個人物形象深深地定格在學生的腦海里。這樣,學生在課前有了充分的準備,課上盡情地展現自我,更加激發大家的閱讀熱情。
(2)課后推薦讀物。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之法應用到課外閱讀中去,以不斷擴大閱讀量,豐厚閱讀積淀。例如,教學了《蟬和狐貍》《只揀兒童多處行》等課文后,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伊索寓言》和冰心的相關作品,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還可以在班級內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會”活動,教師向學生或學生之間進行好書推薦與交流,從而促進學生走上良好的課外閱讀之路。
三、創設情境,注重語文作業的實踐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作業設計也應該是富有實踐性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通過情境創設,設計一些富有實踐性的語文作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體驗生活型。生活是語文學習的不竭源泉,課外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體驗生活的機會。春天到了,帶領學生到野外踏青,享受春的氣息;秋天豐收時,鼓勵孩子走進田野,與農民伯伯一起勞動,感受豐收的喜悅;母親節到了,為母親做一件事,給媽媽一個驚喜,洋溢母子濃濃深情的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情感真切的作文素材。
(2)實踐觀察型。觀察是積累的前提,語文作業中多布置一些觀察實踐性的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細致思維。當然我們也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例如,按照怎樣的順序觀察事物等。學習了《裝滿昆蟲的衣袋》后,我布置學生觀察一種昆蟲,除了觀察昆蟲的樣子外,還要注意它們是怎樣飛行和捕食的,并能以觀察日記的形式把所觀所感寫下來。
總之,情境型的語文作業,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拓展、實踐中,豐厚了文化積淀,培養了動手、動腦、觀察等方面的能力,學生的作業不再單調、枯燥,而越來越充滿實效。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