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表演游戲融想象、創造于一體,對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兒表演游戲的一般規律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教師對幼兒的表演游戲進行指導的必要性。在表演游戲的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游戲性”先于“表演性”的指導理念;豐富、改編劇本,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精心架構游戲框架,合理建構表演游戲進程;鼓勵幼兒自主創意,為幼兒個性化表現提供支持;多元自主評價,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表演游戲 創意 快樂 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學前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實驗研究”(課題批準號FHB120471)子課題“幼兒園表演游戲的現狀與問題研究”(D591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11-02
表演游戲是幼兒根據文藝作品中的情節、內容和角色,通過語言、表情和動作進行表現的一種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游戲之一。幼兒表演游戲融想象、創造于一體,對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兒的表演游戲要經歷一個從一般性表現到生動性表現的發展過程。但是,幼兒自身并不能完成從一般性表現到生動性表現的提升,也不能完成從目的性角色行為到嬉戲性角色行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為的回歸。因此,教師要對幼兒的表演游戲進行必要的指導。筆者結合多年的嘗試,就如何開展表演游戲,如何有效地引導和支持幼兒富有個性的表現和游戲作了實踐研討。
一、樹立“游戲性”先于“表演性”的指導理念
表演游戲是創造性游戲的一種,兼具“游戲性”和“表演性”,且“游戲性”是幼兒階段表演活動的重要特征,先于“表演性”。“游戲性”體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對作品或故事的理解以及表現的方式方法,幼兒擁有自由選擇和自主決定的權利,而不是聽從教師或由教師規定;同時,教師的指導不能剝奪幼兒的“游戲性”體驗。而“表演性”則是在游戲過程中由“一般性表現”向“生動性表現”發展,逐漸提高完善。因此,表演游戲的“表演性”不能以犧牲其“游戲性”為代價。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一定要學會“等待”,幼兒的表演游戲從“一般性表現水平”向“生動性表現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它需要時間,需要“重復”和“練習”。
重游戲、輕表演,才能還表演游戲真正的自主與快樂。相比“孩子學到什么”,教師更應注重“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發展了什么”,大膽放手孩子們游戲,提供適宜的支持與引導,啟發他們創造性地表現,同時通過同伴間的討論、協商、合作、交往等活動,綜合發展幼兒的各種能力。
二、豐富、改編劇本,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
一般幼兒園表現游戲現成的表演游戲腳本少,基本是一些老套的故事,情節單一,對話平淡,表演性不強,不利于孩子語氣、表情、肢體語言等表現力的發揮,束縛了孩子的表現與創造。因此,教師要善于豐富改變劇本,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
選擇孩子們喜歡的劇本并改編,激發參與游戲的愿望。選擇的劇本應注意線索清晰、情節完整,角色性格鮮明,富有戲劇沖突。許多優秀的繪本、動畫片都可以改編為表演游戲的劇本,如《米奇妙妙屋》、《喜羊羊與灰太狼》等。此外,還可將一些故事進行改編,如借鑒迪斯尼動畫片,我們對《三只小豬》的故事進行改編,加入一些朗朗上口的對話,如老狼:“我要深呼吸,吹一口氣,把你的房子吹倒!”;小豬“誰怕那只大野狼、大野狼,大壞蛋,誰怕那只大野狼,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的稻草房子會保護我!”……有助于更好地刻畫、表現角色的性格特點;其次,由于大班孩子積累了一些故事表演的經驗,改編時可加入一些有趣的、孩子們易于表現又喜愛的情節,不斷地將故事推向高潮,如《三只小豬》故事中大野狼喬裝打扮成羊、油漆工欺騙小豬,表現出大野狼兇狠狡猾的形象;小白豬小黑豬驕傲地唱“誰怕那只大野狼”,而一看到大野狼,甚至聽到敲門聲就嚇得全身發抖,表現出小豬可愛、驕傲又膽小的性格特點,這些元素都是游戲中孩子們喜愛又好表現的,為表演增添活力。
融合多元的表現手段,豐富劇本。如《小熊請客》,劇本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等戲劇元素,尤其是對話,均以說唱、歌曲的形式出現,歌詞曲調朗朗上口,音樂必定伴隨舞蹈,歌唱的方式更有助于孩子的動作表現,讓孩子們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教師也可以在一些表演游戲腳本中融進押韻的兒謠、朗朗上口的兒歌式對話,讓作品變得鮮活,角色特征更明顯。
三、精心架構游戲框架,合理建構表演游戲進程
架構科學合理的游戲框架,可以讓游戲開展的階段性目標更加明確,游戲開展更有計劃性。教師要用于沖破傳統表演游戲的課程模式,圍繞劇本及孩子們現有的表演游戲經驗、水平,精心設計能有效促進幼兒表演游戲經驗整合與提升的游戲框架和支持策略。表演游戲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活動階段以角色理解、表現為主。兒童對表演劇本的解讀并非簡單的照搬、模仿,而是以他們原有的知識、經驗及信念為背景重新建構。引導孩子借助自己已有的經驗,從感知、模仿、想象、情感等方面去充分認識、理解角色,幼兒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全面表達自己對故事和角色的理解,為后一階段的表演及創作奠定基礎。如表演游戲《三只小豬》中角色的性格、喜好等特點十分鮮明,因此,孩子熟悉故事后,我們的游戲從探討如何表現快樂、活潑而又喜歡音樂的小豬開始,引導孩子通過動作、表情、語氣表現小豬活潑快樂的性格,并嘗試運用說唱、創編歌曲等方式表現小豬喜歡音樂的特點。這里的角色扮演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在問題的伴隨下進行自由體驗與表達,通過大膽想象并嘗試用說唱、歌曲創編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故事和角色的理解。
第二活動階段以故事表演為主。這一階段,指幼兒在前期角色探討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整、連貫地進行故事表演,同時經過不斷嘗試、反思、推進,使表演越來越生動、有趣。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敏銳發現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如觀察幼兒的表情、動作、語言,判斷空間材料是否適合幼兒活動需要;游戲中的協商、合作情況、道具使用存在的問題;能否進行連貫、完整的表演等,引導幼兒發現游戲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的辦法,適時適度地提供幫助與支持。這一階段除了集中游戲活動,還可以借助分組游戲、區域表演活動,老師更充分地與孩子互動,使指導更有針對性,孩子們也會在自主的游戲中,體驗到表演游戲的愉悅與成就感。
第三活動階段以游戲創作為主。在游戲過程中引導孩子們運用自己在各領域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討論、拓展作品情節、創編表演內容,可以在故事情節發展、結局、或故事的延伸部分進行創編。如在《三只小豬》的游戲中,教師引導孩子們探討故事結局:大野狼沒吃到小豬,它甘心失敗嗎?他還會用什么方法對付小豬?孩子們大膽展開想象,創編挖陷阱、找狐貍幫忙、設計隱身藥水欺騙小豬等情節。教師捕捉孩子們有價值的想法,按照情節引導、增加角色、添置道具、合作表演幾個步驟進行引導,如大野狼如何對付小豬?他會怎么說?需要什么樣的道具?可以怎么表演?小豬呢……幫助幼兒創編情節,大膽自主刻畫、表現新增的情節、角色,不斷豐富故事表演。同時由于幼兒缺乏創編的經驗和技能,往往會因為意見不統一而爭論,教師還可以引導孩子們用表格記錄小組探討的情節,如情節增加在故事的那個部分?有什么角色,需要準備什么道具?幫助孩子們統一想法,合作完成任務。
四、鼓勵幼兒自主創意,為幼兒豐富的個性表現提供支持
游戲中,幼兒對表演劇本的選擇、表演方式的采納,都是他們自主選擇、自娛自樂的產物。教師要鼓勵幼兒的自主創意和個性化表現,通過多維度開放,引導孩子富有個性化地創造表現、快樂游戲。
1.臺詞設計變“機械記憶”為“靈活表達”。我們鼓勵孩子根據角色特征,大膽想象并用富有個性的表達方式進行臺詞創編,如引導幼兒用說唱和套用熟悉的歌曲旋律創編臺詞,利用音樂元素激發幼兒的創意表現,在表演的過程中有現狀可循,又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短小而又朗朗上口的幼兒歌曲如《粉刷匠》、《倫敦橋》、《森林音樂家》、《兩只老虎》等都是孩子們喜愛的歌曲素材。幼兒喜歡并樂于模仿、創編。臺詞設計變“機械記憶”為靈活表達,同時音樂元素的融合讓孩子們的創編有了更多自主與創意的空間,不僅形式孩子們喜歡,同時也減輕了幼兒的記憶負擔,為幼兒的即興發揮與個性化表達留下了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2.情節、動作表現,變“統一要求”為“適宜框架中的自我表現”。奧爾夫曾經說過:最動聽的歌聲是發自內心的快樂,最美的舞蹈是隨音樂的搖擺。我們立足于幼兒自由、自主的肢體動作表現與表達。孩子們用自己最喜歡方式來表現表達,不論肢體、語言、舞蹈、音樂、繪畫,都是我們鼓勵的方式。
如在表演游戲《三只小豬》中老狼出現,小黑豬和小白豬逃跑的片段:
老狼出現,小黑豬小白豬一下子跑進自己的房子里。如何表現小黑豬和小白豬遇見大野狼時的情景,如何扮演小豬和大野狼這兩個角色?老師引導孩子們想象。
幼1:小豬看到大野狼突然出現,會嚇一跳的!
幼2:先嚇一跳,接著全身發抖,然后才快快跑。
……
師:大野狼躲在樹后,聽見小豬在說他壞話,他會怎樣?
幼1:他會流口水!
幼2:大野狼一定會打壞主意:哈哈,小豬,你終于送上門來了,我要吃掉你!
……
在討論中孩子們提出小豬說他壞話時,大野狼可以躲在樹后面聽,眼睛咕嚕咕嚕轉,大野狼不會生氣,相反很高興,因為可以吃到小豬了。
進入故事情境,體驗角色心理,孩子們很容易理解并刻畫出大野狼的形象,因此在游戲中幼兒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平時看到的動畫片的經驗),比較逼真地表現小豬和大野狼相遇的情節。
3.道具運用與場地布置,變“外形逼真、老師制作”為“簡約象征、幼兒動手”。道具準備過程是一個可以給幼兒帶來快樂、蘊含豐富學習機會的過程,實際上,教師游戲前準備的精美道具并不比幼兒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因為一系列動手動腦的制作活動更加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具體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提供多樣化的材料,支持孩子們對道具的不同需求。功能簡單、形象逼真的材料有時會制約幼兒的想象與創造,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可替代性的材料才能滿足其想象與創造能力的發展,進而豐富表演內容,增添表演樂趣。我們給孩子們提供了主要道具和部分半成品材料,另外我們還設了一個“百寶箱”,里面放置一些和孩子們共同收集的廢舊材料,吸管、一次性桌布、各種購物袋、紙盒、彩帶……,及時滿足孩子們游戲過程中的各種需求,為孩子們的游戲提供必要的支持。(2)一物多用,以物代物。我們提倡道具簡約耐用、便于操作,鼓勵一物多用、創新使用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做做玩玩,用各種半成品及輔助材料制作了各種道具。同時道具制作與裝扮上提倡自主發現問題并加以改進,在材料的互動中,孩子們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發展。(3)自主選擇、創意場地布置。隨著表演的深入,孩子們逐漸提出更多場地、道具方面的要求,教師及時提供物質及道具使用經驗上的支持。游戲時,鼓勵孩子們迅速地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膽地裝扮自己,并能較快地協商合作,進行場地布置,且碰撞出許多場地布置、道具使用的智慧。
五、采用多元自主評價,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
教師要創設自主、平等、寬松、愉悅的游戲氛圍,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并仔細觀察幼兒,敏銳發現幼兒的興趣、需要,以問題性為指導搭構交流互動的平臺,開展自主多樣的講評,增進師幼互動,促進幼兒間的交流和經驗分享。講評主要以幼兒的自主講評為主,讓孩子自己發現游戲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講評的范圍視具體情況而定,可分為小組講評和集體講評。有的問題,通過小組的討論講評即可解決,一些好的經驗、創意,則以分享或討論的方式集體講評。教師要學會欣賞孩子的想法,肯定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的點滴收獲,注意對幼兒的經驗進行梳理,讓幼兒在討論的過程中分享經驗,并創造條件使幼兒的經驗得以遷移,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華希穎. 表演游戲與幼兒園課程[J].幼兒教育,2011:7-8.
[2]許卓婭. 創意戲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 幼兒教育,2011:7-8.
[3]邵愛菊. 大班區域式戲劇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 幼兒教育,2011:1.
[4]許卓婭. 從怎么看到怎么辦——對創意戲劇教育實踐的問題與思考. 幼兒教育,2011 :12.
[5]劉焱,李霞,朱麗梅.幼兒園表演游戲的特點、指導原則與教學潛能[J]學前教育研究, 2003:6.
作者簡介:
李葒(1977年4月),女,籍貫:福建省福安市,幼兒園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