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甜
【摘要】在高職生的就職教學中,綜合素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目的在于培養有能力、素質高、可為社會作出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人,綜合素質的提高規范與管理就業能力的關鍵,是培養人才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綠色人才”這一創新理念更是加強高職生就職能力,發揮創新教育,減輕社會負擔,明確教育目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就業;高職生;素質教育;適應能力;創新能力
適應能力是各類工作的基礎,其內涵豐富詳實,體現方式多樣,在當代高職生就業難的現狀下,它更是人們不斷的通過不斷調整自我來提高探索、發現和創造能力的基礎,是對高職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關鍵,也是就職教育階段的啟蒙知識,其目的是讓高職生理解和接受社會現實,解決工作中困難的方法,得到必要的適應性訓練,獲得廣泛的社會體驗,啟發高職生多加強探索和交流。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的人力與財力都迅速發展的時代,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人才的競爭開門鑰匙無疑在于其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因此,提高高職生的社會適應力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溝通力——提升就業能力的鑰匙。
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是走高職生走入社會的第一課,EQ遠勝于IQ對人的影響,高職生是目前各個社會領域都比較重視的人才,他們在各類用人單位的發展中的作用都非同小可,因近兩年來的各大院校連續進行擴招,導致高職生人數呈井噴狀態,高職院校畢業后面臨就業的青年也急劇增加。自然他們的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多地被社會所關注,因此不斷提升高職生的就業能力更是急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必然要求我們要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學會解決,員工必須適應陌生的環境與挑戰,面對新的內容,新的課題,新的方法時要盡快上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激發員工的斗志,培養其創新能力。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正面和負面的情緒,就必須要求高職生在就業前就注重培養自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并借助社會實踐平臺,可以提高高職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適者生存,生存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卻步。高職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入社會后才能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包括兼職在內的社會活動是高職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和盡快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高職生在培養自己的社會適應性時應注重動靜搭配,與人相處可提高溝通能力,適當獨處可讓人變得冷靜,面對困難要提倡探究性、開放性,要學會自我解壓,以及有意識地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善于聽取意見,尊重別人的付出,學會溝通協調。
二、責任心——提升就業能力的基礎。
與注重工作能力的傳統職業培訓不同,目前各用人單位看重的不只是高職生的工作能力,更注重的是員工的素質,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完全是體現在責任心上的,因此高職生在就職中應以責任心為重點培養對象、以社會適應性為培養目標,從根本上確立對工作負責的思想,尊重工作的主體地位,主動創造寬松、活躍的人際關系,正確對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擅長與團隊積極溝通,培養其與人相處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人格,學會求知合作、做事做人,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前就不少高職生而言,與其說其求職難,不如說是自我定位不準確,不知道自己的特長和追求的目的。不少同學在初入高職院校時感到自己剛從緊張的生活中松弛下來,會有追求享受的錯誤觀念,對人生的路和今后的發展非常缺乏規劃,這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做法,這樣畢業走入社會的高職生想要在競爭激烈的用人單位勝出,就如同一場沒有準備的仗,缺乏必備的槍支彈藥,結果是必輸無疑的。因此,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要培養自己的責任心。高職生想要謀得一份理想職業,就必須要明白自己走入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對人生的負責,并為培養責任心而作多方面的努力。培養責任心的前提是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自私,懂得回報集體和社會,如果一個人的愛僅限于自己和家人,其價值觀是不夠健全的,還必須有普世關懷,現在國外有很多義工課,可以促進高職生自我職業定位,即通過科學分析的途徑和策略,對個人的能力、素質、特長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以使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繼續發揮優勢與特長,而避免劣勢與不足。
三、執行力——職場教育的新課題。
執行力是以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為目標的因素,起到明確目的、完善目標的特別功能。必須打破生活中原有的無序,讓自己站在未來的角度和視野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并提高自己的行動能力和對未來的預見性。這就要求高職生要全面構建綜合性知識模型。不斷依照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將知識、能力和情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結合,提升自己的執行力和行動力,做事積極主動,能夠將理想付諸行動并將其堅持,培養開闊的視野和較強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及創造能力,從而有效發揮出全部社會價值。從高職院校入學時,一名對社會和家庭、個人負責的高職生就應該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并根據這個目標來制定自己能夠達到的短期計劃或是分期計劃,從選擇專業的時候就要選擇自己認為能夠激發興趣而不是厭惡的專業;其次高職院校是一個小社會,高職生應通過參加學生會競職或是社會實習等各種社會活動來鍛煉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也能積累一些經驗,夢想是什么都不重要,最要的是行動。
四、提高就業能力的具體途徑。
1、探究適宜新方法。
職業培訓中有大量豐富的方法,通過探究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際交流技能,幫助學生做好就職的準備,高職生要勇于破除傳統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不能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鐵飯碗”作為首要選擇,也不能只顧選擇外企,合資企業等薪酬較高或是公務員這類穩定的職業,這會促進就業難的問題更為嚴重。經歷失敗的求職經歷后要學會探究,要學會反思,如果存在有待改進的地方,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其中"待改"因素,不僅能夠進一步積累求職的經驗,而且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樹立成功與失敗的正確觀念都有獨特的功效。要通過一定的思考、討論、比較,探究改進實驗新方法,可激發積極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高職生求職者的自信,提高其的創新能力。
2、開拓廣泛新思維。
開啟廣泛思維是就業者必備的素質,的目標之一。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示范性,示范者是教師,而認識的主體是學生,認識的客體是實驗對象,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不發生直接關系,教師通過講述來搭起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之間搭起認識的橋梁[4]。,避免盲目追求,正確認識自我。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于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過渡期,一些當代高職生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在擇業類型和擇業區域上出現“扎堆”現象,造成了供求脫節,這也是造成高職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求職者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競爭對手,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內在價值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高職生在學習時要避免傳統的課堂以知識傳承和技能訓練為宗旨的錯誤,教師也應避免抑制學生的個別需求與隨機活動和束縛學生個性的發展。高職生應建立應對入職的廣泛新思維,自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接收知識時兼備實踐能力的訓練,逐漸培養工作能力,學會化缺點為優點,善于自我解嘲和鼓勵等。德國有一種人才分類的方法,按照聰明、愚蠢、勤快、和懶惰把軍隊里的人分成4類:聰明又勤快的,可以做參謀;聰明又懶惰的,可以當軍官;愚蠢又懶惰的,可以當士兵;愚蠢又勤快的,趕緊滾蛋。這種看上去很有趣的說法,其實卻應和了領導科學的內在道理:對領導者來說,安靜的時間也許是最重要的時間,如果總是忙碌于事務性的瑣碎工作中,而忽略了對大方向的把握,不能從戰略上考慮全局,進行總體部署,結果是勞而無功的。當然了,最壞的就是平庸之及至愚蠢的領導者還勤快得要命,那對于國家和組織將會是巨大的破壞。他做得越多,損失也越大,其風險更大,后果更可怕,因此,傳統的勤勞致富的方法是不符合科學甚而會帶來更多的風險的,當一個人連續錯了幾次的時候,他就應該停下來對風險進行深入創新的分析和謀劃解決的對策了。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上提高高職生就業能力,各大高校就必須注重細節化、人性化的教學方式,就必須讓高職生從“學校的人”的觀念轉化成“社會的人”。只有學會職業規劃,為未來的人生做好準備,并不斷自我完善形成優良的人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勝出。
注釋:
①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經典譯叢、譯者:孟延春.作者:(美)科特勒 出版社:中國人民高職院校出版社 出版年:2003-12-1
②科特勒管理新論 作者:(美國)菲利浦.科特勒等著//高登第譯 出版日期:2002-10-1 0:00:00
③齊文娥.系統管理之層次性理論[J].公安系統活力,2003(11):38-39.
④陳月波 《人才概論》清華高職院校出版社 2002年
⑤趙育林編,《現代管理學》,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年版,第7頁
⑥唐一才等《管理創新》東南高職院校出版社 2002年
參考文獻:
[1]周麗華《淺談創新能力的培養》
[2]陳文元《就職教育之我見》
[3]孫梅《高職生心理教學》
[4]任湘《首都師范高職院校學報》
[5]王曉麗《創新能力教學方法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