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雙雙
【摘要】隨著國家素質教育以及新課改教學模式的深入與完善,學校教育以“學生本位”為原則,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要求科學設置教學環節與選擇教學內容,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教學脫離生活的實際。中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承上啟下的過渡地位,如何通過課程改革的方式實現線條化教學模式向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轉化,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組織教學活動,提高中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等是中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
【關鍵詞】中學教育;生活化教學;對策分析
生活化教學,就是將課堂上所要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基本要求是要緊扣中學教學任務與課程設置,呈現真實生活,建構真實課堂[1],既有利于提高中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同時有助于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增強學生活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將生活現象與所學知識緊密結合,構建真實中學教學課堂。本文通過明晰當前中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現狀,旨在為進一步推進中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改革與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生活化教學模式,即指在課堂教學的內容選擇與課程設置中,選擇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將生活情境的構建與教學環節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心靈震撼,以此方式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學習積極性,從而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認識自我、提高自我。
二、中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
當前中學教師與學校早已關注到推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積累經驗,雖然取得了諸多明顯的成效,比如推進中學教材逐漸向生活化靠近,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識與能力增強,但是依舊存在一些現實問題,極大限制了中學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實現。
首先,單純強調“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踐,忽視了其與教學任務與教學知識的銜接與融合。為追求教學化教學模式的推廣與應用,部分中學教師可能會將教學目標過于放大,導致教學效果“過猶不及”。比如在教學過程中,中學教師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作為根本目標,忽視了對基本知識的教學與傳授,增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與壓力,長期以往極有可能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自信心,不利于中學教學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其次,中學教師生活化課堂教學過于形式化、表面化,時有脫離教學任務的現象發生,白白浪費教學時間與大量的師資力量。第一:生活化教學要求將課堂演變為“生活操作課堂”,在此基礎上選擇教學內容與組織教學環節,因此,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營造“生活化課堂教學氛圍”,導致占用大部分教學時間,使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講授學科知識,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也相對較少;第二:中學教師為刻意追求“生活化”,常常采取盲目語言鼓勵的方式,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但是同時也讓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感覺不適應,不利于中學教學素質化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新課改環境下中學教育推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對策分析
(一)促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組織教學環節與開展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適度地增加生活化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同時有利于構建和諧、輕松、歡樂的課堂氛圍。比如,中學英語教學中,可以引入社會熱點話題(Should we pick up the old man who was falling down?),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話題互動,表達見解與觀點,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素質與敏感度。同時,中學教師要注重教學實例的時效性,及時更新教學用例,并將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及時融入課堂教學,特別是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更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更新,以便于中學課堂教學接近生活,來源生活。
(二)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生活化,保障中學課堂教學質量
為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必須注重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創新與改革,以多種方式推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推廣,避免中學課堂教學流于形式,造成人力、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定期組織戶外教學。比如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公園中舉辦跳遠、跳繩大賽,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寫生,以自然界的景觀為繪畫樣本,既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可以讓學生親近自然、接近自然。其次,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度德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內容,并在實際生活中領悟堅守道德原則的重要性。比如在中學語文《皇帝的新裝》一課中,除了要注重字、詞的講解與學習,以及明晰課文起承轉合的結構之外,還要學生積極討論樹立誠實與誠信品質重要性。通過這種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提高中學教學效率,提升中學教學的價值性與實用性。
(三)科學設置課后作業,著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操作能力
中學教學任務重,課程項目多,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與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往往布置大量重復性練習鞏固學習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與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培養。為改變中學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重應試,輕素質的教學現狀,必須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根本目標科學設置課后作業。比如在講解中學數學三角形一節,為讓學生加深對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后搜集生活中出現直角三角形的實際范例,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展開深入調查與分析,并在學生實際操作出現障礙時及時引導與給予幫助。這樣就將中學教學由課本延伸至生活,密切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科學調研與實踐分析能力。
在當前新課改教學環境下,如何推進中學課堂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改革,不斷探索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推廣是中學教育發展與進步的關鍵,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要在正視中學生活化實施現狀的基礎上,突出學生主體,強調生活元素,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選擇最適合的生活化教學手段[2],以此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推動中學教學素質化、實用化、現代化、科學化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杜繼艷.新課標下中學政治課生活化教學模式探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5).
[2]蓋振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教法探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