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焦莎莎
【摘要】環境生態學是環境工程專業一門相當重要的課程,對學生在工廠、環保局或到科研高校中的進一步工作和學習有很大影響。本文通過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對這門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驗操作的動手機會,特別是改變了學生的懶惰思想,改善了教學效果。如今隨著環境工業新技術的日益發展,高素質創新性人才受到市場的追捧,因此環境生態學教學的改革和探索也應繼續下去。為此,我們必須對“環境生態學”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不斷探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環境生態學 教學改革 創新 實踐
【基金項目】河南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資助項目“《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創新改革建設與實踐研究”(編號:2012Z-00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243-01
《環境生態學》是河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課之一,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生態學的基本概念,環境生態學的形成過程及發展趨勢,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理論,研究方法及實際應用。了解受損生態系統變化,掌握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以及修復對策,掌握生態系統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在認識和掌握生態學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生態學理論,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實現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協調,以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
1.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增強多學科知識交叉運用
近年來由于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有關環境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為適應形勢,強化環境教育,培養合格的建設人才,高等學校的很多專業都開設了環境保護及其相關的課程,進行公共選修或必修,把環境教育作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本手段。《環境生態學》是伴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而產生和發展的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一門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制,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對我國在發展中出現的的環境問題如何解決,在高等院校中如何開設好《環境生態學》課程,應該講由于本專業學生的生物學與生態學基礎知識相對比較欠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又對環境保護實踐缺乏感性的認識,僅依靠板書和大量的語言課程顯得抽象和枯燥。另外,從以往多年的教學效果來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環保技術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如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加強對環境類課程重要性的認識,能夠綜合運用其它專業知識的進行環境規劃、實踐、設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增強動手能力的提高,則是《環境生態學》課程應該最為重視的內容。
2.改變學習方式,增加教學資源
針對環境生態學涉及的交叉學科較多(環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學、植物學、土壤學、經濟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研究對象的空間尺度變化大,時間跨度長太多,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詳細介紹所有內容難點的特點,注意學習方法的掌握,掌握正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后,對教材中出現的學科間知識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正確處理理論知識傳授和自學能力培養的關系,彌補課堂教學學時不足的問題。充分利用網絡、環境工程專業行業網站資源,擴大掌握最新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發展動態。積極指導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擴大學習范圍。將主要教學資源如教學大綱、教學視頻材料、主講教師講課教案、教學講義、實驗指導、習題庫及參考答案、課程考試試卷及參考答案、《環境生態學》全部課程錄像等全部放在《環境生態學》教學網站上。
3.課程與實踐有效結合,提高創新及實際操作能力
針對本課程與實踐結合緊密,考查學生的團隊協作、交流、任務領會、計劃落實、展示講解等職業能力,考查任務方案設計、生態調查、生態監測、自主實驗中的操作能力和環境生態評價、生態影響分析、環境生態保護對策等問題解決及報告撰寫的能力等,進行環境生態學課程實踐環節建設。開展教學計劃內的實習實驗,包括在實驗室進行的結構實驗、生產實習、企業參觀實習,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實驗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記入學生的課程總成績。 鼓勵課外科技活動,開展對一些前沿生物技術和環保設備的研制,增加學生的創新設計與實際操作能力。選擇性的設置一些有關生態調查、生態監測或者生態規劃設計的畢業設計課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與技術問題的能力。進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利用現有的實習基地,有選擇的讓學生在學習本課程的過程中進行參觀學習。
4.開拓學生視野,培養綜合性素質人才
現有的《環境生態學》教材單一、內容已顯陳舊、重點不突出,需要加強教材建設,課題組成員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我校實際,突出工科特色,從培養學生的素質出發,編寫新的《環境生態學》教材。針對生態學生物學技術發展速度快的特點,讓學生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了解國內外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發展前沿,邀請一些著名教授和環境保護局工作人員,介紹環境科學及工程的發展前沿,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加前沿技術內容教授,開闊學生知識視野 。改變考試內容,強化知識理解能力培養 。為了提高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強化知識理解能力培養,本課程的考試增加了平時成績,作業、課堂練習、提問、辯論、討論及其他表現機會都被列入考核范圍,提高其在考核學生時所占的比重。
5.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環境生態學》教學質量,培養新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專業人才,課程組在深入調查其它院校環境生態學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研究現代科技發展對《環境生態學》提出的新任務,結合高等高專學校環境工程與科學專業的具體情況,勇于實踐,不斷探索教學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學中逐步完善和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良好形勢下,緊緊圍繞“育人成才”、“質量第一”的辦學生命線,在課程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為搞好教學提供了良好的保證,并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云,李兆華.面向對象的環境生態學教學改革[J].大眾科技,2009(4):161-163.
[2]余順慧,程聰.關于《環境生態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8):13916,13934.
[3]韓玉杰.案例教學法在環境生態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J].科教文匯,2009(1):147.
[4]雷澤湘,謝勇. 環境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J].科教文匯,2008 (2):44- 45.
[5]王紅新.《環境生態學》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學院學報,2009(6):135-136.
[6]黃一綏.美國大學”環境生態學” 課程體系及其借鑒[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4-46.
作者簡介:
王輝(1979-),女,博士,河南科技大學化工與制藥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