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君
[摘 要]教育公平既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呈現,也是公平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延伸,提倡教育公平與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公共服務均等化追求相一致。在倫理學維度內,教育公平內在地包含三種公平: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以及補償性公平。新型城鎮化道路既為教育公平的實現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從倫理學視域下,應按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以及補償性公平來保證教育公平符合社會倫理。
[關鍵詞]倫理學;新型城鎮化;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40-05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2234(2014)07 — 0109 — 02
推進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當前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倫理學視域來看,對于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推進,為教育公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和挑戰。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實現教育公平的契機最大化、挑戰最小化,應該以倫理學作為價值尺度,為城鄉教育共榮提供道德依據。
一、 倫理學視角下的教育公平
公平作為倫理學范疇內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得到深入闡述,但是始終不變的是它作為人類理想追求的核心價值。
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1〕這里所講的正義是有特指的正義,即公平的正義。我們通常所講的正義,往往是指的每一個人絕對平等的、利益均享的理想化正義,但是羅爾斯則是以弱勢群體作為主要關注對象,從公平的原初狀態闡述了關于公平的兩條原則。“第一個原則:每個人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最廣泛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的期望適合與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2〕這兩個原則的隱含信息是人人都有享有平等的權利,但是這種平等并非是絕對的平等,而是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平等。這讓我們對于教育公平也有了新的考量,筆者認為,處于城鄉二元共生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進程中,也必須以倫理學作為教育公平追求的價值尺度,作為教育公平的上層標準。
在羅爾斯的公平理念下,筆者將教育公平同樣劃分成平等性公平、差異性公平和補償性公平。
所謂平等性公平,就是指基本教育權利與機會的平等。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與機會,就這種權利與機會本身而言,這是一種絕對公平的平等,但是就校際硬件與軟件差距而言,又是一種相對的公平。
所謂差異性公平,就是教育個體差異與資源分配的差異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所謂公平。根據唯物辨證法的觀點,在談及教育公平過程中,我們也必須承認個體差異性以及由此所帶來的資源配置差異,但是前提是要考慮和保證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的最大利益。
所謂補償性公平,是與差異性公平相聯系的,即在承認差異前提下,對于處在不利地位的群體進行彌補,通過彌補使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近乎公平。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教育公平的倫理維度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求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統籌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教育作為公共服務之一,在城鄉二元文明共生和一體化發展的文明框架中實現公平,對于農村全面實現城鎮化具有深遠意義。
(一)倫理維度內新型城鎮化道路為教育公平提供契機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宏偉目標,從倫理學視域看是對公平價值的追求與實踐。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內在之一,也因這一政策而獲得了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契機。
1.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鄉一體化,為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提供了優越的政策環境
新型城鎮化道路突顯“以人為本“的特色,提出不以犧牲農村發展利益為代價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策略,充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逐步消除城鄉制度壁壘,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種戰略考量為城鄉一體化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教育作為改變城鄉差距的軟實力,其城鄉政策也得到了調整。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決策,將教育公平問題置于城鄉一體化的大環境中,國家以及地方根據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核心本質和內涵對于弱勢群體教育問題進行政策傾斜,關注弱勢群體享受公平教育的問題,比如農村兒童、女童、流動人口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權利與機會均等問題都予以高度重視,以達到教育公平的倫理維度下的基本價值要求。
2.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重視人的價值,為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提供了人文關懷和社會心理基礎
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人不僅是城鎮發展的出發點,更是城鎮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最后歸宿。社會階層作為客觀存在,社會對其認知態度被極大扭曲,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難以獲得處于社會有利階層的社會對待,其價值沒有得到公平對待。新型城鎮化道路對于戶籍制度的改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不公,消除“城里人”與“鄉下人”的區別對待,實現對農村人口的最大尊重。這種人文關懷既是對各階層人的價值的肯定,也是實現社會公平的社會心理基礎。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戶籍制度改革,改變不同戶籍不同對待,社會公平被分為三六九等的現狀,使每個人特別是農村人口以及弱勢群體獲得尊嚴,不僅從物質上,而且從心理上獲得尊重,符合倫理學的價值觀念。
(二)倫理維度內新型城鎮化道路對教育公平帶來挑戰
1.城市居民的城市保護主義難以徹底消除
雖然十八大以來對于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闡述越來越明確,城鄉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但是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是一些城市仍然存在著濃重的城市保護主義,對農村人口存在著明顯的偏見,而教育作為社會公共服務,其“公交車效應”在城鄉公民中愈演愈烈。農村公民認識到教育是改變子孫后代命運的重要踏板,拼盡全力將寄予厚望的孩子送到教學資源優質的城市學校,但是城市公民對于農村學生相對排擠,認為農村孩子與自己的孩子相競爭,或者本身就有著對“農村人”的歧視態度,忘記今日城市的輝煌得益于農村人口利益的犧牲,一旦自己及子女享受優越的教育資源,就極力阻斷農村孩子獲得良好教育的公平權利。這種狹隘的城市保護主義在城市是普遍存在的,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愈加明顯,難以徹底消除,對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戶籍制度的緩慢改革限制教育公平的實現
戶口,或許是烙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最深印痕。戶籍制度阻礙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劇了城鄉割裂和社會分化,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桎梏,其改革的速度,也關系著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進程。當前,農村人口由于戶籍的限制,難以進入城市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教育公平無從談起,特別是流動人口的教育問題是最大的挑戰。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有賴于戶籍制度的改革,但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戶籍制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對于農村人口受教育權利與機會來說仍然是一個難題。城鄉教育公平關乎農村人口命運的改變,關乎城鄉社會穩定和一體化進程,關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實現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教育公平的倫理學出路
十八大報告的相關論述使新型城鎮化道路蘊含的基本內核愈加清晰。“其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城鎮化的規模。其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必須高效、高質與和諧。其三,新型城鎮化必須因地制宜,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3〕這三個本質內核也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所必須依據和遵循的基本原則。而要實現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教育公平,必須先以倫理學的公平理念作為價值指導,然后遵循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基本原則作為實踐指導。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消除社會地位上的不平等,實現教育的平等性公平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鄉一體化,必須進行戶籍制度革新,同樣,實現城鄉教育公平也離不開戶籍制度改革。只有完成戶籍制度的改革,才能獲得實現教育公平所必須具備的平等地位,消除“城里人”與“鄉下人”的扭曲心理。擁有了這個社會心理上的平等,農村人口不必因為歧視而自卑,而是自信的與城市人口共享教育資源,獲得良好的教育。
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不僅關系著公民權利平等和基本人權的實現,也關系著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有的學者提出戶籍制度的改革標準:“一是要放寬直至放開城市和城鎮的戶口遷移的準入限制,實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戶籍制度;二是要加強社會管理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剝離附著在戶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4〕能夠做到這兩點的戶籍改革,將最大程度的保障農村人口的人權,擁有平等的社會地位享受公共服務。
(二)尊重農村教育特色,盡力提升農村教育的質量,實現教育的差異性公平
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化并非一蹴而就,實現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公平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城鄉一體化的文明框架中,農村教育的現代化并不意味著取消農村,這就要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必須依據當地的特點進行辦學,要符合當地人口的需求。國家以及地區采取具有差異性的政策,通過差異來實現城鄉教育公平,不同的地區需要怎樣的教育、適合怎樣的教學都是政府以及地區學校所應該考慮的問題。
農村教育應該別具特色,在差異性教育中又不失平等。探索適合農村需要的教育,并不意味著傳統守舊,而應該以提升農村教學質量為目標,滿足升學、就業和新農村建設等多種需求。結合鄉土知識和地方文化的培育,融入先進的教育資源,使農村教育具有本土特色又有時代特征。
(三)正視城鄉教育差距,出臺調和差距的傾斜政策,實現教育的補償性公平
城鄉教育的差距,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來看,都是有目共睹的。立足于教育的整體利益,對處于不利地位的農村人口必須進行必要的補償,使其能夠普遍的獲得教育所帶來的收益。相對于城市人口而言,農村人口從一開始就處于弱勢地位,他們所受的教育是欠缺的、不完整的。他們的教育機會不足,導致其發展某些能力的機會也是有限的,因此獲益也相對少。因此,必須對處于弱勢的農村人口進行政策性補償。
在各種補償方式中,財政補償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方式。通過財政撥款能夠迅速完善農村教育硬件,良好的硬件作為外在基礎,深刻影響著弱勢群體。因此,對于教育經費投入的劃分必須合理,對于貧困地區國家以及地方財政應該加大補償力度。在軟件資源層面,教師是農村教育的關鍵,因此要以解決好農村最底層的教師問題為首要任務。
總之,倫理學意義上的教育公平的實現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國家和地方全方位、多層次進行努力。
〔參 考 文 獻〕
〔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01﹒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6﹒
〔3〕徐代云﹒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頂層設計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經驗研究,2013,(07):233﹒
〔4〕王小剛,等﹒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我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J〕﹒社會科學研究,2011,(05):42﹒〔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