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興彪
摘要以和順古鎮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聚落構架、建筑理念的民族設計特色,根據調查其傳承現狀,探討發展策略,發現古鎮對文化傳承出現正向效應與負向效應,表現為古鎮邊界、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傳承性,而新開發民居則有建筑特色消失傾向。認為古鎮建筑裝飾符號具有較好的民族藝術傳承性,而具有民族藝術的包容性正是和順古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古鎮;審美;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S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6-01757-02
AbstractTaking Heshun Tow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in settlement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concept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 appeared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negative effect, including the ancient town boundary and public buildings have good inheritance, and the newly developed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tend to disappear.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national art inclusive is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eshun ancient town.
Key wordsAncient town;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Cultural heritage
騰沖縣位于云南省城西南部,處于98°10′~99°74′E,24°32′~25°39′N區域內,海拔在1 580~2 190 m,東部有高黎貢山與怒江、南部有龍陵、西部是盈江、北部有瀘水,是“中國南部絲綢之路”的咽喉所在地。和順古鎮位于騰沖城西南4 km處,古鎮的“古”體現在走馬串角樓、建筑民俗裝飾、公共建筑及聚落總體布局模式。2005年和順古鎮以最高票榮獲“中國魅力名鎮”之首[1]。
研究解析和順古鎮“古”的特色可為傳承傳統文化提供新思想。筆者沿鄉村入口—邊界—巷道—單體建筑—建筑裝飾思路展開,分析古鎮傳承策略1和順古鎮聚落景觀解析
1.1聚落選址
和順鎮四面火山環抱,中間為壩子,與騰沖縣城壩子相連,稱騰和盆地,由火山噴發阻塞河水而成的堰塞湖呈馬蹄形。和順古鎮位于和順鎮的北面,南面是黑龍山,村落選址在黑龍山北部凸起的山脊上,沿山中段延續到山腳,至三合河為界,與河流平行的是一條環形巷道,由黑龍山與三合河圍和而成的聚落空間,從平面圖上看就如拉滿的弓[2]。
和順村落東部為沼澤地,本地人稱之為“陷河”;西部與南部的平坦地塊為農田,有大盈河從中穿過。從地勢上看,古鎮在地勢高處選址,避免水流侵襲,利于排水;從村落界定來看,由黑龍山、陷河、三合河圍成的界面,形成獨立空間,具有完整性與安全性;從生態上看,黑龍山北麓有千手觀音古樹群,東面陷河作為濕地,有明顯的生物多樣性特征,生態良好。和順古鎮聚落選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思維,使生態、人居、經濟3個要素能較好地協調,說明選址的適宜性。
從選址來看,符合中國傳統陰陽五行的建造思想,即以水代表“財”,是中國傳統“水口”文化的選址意識,而抱陰負陽是理想的人居環境。
1.2聚落建筑分布
山地型聚落的用地特征是地少人多,地形落差大,難以找到開敞的平地,建筑分布緊密。和順古鎮的特點是房隨路轉,在路網之間依據地塊形狀、面積、地勢差設計房屋。聚落建筑從東到西,環山而建,依山勢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千米,集古剎、祠堂、民居于一體,建筑層次分明,間有古樹映襯,較好地解決了山地形鄉村在信息流、物質流、生態流、美感度關系上的均衡。村落路網呈魚骨型,聚落建筑整體布局為“東西兩小塊、南邊一大塊”,在不規則的路網之間,順勢而為,按照不同空間將宅院設計成“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樣式。東西走向的干道有兩條,一條是與三合河平行的環村干道,一條是村內的生活干道;南北走向的主巷有李家巷、大石巷、尹家巷。東西、南北主要巷道互聯,南北巷道在北面都接環村道,東西與南北向橫街貫通形成十字路集市中心廣場。從平面圖上看,主要交叉干道形成側立的“業”字形,環村干道與“業”字形相連,在整體上形成扇形,具有良好的通達度,然后通過巷道由更小一級的街巷進入每戶人家。
中國傳統鄉村聚落是在確立邊界后內部組織秩序自由變化,從而形成阡陌相通的格局,明清時代的村落布局基本以此為架構理念。
2邊界與巷道
2.1古鎮邊界
和順古鎮邊界清晰,建筑聚落集中在黑龍山與環村干道之間,從環村干道至三合河之間是居民休閑區域,三合河上有兩座建于清道光年間的石拱橋,形如彩虹,故名“雙虹橋”,是古鎮的主入口。在三合河與大盈河附近為農田與菜地邊界。從村落向黑龍山高處延伸部分為村落的模糊邊界,模糊邊界充分體現了和順人對于自然生態承載力的考慮,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考量中尋找平衡點。居住單元與村落公共空間的邊界也沿環路或巷道展開,清晰的邊界易于交通與管理。
“雙虹橋”的構建體現了對居住風水的人為改造,即水口之水用橋梁、樹木、廟宇等景觀元素遮掩,寓意聚財。
2.2巷道
巷道入口是巷道的邊界,并有明顯標志,即巷門。巷門的形式不一而足,有中式的、西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比如中式巷門以木結構為主,中西合璧式則在頂部帶拱券而用中式挑檐,分別是不同形式的巷門。但不論哪種形式,在巷門上方都有文字,采用中國傳統的對聯樣式,有橫批、上聯、下聯,對聯書寫也極顯中國書法的藝術魅力,書寫內容一般為勵志或吉祥寓意,形成強烈的東方空間審美意趣。
每條巷道依地形順勢而下,巷道與環村道的每一個交點處設有一個半圓或扇形月臺,半圓弧線上設有鏤空欄桿,欄桿高度為90 cm以上,起到安全防護以及裝飾的作用,并植有本地樹種,如香樟、桂花、榕樹等,有的還有一面照壁[3]。
3街巷與公共建筑形態
3.1街巷形態與尺度
從平面圖上看,和順是大河在平緩處沖積而成的沖擊扇,并有各級道路通達。外環路與鎮中間橫路(十字路、染坊坡)成為東西向干道。兩條干道之間以4條縱向大巷溝通,大巷互相連通,有很好的可達度,而小巷作為組團內部的通路,多為盡端式。這種格局的形成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種族體制有關。一般巷道都按姓氏而建,巷道建有別致的入口門坊,帶有很強的識別性[4]。
3.2公共空間
和順除民居特色外,公共建筑也達到很高的成就,主要有雙虹橋、洗衣亭、方塘水井、月臺、圖書館、文昌宮、閭門、牌坊、照壁、祠堂廟宇等,其中洗衣亭只在該處可見。
和順現有8座祠堂,一般建于該姓聚居地的重要地段,祭姓宗祠大門一般采用中西合璧造型,折射出儒商善于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開放胸懷。
和順圖書館坐東向西,由東西兩個錯落的小院組成,東端的主樓為中西合璧式五開間二層樓房,兩次間突出半個六角亭,樓上前部為通廊,后部為書庫,主樓左前是南廂閣樓,形成安靜的圍合空間。
月臺是村民們逗留、交流的室外場所,一方面是為了藏風納氣,另一方面又有為村民提供休閑、交往場所的實用功能,具有濃郁的鄉村文化氣息。
洗衣亭是4根柱子支撐起一片屋頂,屋頂一般為兩坡頂,采用歇山頂, 屋角起翹,造型輕盈,建于水中,基礎為石條,可以走人、擱物,淘米洗衣既方便又安全[5]。
4院落空間格局與建筑裝飾
4.1院落的平面格局
和順古鎮的院落為漢式合院建筑,平面空間格局有兩種:三合院、四合院、多進院落。三合院為“門”字形一正兩廂,有白族“三坊一照壁”的形式,正房為三開間,堂屋居中,兩側為臥室,每間臥室又分別隔為前后兩間。東西為二至三開間廂房,比正房矮1 m左右,進深比正房要小,有80 cm的走廊,中為天井庭院,以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對面是照壁,不僅有裝飾作用,也有防火功能,壁下設半圓形石制水缸。大門入口通常從右廂房山面開門進出,利用一個開間形成轉折空間,避免了開門直對堂屋。四合院為“日”字形的“三間四耳下花廳”,是在三合院平面格局的基礎上,在正房與照壁之間增加過廳,形成前后兩個天井院子(有主次之分)[6]。
一樓房頂的椽子上面還有木料連接,做二樓的地面基礎,稱 “鎖腳”。在鎖腳與鎖腳之間用木板鋪地,是二樓的地面。二層從檐柱向外挑出50 cm左右,挑出部分處理為約50 cm高的壁柜,柜頂形成寬敞的窗臺。二樓的正房與廂房之間有樓梯連接,稱“走馬串角樓”,也是本地民居的特色。木結構完成后四周做清水墻體,以火山石砌筑,但石塊之間結合緊密,刀片也難以插入[7]。
4.2單體建筑的裝飾形式
和順古鎮的單體建筑對于傳統建筑符號的運用可謂豐富多彩。裝飾部位一般在大門門口、墻頭、正房與廂房的房廊頂部、吊柱、門枋、插枋、照壁、門、窗等,裝飾形式一般采用鏤空木雕、浮雕、淺雕、漏雕、石雕、鐵藝等。
首先是入戶大門的裝飾,大門立柱與墻之間有抱鼓石,寓意“鼓全清高”。大門頂部是重檐歇山式宮闕結構,門上是花罩,復雜的有三重花罩,也稱“五福件臺閣門”,是典型的院林書磚式五福門,包括垂花門花罩、門板、垂柱頭等。三層的裝飾紋樣主要有“大鵬麒麟”、“靈鼠神佑”、“玉兔升仙”、“鳳穿牡丹”等,寓意為祈福納祥。垂花門一般垂柱倒置,柱頭雕飾蓮花瓣,中間為精美花枋,柱托有貓猁雕件。
照壁本身就具有風水學意義,它的裝飾主要集中在頂部與中部,頂部可見六角飛檐,三磚出邊滾瓦,三磚罩瓦。也有牌樓式歇山重檐壁頂,稱“空心照壁”,檐下設飛罩做空間圍護,中間用漏雕文字裝飾,兩端以浮雕鳳凰,雀替云墩為透雕云紋,下垂成幔,具有裝飾、隔斷作用和風水意義。
枋主要有門枋、插枋、插梁枋、梁枋,額枋等,主要用鏤空木雕裝飾。民間認為“頭上三尺有神靈”,由于枋在人的上方,所以裝飾意味極濃郁,有“龍位待位”、“魚躍龍門”、“四方來臣”、“龍吞夙愿”、“龍頭香草花”等。若額枋上飾有花草,則下面柱子飾有羽龍,有羽龍托柱之意,這些裝飾一般具有仙境空靈的意味。
在房廊的頂部,椽與柱的交界處一般有簪頭立調或浮雕、透雕,飾有“朱靈拯梁”、“羽龍”、“鰲魚托金”、“麒麟雄霸”、“玉戲靈芝”等。
單體建筑的裝飾紋樣幾乎囊括了中國傳統圖形的所有樣式:文字、幾何、人物、花草、動物、敘事故事、靈獸、諧音組合等,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穿透力與包容性,較好地傳承了中
華文明。如在聚落規劃上有很強的明代風格,而它的裝飾紋樣則有人類混元時期的“銷鏈”(古時候認為天地相連的鐵鏈)、商代的魚龍紋、唐卷草以及明清吉祥圖案,有的紋樣可以說是中國裝飾紋樣的“活化石”。同時,這些建筑元素還含有西歐的鐵藝、拱形門、一顆印等中外建筑的精髓,說明自夏至明清的建筑裝飾符號在此都有應用,所以至今依然煥發著輝煌的風采[8]。
5古鎮文化傳承分析
和順古鎮建筑從聚落布局規劃至單體建筑構成、建筑裝飾,都體現了傳統建筑文化在汲取中華文明的營養中成長的脈絡,給當今鄉村聚落規劃以及城市建筑的設計帶來靈感。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古鎮文化傳承具有正向與負向兩個效應。
和順古鎮并沒有“守舊如舊”,旅游公司在保護古建筑的同時,也修繕了部分古建筑,同時也開發了展示古鎮的建筑,尤其是“和順小巷”的建造,依古建筑群建立了大馬幫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在規劃上是科學的,符合規劃保護的原則,如在陷河邊開發的建筑群,用一條長廊貫穿幾座建筑,起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在空間處理以及裝飾符號的運用上,老建筑、月臺、牌坊等得到及時修繕與仿造,尤其是在開發時保留了聚落邊界,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功。這些都是古鎮文化傳承的正向效應。
在大馬幫的繁榮消失之后,村民回到了以前的務農時代,鄉村經濟結構產生了變化。旅游公司在宏觀管理的同時,保留了居民的院落,借助旅游的時機,村民主要在自己家庭內開設飯店旅館,加工經營玉器,營銷小商品等。與此同時,村民在沿街、沿巷根據家庭的財力與審美開始改造庭院,擴大建筑面積。調查過程中發現,新民居即使依然保持古民居的結構與布置形式,但在用料以及裝飾上卻缺失了應有的文化內涵,這主要是經濟所限和建造工期的短暫所致。新民居建筑只有外形而沒有深厚的建筑文化精神,這是古鎮在成長中的一個負向效應。
6結語
和順古鎮的成長經驗在于借助私人巨大財力,運用多元文化進行建造。從建筑中可以看出對于建造的考究與熱愛,其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來源于集體無意識,而對于外來文化的融合卻給予深入考量,所以多元化符號的運用是古鎮成長發展的經驗之一。
參考文獻
[1]
朱佳.騰沖和順古鎮旅游開發中的保護問題及其研究對策[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 2006.
[2] 寸炫.云南和順鎮的宗教祭祀活動及其功能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 2010.
[3] 梁潔.人類學視野下的和順僑鄉[D]. 北京:中國民族大學, 2009.
[4] 殷子淵.從和順到橫府[J]. 華中建筑, 2010(6):62-64.
[5] 張軼群.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下的古聚落_和順僑鄉[J]. 中南鐵道學院學報, 2010(6):62-64.
[6] 阮儀三.云南騰沖縣和順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歷史街區調研[J].城市規劃,2006(4):97-98.
[7] 童志勇,李曉丹.傳統邊地聚落生態適應性研究及啟示——解讀云南和順鄉[J].新建筑,2005(4):22-25.
[8] 騰沖縣人民辦公室.騰沖老房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