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宇
摘 要:新課改要求各學校改變教學方式,由原來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課堂是學校教育學生、學生獲得知識的主陣地。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便成為現階段每個教師的追求。在學校教學中,小學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更是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在探索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應新課改要求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成為重中之重。新課改提倡個性化教學,要求解放學生思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存在問題;措施
新課改要求的教學改革對我國的傳統教學理念造成了巨大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課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依據新課改的理念,小學數學的改革就是變教師的一言堂為學生和老師互動的多言堂,變死氣沉沉、枯燥無味的沉悶數學課為充滿活力與生機的知識殿堂,學生在這里彰顯自我,求得真知。想要提高數學課的教學效率,就要變學生被動的、強制的、厭煩的學習為主動的、積極的、輕松的學習。讓數學對學生而言不再是不得不背負的包袱,不再是拉低學生成績的后進科目。為了讓學生能夠自主、積極地學習數學,讓同學們能夠成為創造性人才,我們必須不斷地探索有效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
一、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
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數學的學習主要以教師教授為主,教學的效率不高,在大部分數學課堂上,大量出現教學低效現象,在課堂上,教師每講解一個知識點就要伴隨大量的例題、練習題和同類分析題,這樣做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很累;而且在這樣的題海戰術下,大部分學生只是在機械性地做題,很多學生在做完題后往往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寫了些什么,沒有反思和記憶的時間,這些題所帶來的效果很少,學習效率十分低下。學生不會做的題還是不會做,題海戰術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體會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最終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厭煩心理。慢慢地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新課改的實行困難重重
現如今,大多數學校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這導致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許多學校依然根深蒂固,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自己在講,在課堂上很難見到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體驗場景。一個老師只要教出能考高分的學生,那么這個老師就是一個成功的好老師。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教師不敢嘗試課程改革,害怕學生成績下降。也有一些教師在發現改革成果不明顯后就放棄了課程改革。種種因素使得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困難重重,難以展開,普及之事更無從談起了。
3.忽視學生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作為中心的一般是教師,而真正的課堂教學主體——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起到的作用往往被忽視。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的聽課效果,教師上課時就是在對著教案照本宣科,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生習慣了這種被動式的填鴨教學,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就被扼殺了。教師講課時,沒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也很少訓練學生的發散式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一直都很難提高。
二、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措施
1.準確把握教材意圖,改進教學方法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依據,教師若想提高課堂效率,就要充分理解教材的意圖,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同時,教師既要關注教學要求中的知識目標與技能目標,還要關注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在小學數學“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中,教師在詳細地給學生講解書上的知識點后,應找一些例題讓學生做,在做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計算方法是先用第2個乘數的個位上的數去乘第1個乘數,得數的末位和個位對齊;再用第2個乘數的十位數去乘第1個乘數,得數的末位和十位對齊;然后再將兩次的積相加。而在基本法則的基礎上,還可以衍生出一些小技巧,比如,任何一個兩位數乘以10,只要在這個兩位數的后面加一個零即可。也可以將算式拆解開來,例如,32×15=32×10+32×5=320+160=480。這些技巧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將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
2.挖掘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的產生來源于實際生活,因此,我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方便我們的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能夠挖掘出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從小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數學應用于整個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數學的學習與日常的生活是有聯系的,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假期全家人去公園游覽時,就會遇到關于門票價錢的運算:兩個大人每人門票20元,一個兒童門票是10元,那么運用數學知識,你就可以輕易地算出一家人一共要花費50元。在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后,同學們就可以輕易地算出自己家的面積了。在學習了比例知識后,你會知道一些小竅門,例如,將你的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而你的腳底長與身高長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小知識,你就可以輕松地在商店買到適合你穿的襪子了。總而言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中的數學問題,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既滿足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不再抵觸數學學習,這樣,教師在數學課堂上的教學效率會提高很多。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習慣了順向思維,而這種順向思維恰恰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想要在小學構建一個高效的數學課堂,就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寓教于樂,不再一味地追求學生的成績,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習的目的是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最終能把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實踐當中去。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如何高效地獲得知識是我們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努力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德學.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才智,2013(5).
[2]邱建華.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初探[J],2012(9).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