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軍
[摘 要]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是把人作為管理的核心人不僅是管理的對象,而且是管理的主體。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師生民主參與機制、構建師生利益人文關懷機制以及正確把握學生成才評價標準等具體途徑和措施。以期對創新我國高校教學管理有所裨益。
[關鍵詞]教學管理;模式;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5 — 0132 — 02
一、人本主義核心思想綜述
人本主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者認為人是世界的本體,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人本主義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對教育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表現在他們重視人文學科教育,強調人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即強調情感和意志的發展;重視人性的培養;主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均應個性化;反對傳統教育機械化、統一化,主張發展個性。
當代人本主義思潮以人本主義為方法論基礎和價值標準。從教育理想到教育目標,從教育過程到教育內容,從教學方法到師生關系,它自成一個體系,與科學主義教育思潮相抗衡。人本主義教育思潮的內容體系極其繁多,但有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對人的關注,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思索,以及對人的尊重。這種主題如果概括為一種精神,就是人文精神。〔1〕
二、當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界限不清
2011年,正式發布的國家教改綱要,明確提出克服高校行政化傾向,提出要“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由于體制的原因致使我國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權力為中心,行政權力凌駕于學術權力之上,并擁有絕大部分教學管理事務的決策權,導致了二者之間的權力界限不清。因此,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治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
(二)教學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
當前我國高校制定的教學管理制度剛性過強、柔性欠缺,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單純依賴硬性的規章制度來對高校的教學行為進行管理和制約,過多強調教學管理部門和制度的權威性、服從性以及各種行為的規范性,而忽視學生在日常學習和教學中的感受和要求,忽視對學生的激勵、感召、引導,啟發等柔性因素的激勵作用,以致教學管理制度缺少人文關懷。
這種缺乏人性化的教學管理制度,致使教學管理部門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就會導致一言堂而不顧及被管理者的感受,使這種管理制度缺乏民主與公平,并不利于高校創新教學管理理念,只能落入“新瓶裝舊酒”的窠臼。
(三)教學活動者缺乏自主性
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自主學習也是高等教育中學術自由在學生學習上的基本體現。但是高校在制定教學計劃和進行專業設置時沒有按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來進行周全考慮,忽視了教學管理過程中學生對多樣化學習的需求,導致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嚴重制約了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和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
雖然我國各高校都開設了選修課,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以及自身的興趣愛好通過選課系統來選擇選修課,學生通過選課系統自助選擇所修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便更好的實現教學活動管理者與學生的互動。然而我國高校的現行選課制度也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首先,部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使得高校選修課的開設門類和范圍有限,滿足不了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由于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學生數量急劇增加,而有些高校的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高校擴招的步伐,以至于在學修課的開設和選擇上與學生的需求還不在很大差距;其次,高校選課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網上選課系統一般是由各高校教務處統一進行管理,學生利用網絡進入學校的教務管理系統進行選修課的選擇,教務處根據教務管理系統學生選課的人數來開設相關的課程。由于是選修課一般各高校教務部門對這些課程都不是特別重視,更沒有把授課教師的授課質量那入到正常的教學考核體系之中,在任課教師的選聘上也沒有專業課要求的那樣嚴格,導致一些老師上選修課純粹是走過場完成教學任務。有的高校選修課是大班教學,學生數量比較多加上學生對這些課也不重視,只是為了修滿學分,所以上課效果并不理想,出現一些學生選課睡覺、聊天、玩手機等現象,浪費了教師和學生的時間,授課效果大打折扣,違背了教務管理部門開設選修課的初衷。
三、創新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的途徑
創新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不僅是一個理論的建構過程,更是一個實踐的建設活動,需要從確立師生民主參與機制、構建師生利益關懷機制、實行效果激勵評價機制等方面加以實施。
(一)構建師生民主參與機制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教學的主體,調動師生民主參與學校教學與管理的意識,讓師生積極參與教學管理與決策中來。對教師而言提高其參與教學及管理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切實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讓教師參與到學校教學改革的各項具體事務中來從制度上保證教師對學校管理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因此,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教師為本,才能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管理活動中的積極性。
讓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我國高校教育管理者認為,學生作為高校教學管理活動的對象,理應服從學校教學管理的各項規章和制度。這種觀點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管理與決策的積極性,更不能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活動的積極性必須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活動當中,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教學管理更具信任感和歸屬感。
(二)構建師生利益人文關懷機制
1、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制度
創新教學管理模式,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制度,是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保證。高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實現條件就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管理水平和質量的提升離不開高素質的高校教學管理隊伍。因此,高校要想得以正常運轉需要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而管理質量的高低直接受到教學管理制度的影響,教學管理制度制定的科學、人性化就有助于促進教學管理質量的提升,反之,就會起到反面效果。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須牢固樹立服務育人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要一切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以教師和學生為本。所有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切實轉變管理理念,變管理為服務,實現服務過程中的育人。通過為教師和學生服務來達到管理的目的,通過服務促進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因此,建立以教師和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制度是高校進行教學管理改革的題中應有之意。
2、注重教師利益的物質和精神關懷
興國必興教,興教必重師。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3〕十八大報告的這一重要論述,既延續了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對廣大教師的期許和希望,也是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的基礎上,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要確立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人這一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尊重教師的人格,形成尊師、愛師、重師的良好氛圍,運用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要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專業優勢和潛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知識體系向能力體系轉化,力爭把每一門課都上成學生真心喜愛和終身受益的課程,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工作和生活上要把維護教師的利益作為學校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歸屬感,讓教師參與到學校的所有教學和科研活動當中,認真聽取他們對學校發展所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以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對學校的認同和依附感。學校領導和教學管理部門要努力創造教師實現自我發展與不斷提升的平臺和機會,以實現教師全面與自由的發展,努力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
四、正確把握學生成才評價標準
大學生成才評價標準,是指在大學生成才評價中所確定的成才規格,也就是具備怎樣的素質結構才算成才〔2〕。十八大報告提出“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4〕因此,在人才培養理念上,首先,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及人員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的根本標準;其次,要尊重人才培養和成長的規律,樹立多元化人才培養的觀念;再次,確立個性化人才培養觀念,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更加注重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的創新,立足高校的辦學傳統與自身優勢,形成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首先,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其次,高校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準確定位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以避免和其他學校雷同或沖突而不能體現自己學校的特點和優勢。
從高等教育目標實現的角度審視大學生成才評價,最重要的就是認識大學生成才評價在高等教育乃至社會發展中的位置。“高校人才質量的評價,要以一定的教育目標為依據”,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人才培養要立德為先、立學為基,既要加強專業教育,注重“厚基儲寬領域、廣適應、強能力”,也要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樹理想、強意志、勇實踐、講奉獻”,使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廣闊的眼界胸懷,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向,積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職責和出路。
〔參 考 文 獻〕
〔1〕劉昱.當代西方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6,(01).
〔2〕王光彥.大學教師績效評價研究一基于教師自主發展的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3〕徐新泉.開展尊重教育,培養健全人格〔EB/OL〕.http://jxedu.net.en/ems/data/ht ml/doe/2004一11/21/31979/。
〔4〕十八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G〕 .學習出版社,2012.30—3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