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純紅
【摘要】新時期基礎教育階段的農村中學英語教學應以素質教育和學生發展為宗旨,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創設交際情境和提高教師素質等途徑,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的全面訓練,獲得基本的語言交際能力,為學生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英語教學;素質教育;師德師風;知識能力;心理素質
新時期加強素質教育是當前農村中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關鍵。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我略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前提。
目前,農村初中教師專業素質普遍偏低,部分教師對語言教學規律吃不透、拿不準,“用英語教學英語”尚不能熟練駕馭,對學生學習心理缺乏全面的了解與研究,嚴重地阻礙了英語教學進程。因此,實施素質教育最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1、師德的培養
首先,教師的人格是師德的有形表現,教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人格會產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而且,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靈魂,這種愛其實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影響教育的質量,也影響學生身心的發展、個性的形成,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要達到師生之間建立濃厚的感情,教師必須下一番功夫。
2、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文化素質,深入領會教學大綱,全面透徹地掌握教材,熟悉語言教學規律,研究學生心理和學習策略,同時加深對英語國家歷史背景、人文地理、民俗風情等跨文化的理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知識結構和視野,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3、積極參與教研教改,爭取由“經驗型”向“研究型”教師轉變
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不斷總結、積累教學經驗,研究教學方法,參與教改實驗,撰寫教研論文,以教研來促進教學,增強“科研先行”意識,做好使自己由“經驗型”向“研究型”教師轉變工作,使英語教學工作科學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順利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二、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課堂教學有一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這既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學全過程都必須圍繞這個目標來展開和完成。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做了明確的規定,包括“知識、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個方面。在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學目標,并實現目標分層,使之更加層次化、具體化,這無疑給新時期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對基礎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帶來生機。
因此,我們必須克服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學總目標為依據,優化課堂教學目標,大到學年、學期目標,小到一節課目標。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目前的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仍存在過于強調知識講授而忽略學生能力培養原傾向。所以,我們要在傳授給學生必要知識的同時,深入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每節英語課中。
1、聽說能力的培養
目前學生聽力訓練的主要途徑是上聽力課,英語在中國作為一門外語,平時聽的機會很少,這就要求教師要動腦筋,上好第一節英語課。聽力課可分以下幾步:聽力導入;明確任務;檢查校對答案;模仿復述。當然,除了采取正確的方法上好聽力課外,利用課前5分鐘時間安排學生作值日報告,也是學生練習聽說的好機會。
2、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語言教學中,人們普遍認為閱讀是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它既是中學英語教學的手段,又是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還是學生今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不論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素質,還是為了迎接升學考試,都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來抓。
3、寫作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主要是在高中階段,但從初中開始,教師就應該注意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使其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構思;表述;修改。經過三個階段的訓練后,教師要對學生的習作認真閱讀,仔細記錄習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錯誤,并專門抽出時間評講,以避免類似錯誤再次出現。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長期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和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肯定就有了提高。
四、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促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英語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保證。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英語教學中增加學生的英語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提高學生的智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學生學習能否成功有著密切的聯系,是英語教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保證。縱觀那些優秀的學生,他們大都具有明顯的學習動機、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堅強的意志與毅力。
1、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要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使他們懂得今天在校學好本領,就意味著為明天增加一份競爭力,將來才能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只有當學生產生了學習的需要,求知欲才能強烈起來,在學習上才能知難而進,取得好成績。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教師要特別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把課上得生超級大動有趣,有親切的教態、文雅的風度、幽默的談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的畏懼情緒,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
3、培養學生的學習毅力
目前很多學生自制能力差,勞動觀念不強,害怕艱苦,這些心理品質上的缺陷會不可避免地表現在學習當中,尤其是在面臨學習成績下降時,會感到非常失望,甚至萌發厭學情緒。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切忌諷刺歧視,要真心地關懷幫助他們,找出落后的原因,有意識地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重新樹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礙,走向成功。
我國中學英語素質教育已拉開序幕,作為英語教師,要真正領會素質教育的實質,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堅信在教師們的共同努力下,農村中學英語素質教育一定會開出燦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柳斌談素質教育》 柳斌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鄧小平教育思想教程》 黃蓉生 陳躍 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