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賢
摘 要:聾校數學教學同樣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阻礙了聾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聾校數學教師應注意尋找存在的問題,并認真對待,仔細總結經驗,以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去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特殊教育 聾啞人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c)-0151-01
聾啞癥(deafmutism)通常說的就是聽覺與語言障礙兼有的病癥。聾啞人不會說話,并不是語言系統的中樞部分或末梢部分有什么病變,而是由于聽力障礙使之失去模仿學習的可能;喪失聽到和辨別語言的能力;也就無法自我校正。聾是因,啞則是結果。在特殊學校中,聾啞學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礙了思維的發展,尤其表現在思維的推理、拓展方面明顯不如正常兒童。而數學學科對于聾啞學生來說恰恰是一門邏輯性推理很強的學科。
對于特殊情況,只能特殊教學,所有教程都要以看為主,相對你表達給學生知識都要以看為主,多吸引他們一些外界畫面,關于生活中能用到數學一些知識,學生要肯學習必須要先勾起他償的興趣。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聾校數學教學中運用得越來越廣泛,已開始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模式。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運用幻燈、投影、電視、電影、錄像、電子計算機等電教媒體進行教學的方法和方式。聾校數學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就是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媒體適當結合以傳遞教學信息,從而優化教學過程。也稱為電化教學。現代教學媒體是指教學時所采用的電教媒體,它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組成。硬件指各種教學機器〔如幻燈機、投影儀、錄像機、電視機、計算機等〕,軟件是指載有教學信息、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電影片、計算機軟件、多媒體課件等。能否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對現代的特校教師是相當重要的。常用的小學數學教具有:環形計數器、小數認識演示板、20 以內數計算板、翻片黑板,簡易天平、行程問題教具、圓周率演示教具等。學具是學生實踐操作使用的工具的統稱。常用的小學數學學具有:小學數學學具袋、彩色木條、幾何釘板等。注意處理好課本和其他教學手段的關系課本主要靠文字符號表達教學內容,較為系統,更重條件與結論。而其他教學手段。如電教素材是用圖像、聲音等形象地表達教學內容,不太系統,但注意展示過程。因此,在聾校數學教學中,兩種媒體各有作用,不能互相取代,而只有互相配合。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形象生動的圖片、幾體形體、實物等教具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題意。教材中編入了大量的插圖就是這個目的。在教學中不要把直觀的作用強調到不適當的地步。不應該把學生的認識停留在只會“用手摸,用眼看”的水平上。例如,在一年級教計算時,教師要運用直觀教具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如:△△△ △△)(3)+(2)=(學生可以看實物(或圖)進行計算。但是,一旦學生理解后,就要及時地丟開實2物、圖形,憑腦子里已建立的表象去計算,逐步抽象到數的計算,而不能長期依賴實物,否則學生的計算可能會受到抑制。這種把形象直觀和抽象概括分隔開來,使兩者不能有機結合,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發展。所以,要注意使形象直觀向抽象概括的及時轉化。
循序漸進的原則:聾啞兒童的認識活動是按一定規律向前發展的。它是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步深化的過程。數學教師一定要依據他們的認識的發展規律去進行教學,才能使聾啞兒童順利地進行學習,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1)學生年齡特征的序數學教學要適應聾啞兒童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聾啞兒童的入學年齡一般要高于健全兒童。而在教學上的進度卻要慢于健全兒童,普通小學六年的教材聾啞學生要用八年時間學完,教材本身就是考慮到聾啞兒童的接受能力。(2)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序聾啞兒童認識的發展,總是從無知到有知,由少知到多知,由初步認識到深刻認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也是從會到熟,從正確到迅速,從簡單到復雜的。在教學中必須遵循他們認識事物的這一規律。決不能忽視那些淺顯易懂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和簡單易學的基本技能的訓練。這樣,循序漸進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捕捉瞬間,順應聾啞學生自發興致,提高學習興趣。聾啞學生和正常孩子一樣,有著強烈的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能愿望,他們會抓住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來滿足求知的欲望。當想指責他們“調皮”“不聽話”時,不妨換個角度看待問題,那些正是他們跟著自己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習自由度的過程,也意味著聾啞學生有主動學習的興致了,抓住他們的興致,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認識圖形》一課時,有一聾啞學生指著教室外的國旗比劃著:那是長方形?于是順勢帶著他去教室外找長方形,學習氣氛一下子高漲起來,他不僅能準確地找出生活中其它的長方形,還能找到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這樣,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捕捉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一節課的效率遠遠超過了教學計劃。
設置游戲,調動聾啞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指出:游戲具有統整作用,在游戲中,兒童的身體能獲得充分鍛煉,展開豐富的想象,緩解緊張的情緒,體驗活動的愉悅;游戲是兒童最喜歡的活動。游戲是兒童的重要生活。兒童在游戲中,在活動中學習,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兒童的課程最容易游戲化,采用游戲化方式組織課程,有利于學前兒童健康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組織聾啞學生進行游戲,游戲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創設歡愉的學習氣氛,讓聾啞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這樣,課堂教學便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的數學應用題時,組織學生做“拍皮球”等游戲,如兩學生在拍完皮球后,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拍皮球比賽,小明拍了15下,小華拍了12下,小明比小華多拍幾下?”聾啞學生通過解決游戲中的數學問題,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求“剩余”應用題,組織全班18名聾啞學生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老師就要設置提問:“雞媽媽有18只小雞,被老鷹捉去了(9)只,還剩幾只?通過捉去不同數目的小雞數,還剩幾只的反復訓練,他們就會在游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鞏固掌握了所學知識。
總之,愛快樂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只有根據聾兒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利用形式多樣的愉快教學方式,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刺激聾兒學數學的興奮點,寓教于樂,才能讓聾兒在其樂融融的氣氛中,更有興趣學數學,并且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姚文忠,蘇華.聾啞兒童健康教育初探 [J].中國健康教育,1998(3).
[2] 高立群,吳艷紅.小學階段聾童與正常兒童智力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199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