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英
〔關鍵詞〕 數學教學;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7—0092—01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沒有問題學生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問題設計的恰當,會讓抽象而枯燥無味的數學變得直觀有趣,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那么,設計問題時應注意些什么呢?
一、 問題的設計應該貼近學生生活
教師設計的問題應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背景,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如,在講完“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角邊角定理”后,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小明不小心將家里一塊三角形裝飾玻璃打碎成兩塊(如右圖)?,F要到玻璃店照原樣配一塊,你認為小明要帶幾塊玻璃去?帶哪一塊去?為什么?這樣的提問,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學生產生新奇感,自然會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
二、 問題的設計應該注意趣味性
教師的提問要力求新穎、巧妙,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學習了“同類項”的內容后,在課后小結時,先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問題:“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降冪排列,如果說降冪排列就好比是同學們按照個子高低去排隊,那么今天學習的同類項可以比作什么呢?”學生們充分發揮著他們的想象力,發言很積極。學生發言后,教師馬上追問:“那么同類項的分類應該注意些什么呢?”通過這樣巧妙的提問,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思維,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類項的定義,牢固掌握同類項的分類應注意的問題,還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減少數學的枯燥感。
三、 問題的設計要注重難度和深度
問題是否適度,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如果每節教學內容都能設計出適度的問題,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長此以往,教師再輔之以恰當的啟發點撥,學生的思維就會越來越敏捷。這里所說的適度,就是指問題設計的難度和深度,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
例如,在講“勾股定理的應用”時,有這樣一個探究問題:如右圖,有一個長2米,寬1米的門框ABCD,如有一塊長3米,寬2.2米的薄木板,問能否從門框內通過。這是一個運用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究題目,在學生剛剛學習過勾股定理且還不能靈活運用的情況下,可能一時會覺得無從下手。這時可以先設置一些有梯度的問題,難度逐層遞進。如,在長方形ABCD中,AB、AC、BC有怎樣的大小關系?若有一塊長3米,寬0.8米的木板,怎樣從門框內通過?若木板長3米,寬1.5米呢?在這三個問題進行鋪墊的基礎上, 讓學生再進行探究,問題就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決了。
四、 問題的設計要有連續性
這里的連續性是指利用前一個問題的答案來設計后一個問題,循序漸進,逐漸引向深入,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確定圓的條件”時,可這樣來設計提問:1.過一點可畫多少個圓?為什么?2.過兩點可畫多少個圓?圓心的位置有什么規律?為什么? 3.過不在同一直線上三點A、B、C畫圓,這樣的圓要經過A、B,圓心在哪里?這樣的圓又要過B、C,圓心在哪里?若同時經過A、B、C,圓心又在哪里?4.這樣的圓可畫多少個?通過以上的問題,學生動腦、動手,把自己作為“研究者”,逐步深入,將已有的知識、思維方法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就會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它是教師教學功底、教學經驗、教學能力的體現。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
?笙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