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雄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意義;高效化;優質化;便捷化;
趣味化;科學化;均等化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8—0057—01
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滲透已成為創造泛在學習環境的總體趨勢。傳統的學校教育受時間、地點、空間和教學模式所限,無法滿足“終身性、全民性、泛在性、靈活性”等學習型社會的要求,而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時空限制,快速復制傳播知識,實現手段方式豐富多樣的獨特優勢,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進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能給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選擇和體驗,能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它對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和素質教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把信息化運用于課堂教學,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讓課堂從以往的傳授為主變為以解決問題為主,體現“以問題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理念,可根據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課堂動力,提高課堂效益。目前,上海、杭州、深圳、山東等一些教育發達地區,目光超遠,領跑全國教育,在實施整體區域推進教育信息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一批批先進學校率先步入了“教育云”時代,在課堂教學上實現了“翻轉課堂”。如,杭州市江平區,深圳市的各個區、辦學集團區域推進教育信息化,使課堂教學發生了新的變化。教師在上課前準備了教學資源,傳入“云”終端,學生在課外進行在線視頻學習,在線完成練習。教師在課前就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學生沒有學懂的問題。這種方式使知識的內化“翻轉”到了課堂內,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潛能與創造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顛覆了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也對當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學案導學”、“271”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挑戰。
二、把信息化運用于教育科研,可以實現教育科研的優質化
信息技術的深度廣泛應用,將改革既有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使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素質培養為主轉變,從以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它不僅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更多元的體驗與選擇,其全新的價值取向也為教育科研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改進方向。如,杭州市江平區實施了“基于云技術的協同學習模式”的研究課題,杭州采實教育集團開發了大量的學科類的“開放在線微課程”。這種課程在不到10分鐘的短時間內,以視頻多媒體方式呈現,幫助學生解決某個具體的小問題點,以求符合網絡時代學生學習的“短”、“平”、“快”等的特點。
三、把信息化運用于學生學習,可以實現學生學習的便捷化
教育信息化把教室變為 “學室”,使學生的學習突破了學校“圍墻”,創造了一種無所不在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和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使學習者能夠隨時、隨地、隨需開展學習,即“打開你的電腦(手機),學習你的課程。”激發了學生的潛力,引導了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了學生運用網絡資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把信息化運用于各類活動,可以實現學生活動的趣味化
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將教學資源在網上發布,更多的應是通過網絡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與體驗。學生可以在“科普宮館”里冥想嘗試,在“藝術殿堂”里臨摹感悟,在“文學海洋”中暢游搏擊,從而感受生活的五彩絢麗。
五、把信息化運用于學校管理,可以實現學校管理的科學化
通過信息化操作可以建立學校“基本情況數據庫”,開展學籍、學生基本信息、學生素質評價、學生成長記錄檔案、 師資隊伍、專業培訓、教研成果和財產裝備、財務報表等相關數據的分析統計及應用。還可以建立校園一卡通信息平臺,實現智能管理,優化學校管理體制機制,提升校園管理信息化,促成學校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
六、把信息化運用于促進教育公平,可以實現教育資源均等化
教育信息化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快速便捷地向邊遠地區學校擴散,使不同地域、不同學校擁有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平等地位,使缺乏一流教師和優質生源的學校有機會進入名校同步視頻課堂,實現在線聽課、在線測評、遠程輔導、名師答疑和互助學習,使教育教學活動發生革命性的飛躍。我省地域遼闊,區域經濟、教育發展極不平衡,推進教育信息化,傳播優質資源恰逢其時。
?笙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