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舒
〔關鍵詞〕 盲生;閱讀能力;文體特點;閱讀
習慣;方法
〔中圖分類號〕 G7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7—0053—01
小學階段的盲生語文教學以“讀”為基礎,主要是盲生對盲文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高年級則更加注重對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教師只有重視閱讀教學,使盲生在閱讀中學會感悟、在感悟中提高閱讀能力,才能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一、讓盲生掌握文體特點
在教材中的同一篇課文,盲文比漢字所占的篇幅要多得多,由于盲生的視力障礙,他們不可能像普通學生那樣用雙眼去速讀,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不同文體的自身特點和寫作技巧。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文體主要是記敘文,這就要求盲生要理解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然后在教學時讓盲生能夠獨立自主并正確地找出記敘文的各個要素,從而去學習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形成基本的閱讀能力,進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培養盲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
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盲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的熱情更加高漲。在盲校,大多數學生缺乏預習的良好習慣,總想著上課聽聽教師講即可,殊不知這種心理給盲生理解課文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教師應教給盲生預習課文的方法。首先,結合課前的“內容提示”來預習;其次,結合課后練習來預習;最后,結合教師布置的預習題完成對課文的熟悉過程。這樣,既讓盲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又給盲生一定的壓力,有利于盲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三、 教給盲生分析文章的方法
1.從題目入手,了解課文內容。題目是文章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才能了解“大千世界”。因此,弄清題目的含義,是學習的開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盲生對題目的分析,激發盲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上冊第十一課《唯一的聽眾》一文時,應引導盲生解題,聽眾應該是很多人,要不就不能稱之為“眾”,那為什么只有一位聽眾呢?這位聽眾又是誰呢?教師激發盲生想象,引起興趣后再導入課文。
2.從內容入手,把握文章中心。文章中心是全文之主、全篇之要,是文章最具表現力、最能體現作品主題思想的關鍵,是作品藝術構思的“焦點”。只有把握了課文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必須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的聯系點,通過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去捕捉中心。
3.從把握文章中心入手,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盲生通過學習,對課文內容基本掌握,也理解了文章的重點、難點后,教師應進一步引導盲生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升華對文章的理解。例如,教授《老人與海鷗》 一文時,盲生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知道了因為老人的關愛,海鷗和老人建立起濃厚的感情,老人去世了,海鷗也會悲傷。進而讓盲生領悟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動物。
4.課后復習,提高閱讀能力。復習對提高盲生的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盲生重新深入領會過去所學的知識,獲得新的知識,同時又可以將知識系統化,達到知識的遷移,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三、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循序漸進。小學高年級的盲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因而平時的閱讀不應該只局限于課本上。由于盲生自身身體特點,平日里閱讀的書籍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局限。所以,教師應該幫助盲生收集一些閱讀材料,主要是報紙和網上查詢。另外,閱讀材料的題材應廣泛,包括各類主題的記敘文和簡單的說明文等。這樣不僅能提高盲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使盲生多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增強他們的閱讀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盲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長期自主的實踐過程。教師在擴大盲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的同時,應著重提高閱讀的效率,并反復訓練閱讀技巧,從而真正提高盲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笙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