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金元
〔關鍵詞〕 自主學習;學習興趣;自主參與;自主探究;
自主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7—0064—01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靜態的結果,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求知者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有性格的,他們有獨立的要求,不喜歡教師總是手把手地教,渴望獨立的學習和生活。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他指出,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引導到學習的道路上來。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所以,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應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應做一個積極的引導者和協助者,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去學習、去發現。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參與
興趣是人們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高低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并且能廣泛地涉獵與之相關的知識,在遇到困難時還能表現出頑強的學習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上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一旦遇到困難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因此要想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需要有學習的動機去激勵他們、推動他們。當然,動機可能來自內因,也可能來自外因。但最重要的還是內部動機,即對學習知識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善于創設民主、和諧、愉快的教學情境,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巧設誘發性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
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一個新知識的有意義習得,必須在學習主體積極思維的參與下,經歷認知結構的調整和重新組織,才能最終把新知識接受并消化。因此,要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適時、適度地設置誘發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恰當的誘發性問題情境有兩個特點:一是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其可望而可及,教師如果能有效利用,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二是具有一定的情趣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愉快的學習氣氛,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
三、提供多種機會與學習場景,讓學生自主實踐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求得了正確的答案,那么他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會空前高漲。自己克服的困難越大,其學習的勁頭也就越大。因此,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學生就會在愉悅的情緒中產生一種渴求學習的愿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該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識,就放手讓他們去探索;該由學生自己去獲取的知識,就盡量由他們去獲取。當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需適當的暗示或提示,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自己“創造”的就可以,目的是讓他們體會到自己成功和進步的喜悅。
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該是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因為受思維特點的限制,中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如果有具體的場景支持,他們便會把自己當作主體。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利用知識本身的內在美創設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深化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創設情境,巧妙地設計誘發性問題,適時地提供機會和學習場景,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也必然能提高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的能力,也能點燃學生勇于探索的火花,使他們嘗到追求真知的樂趣,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笙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