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琴
〔關鍵詞〕 語文教學;情感美;語言;
體態;方法;環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8—0079—01
語文教學的情感性很強,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美的情感因素,積極創造情感美的氛圍,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是每個語文教師都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通過情感藝術創造情感美,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的互動作用,使彼此產生一種美的感受,使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和諧發展,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語言表達情感美
1.講析中領悟情感美。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時,可力求通過語詞的褒貶使學生領悟情感。如,在教學《論雷鋒塔的倒掉》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魯迅對封建勢力、封建統治的憎惡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中重點詞句的情感色彩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取得勝利的歡欣和對法海受到懲罰的歡樂之情。
2.美讀中體驗情感美。美讀可以把作者的感情傳達出來。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進行美讀示范,引導學生進行美讀訓練,使其在讀中入境,讀中明理,讀中生情。教師在美讀示范時,情感應隨文章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時而要激昂慷慨,時而要含蓄低沉。如此,外現于教師的情感才會充盈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整篇課文。美讀示范不僅可運用于散文教學,而且可運用于古詩文教學等。實踐證明,當教師有感情地范讀時,學生會得到美的享受,從而愿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
二、通過體態表現情感美
教學中,教師猶如舞臺上的演員,舉手投足、一觀一望、一顰一笑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服務于既定教學任務的完成。如果教師用深沉、親切的目光凝神學生,學生會覺得教師既嚴肅又和藹可親,值得信任和尊敬;如果教師眼睛無神,目空一切,學生會覺得教師漫不經心,沒有責任感,進而冷漠處之;如果教師怒目圓睜,橫眉冷對,學生會覺得教師不可一世,令人生畏。同理,教師在教學時,針對課文的不同情節,配合以不同的體態和神情,能夠很好地感染學生,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如,教師在教學《最后一次演講》時,講到“擂桌”處,不僅音量提高,一字一頓,而且還和學生一起擂響了桌子,聲音、表情、動作一齊到位能夠真切地讓學生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當時的激情和怒氣。
三、優化方法渲染情感美
學習是苦差事,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優化教學方法,變“苦學”為“樂學”,渲染情感美。如,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教師可采用整體感知,訓練語感的教法;創設情景,幫助理解的教法;小組合作,集思廣益的教法,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教學的藝術美,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除教法的綜合使用外,物質媒介的充分利用在優化課堂教學中也尤為重要。如,在教學《狼》時,教師可以根據故事情節預先制作屠戶“遇狼、避狼、御狼、殺狼”的多媒體課件,上課時讓學生一邊觀看課件,一邊復述故事。逼真的圖像、生動的故事,會讓學生親切地感受到屠戶的勇敢和機智,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四、依靠環境創設情感美
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進行教學,師生都會產生積極的情感——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形成良好的心理環境的關鍵是教師要有寬以待人的品質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而良好的心理環境必定會提高教學效果。面對課堂內的偶發事件,教師既不能怒形于色,又要及時應變處理。如,《最后一課》中,小弗朗士因貪玩遲到了,當他臉紅心跳地走進教室時,韓麥爾先生卻溫和地招呼他坐下,讓他很高興地聽完了最后一課,效果出奇得好,“今天聽講,我全都懂!”這正是韓麥爾先生寬以待人,隨機應變的結果。由此可見,該嚴則嚴,當松則松,心理相容,恰到好處,良好的心理環境帶來的必定是“親其師,信其道。”
總之,作為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之一的“情感美”,是以追求滲透在課文中的價值為目的的。縱觀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文學佳作,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美”因素。語文教師可以憑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去以情吟人,以情感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通過科學的手段,合理運用情感美,追求美感效應,力求語文教學效果的事半功倍。
?笙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