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娟
摘 要:作文教學是一項細工慢活,我們語文老師一定要植根于生活,立足于課堂,追求本真,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關鍵詞:作文 教學 返璞歸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75-01
筆者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現在很多小學生的作文內容存在這樣的狀況:路上撿到皮夾子,紅綠燈下扶瞎子,上坡幫人推車子,公交車上讓位子,放學以后擦桌子,名曰“五子登科”。初看之時覺得發帖人有點“搞怪”,但細想之后,心中不免讓我們語文老師五味雜陳。回顧我們的習作課堂,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許多學生的作文內容缺乏了童真童趣,語言表達缺失了“童言無忌”,毫無真情實感可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想,學生作文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平時缺乏對生活細致入微的洞察和體驗,教師對學生習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訴我們:“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務真求實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寫話和習作也明確要求“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各學段都強調一個“真”字,因此,我們一定要立足本真,采取有效手段,讓學生寫出言之有物,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為此,我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談兩點具體的做法。
1 利用多媒體手段,讓習作內容返璞歸真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來源于生活。但現在的獨生子女大部分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他們很少用心去思考和體驗生活。課堂上,老師如果只是簡單地在黑板寫個題目讓學生習作,他們是很難寫出言之有物、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為了交差,他們只好瞎編亂造,所以我們要注重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來指導習作。我認為把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入作文教學,能讓我們作文課堂注入新的生機,為學生習作提供身臨其境的實踐機會,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
(1)提供想象平臺,將有聲的世界內化為無聲的語言。如在人教版第11冊第一單元的習作教學中,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課前精心設計制作以“走進音響世界”為主題的多媒體課件,習作前讓學生邊看邊聽邊想,感受大自然中雷聲、風聲、雨聲等天籟之音;蟬聲、蛙聲、小鳥等動物的叫聲;聽一聽人的歡笑聲、痛哭聲、腳步聲;欣賞悠揚的琴聲,物體的撞擊聲、摩擦聲等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通過這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音入耳”的可見可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記下來并講給同學聽。“一千個讀(聽)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同學說從蛙聲蟬鳴中感受到了夏夜的美好,仿佛看到了“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喜人景象;有的同學說從小水滴的細小聲音中感受到了滴水穿石的巨大力量,只要有恒心,一定會實現心中的夢想;有的同學說從人的各種不同聲音中想到了生活的喜怒哀樂之事……然后引導學生由說到寫,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心,學生在靜思默想中寫起作文來就比較得心應手了。
(2)再現學習生活的真實場景,讓學生明確作文就是對生活的記錄和感悟。如人教版9冊第八單元習作,要求寫一次活動或描寫一個場景,寫作前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老鷹捉小雞、吹泡泡、貼鼻子游戲、拔河比賽、升旗儀式”等喜聞樂見的活動,實地拍下這些真實的場景,然后在作文指導課上播放、重現這些場面,并通過特定鏡頭等技巧,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展開想象。當學生們看到自己在熒屏上出現時,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的,特別興奮,這時鼓勵孩子們自主表達,大膽想象。在豐富多彩的寫作材料中,學生漸漸感到了“有話可寫,有話要寫”的欲望。“我發現王錚吹泡泡時腮幫鼓鼓的,臉色特別紅,好像把吃奶的力氣都使出來了、我吹的泡泡要到太空和劉洋姐姐約會、三毛的鼻子飛到撒哈拉沙漠探險去了、老鷹要想捉到更多的小雞有時要靠智取,不可強攻”……短短的40 min,老師看到了一篇篇真實生動的文章,特別是中下生,再也不用去生搬硬套別人的作文了,讓他們把自己的參與過程寫下來就是一篇真實可感的習作。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作文教學也一樣,要想有所成效,教師在課外要舍得花工夫,“磨刀不誤砍柴功”這在多媒體習作教學中尤為突顯。
2 立足教材,把閱讀教學與隨文練筆緊密結合,讓訓練途徑返璞歸真
《課標》告訴我們要重視讀寫之間的聯系。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是學生閱讀的憑借,寫作的典范。可是很多老師往往會把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相脫離。其實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認識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這是讓學生習作有章可循的一條有效途徑。葉圣陶認為,“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
(1)緊扣文本,訓練學生的選材能力。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告訴學生文中的閏土形象之所以讓幾代人都揮之不去,最重要的是因為作者選擇的那個海邊少年所做的事例讓我們的童年童真童趣依稀可見,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學了本課,我們可讓學生學習抓住人物的外貌,通過一兩件典型的事例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來寫一寫身邊的小伙伴。
(2)緊扣文本,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如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是11冊第一組教材的共同點。在教學本組課文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品味優美的語言;另一方面要加強閱讀與寫作的整合,設計課堂小練筆:①同學們拜訪過大自然的哪些“朋友”?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寫一個片斷;②小甲蟲有情有意,你也寫一寫螞蟻、蟬等觀察過的小動物,注意展開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③假如你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你在大自然中是怎樣生活或變化的?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請融入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3)緊扣教材,進行遣詞造句、篇章結構的模仿訓練。如:《匆匆》第三自然段作者用排比句式細膩生動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學了之后可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描述自己的日子是如何來去匆匆的;學了《威尼斯的小艇》可讓學生按照總分結構進行片斷描寫的訓練……你看,語文教材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啊。“真功夫是靠笨辦法練成的”,只要我們能做到因文而教,因勢利導,學生的習作能力一定會提高的。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項細工慢活,我們語文老師一定要植根于生活,立足于課堂,追求本真,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扎扎實實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達到葉圣陶所說的“令學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無隔閡;樸實說理,不生謬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