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志
摘 要:本文重點闡述了新課改下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途徑,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大家能對此問題有一個系統的了解。
關鍵詞:新課改 數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126-01
新課改模式在近年來進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多數屬于實驗范圍,并沒有提出一套切實的理論,這不僅是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多民族融合性強,思維的獨特性過于突出,還因為我國的教學思想受到傳統的束縛,固有化比較嚴重,因此筆者從創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討研究、提高課堂效果等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師徒找到一種符合我國新課改的的方法,為我國的新課改提供一點幫助。
1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新課標下,要求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去進行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激發起學習興趣,并一直保持下去。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去營造一定的教學情境,來讓學生養成這種學習習慣,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引導。
1.1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歡快和諧的學習氣氛
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抓住初中生愛玩的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營造出歡快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自由、寬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自主性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還能讓學生在自由的氣氛中學會互動交流,提高自身的創造力。
1.2 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新課改下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之我見情境創設的關鍵在于以情激趣,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提問的出發點,并且提出的問題也要擊中學生思維的燃點,能快速激發起學生的認知系統,讓學生萌發起學習的興趣。教師并加以及時的鼓勵和肯定,就會給學生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這樣一引導,學生的思維就會完全沉浸到課堂教學中去,就會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去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直棱柱的表面積展開圖這一問題時,可想而知,所得的答案會有多種可能。這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問題情境設置,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發揮的空間,通過對問題的探索和動手操作,將一個立方體紙盒沿著棱剪開,再展成平面,看學生能否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來,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有信心,主動地去進行探究,無形中營造了一個活潑熱烈、歡快和諧的課堂氣氛。
2 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探究興趣
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課改的基礎,在傳統的數學學習過程當中由于大量的背公式以及公式分析,導致學習課堂比較壓抑,所以如何開拓快樂的學習氛圍,就成為了關鍵,舉例來說。
比如在進行一元一次方程學習時,我們可以將問題變成繞口令或者詩的形式教給學生。
如:火樹銀花搭七層,層層紅燈倍增加,共有紅燈五零八,試問四層幾紅燈?
答案如下:
解:設1層有紅燈X,則2層有2X,3層有4X,4層有8X
得:
X+2X+4X+8X+16X+32X+64X=508
127X= 508
X= 4
所以:4層有紅燈8×4=32
這樣就把原有無趣胡數學問題變成了富有意境的繞口令,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之余,還能放松精神,這樣的題型還有很多,例如:
小王去動物園玩,看到大象很悠閑地站在那兒。他忽然聯想到曹沖稱象的故事,心想曹沖能稱出大象的體重,我能不能量出大象的身長呢?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從口袋里拿出兩支鉛筆,先手握短鉛筆伸直胳膊,用眼睛瞄準鉛筆兩端正好看到大象的首尾。然后換握長鉛筆,瞄準鉛筆兩端向前走了20步,正好又看到大象的首尾。他量一量兩支鉛筆的長分別為8 cm和16 cm,胳膊長為40 cm。每一步長50 cm,就很快算出大象身長為4 m。小花十分驚奇,問小王是怎么算出來的?
這也是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問題,(由于解說過長顧省略),作者舉這樣的例子是為了告訴大家,數學的教學也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而著也是新課改的重要前提之一。
3 新課改對于學習數學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
新課改形式下學好數學的13種方法:(1)認真“聽”的習慣。抓住重點、難點、疑點。(2)積極“想”的習慣。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3)仔細“審”的習慣。對提示語、旁注、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性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4)獨立“做”的習慣。教師應教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盲從優生看法,不受他人影響輕易改變自己的見解。(5)善于“問”的習慣。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主動地與他人交流。(6)勇于“辯”的習慣。讓學生在爭辯中表現自我、互相啟迪。(7)力求“斷”的習慣。,樂于和善于發現新問題,能夠從不同角度詮釋數學命題。(8)提早“學”的習慣。課前預習教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9)反復“查”的習慣。培養學生自覺性和責任感的必要過程,這也是新大綱明確了的教學要求。(10)客觀“評”的習慣。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11)經常“動”的習慣。新大綱強調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學習理解數學,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12)有心“集”的習慣。為避免同一錯誤經常犯,要反復警示自己。
(13)靈活“用”的習慣。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加以靈活運用,既能起到鞏固和消化知識的作用,又有利于將知識轉化成能力,還能達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課改的成功與否在于兩個方面啊,第一是對學生的教育轉型,在這一轉型當中不能對學生做“實驗”,一定要把改變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不過比較好的一點是,我國的教育晉升制度還是考試,這樣無論課改成功與否學生的最終考試都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在知識量以及學習模式等方面還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第二是教師,教師是課改的關鍵,如何重視課改講課改從口號形式當中解放出來,這就成為了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所以積極的研究以及良好的教學態度,才是課改成功與否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屈俊濤.新課改教育體系的完善[J].現代教育信息,2011(18).
[2] 劉雷.淺議新課改當中的數學教學問題[J].教育管理者,2011(21).
[3] 王永成.提升教學有效途徑的若干方法[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5(4).
[4] 劉飲.關于我校“新課改教育”在數學等專業中的教學探討[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1996(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