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秋
摘 要:教師肩負著育人的重任,而新時期下的中職生的教育卻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學生,重新認識自己,重新給自己的教育定位。
關鍵詞:教師 教育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02-01
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學生已遠非當年的我們。她們幸運地生長在我國飛速發展的高峰期,享受到得天獨厚的獨生子待遇、優裕的生活滋養以及文化多元的熏陶。這來自于時代精神和豐富物質的雙重濡染,使他們具備不同于以往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與時代同步的開放與張揚,特別突出的是那特立獨行的個性與天馬行空的自信。我們常為生在盛世的孩子們感到高興,同時也更為他們的聰明而歡欣。英國有個研究智商的專家經研究得出結論:不同時代對人類智商的開發是有差異的。一個區域的快速發展可以有效地影響到智商發展的寬度與深度。我們也明顯地到感到生在新時代的孩子們腦子轉得的確比我們要快得多。能與他們結為師生,同處一室,共謀成長應該是值得欣慰的。他們會標志我們的價值,讓我們看到自己人生在社會大鏈條上的位置;他們會把時代的許多元素和一個側面帶給我們,讓我們的腳步行走在時代的峰頭;他們也會使我們聰明起來,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教學相長……
當然在我們精心培育下,他們會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如果努力地話,他們會成為一個好廚師,一個好服務員;他們也會成為一個好的微機操作員和好的幼兒教師;他們還可以升入高一級學院繼續深造……這一切都順理成章,也應該順風順水。因為我們的學生具有這個能力,我們的老師與學校也具有這個能力。
然而現實卻時常像一個多事的怨偶,總是愿意給我們出著難題。中職生的教育管理并不順利,卻如逆風行舟倍嘗艱辛,它的艱難曲折直接沖擊教學的有效施行;在某些時候教師與學生形成了一對冰火難共的矛盾,甚至發生尖銳的沖突;課堂上常有失火點,冷不防就殃及整個班級;學生的管理似燙手的山芋捧不住卻又扔不掉……整個中職教育差不多都面臨這種局面。老師們在抱怨,一節課被攪得七零八落學生們沒有學好,好心教他卻反被沖撞自尊嚴重受傷;學生們在叫屈,不愛學非叫學,我沒錯贏說我有錯!無奈之下老師們有時候也只好走鋼絲,小心著、平衡著、甚至哄著,這樣雖然有養劣成患之嫌,取此下策也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其實苦衷難訴:學生不能體罰,體罰違法;千說教萬說教,說教卻無法萬能。總之使盡千般能耐,也常是無功還返。一個以教書育人為天職的教師,當他無法完美地實現自己的教學理想時,其心中的苦楚可見一斑,難免時常生出寒涼之感。
為什么延續了千年的教與學,今天突然會矛盾百出,變得不同尋常?為什么一個擁有鮮花般青春、冰雪樣聰明的學生,會厭學得叛逆得驚世駭俗,令人棘手?其深層的原因難以說得清楚。但當我們回首歷史,注視社會,還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世紀80年代,中國驚天動地打開封閉幾千年的國門,閃現在中國大地上的強烈火花,無疑是東西方文化的激烈較量,它的直接產物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對抗與融合中,讓整個社會變成了七色雜糅的染缸。西方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大有市場,在新的健康的主流文化體系尚未構建成熟之前,每個人只好各取所好,各取所需,至于取來的東西是精華還是糟粕,那也只能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這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種現象:社會潮流千奇百怪,家庭教育千家千樣,學校教育卻仍固守舊時桃園,堅守傳統。如此一來,學校中生出兩種風景:學校傳統著,學生卻所謂現代著;學校東方著,學生卻所謂西方著。如此難免沖突,所以這片自古清凈寧和之地,卻也時常嗅到硝煙之氣。學生們生在風云際會的變革時代,從小浸染在浮躁的大氣候中,生活優越,不喜勤勉,青春叛逆,思想領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實在無法于魚目混珠中自辯是非,自取瑰寶,況且這時的教育也已力不從心,難以施加有效地影響。因此他們中的一部分,意志能力薄弱,擔當精神不夠,厭惡需要大量付出的學習;對自信與個性的理解,過于膚淺,有的走入誤區,錯誤的認為叛逆便是個性,天不怕地不怕就是自信,頂撞老師就是英雄。
我們煙信就收了不少這樣的學生。當年零零星星散落在初中班級中的他們,還都集合似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由原來的不成氣候,變成了山雨欲來。這也是一種難以左右的現實。可是就是他們卻緊牽著我們的辦學基礎,考驗著我們的天職,丈量著我們的人生,不久的將來還要充當社會某個層面的主力軍,誰又能說他們不重要。我們不面對他們將無從面對。
這些學生或許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足,更或者有著我們難以忍受的個性,但如果再選擇一個視角看,你會發現他們很多長處。他們正值青春年少,聰明伶俐,善于接納新事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強。是我們進一步塑造的有力因素。這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是時代要求我們必須承擔的使命,接受它雖然要付出不菲的代價,但他們的確已經成為我們不能拋開的牽掛。
在這群似乎是突如其來的孩子面前,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反觀之后,發現自己還有好多地方不對頭。譬如,以前總是理解不了這些學生的厭學與叛逆,總想讓他們按照我們的思路,朝著我們期望的目標成長。再譬如缺乏應對這個群體的管理方法,難以駕馭個別有問題的學生等等。細回首,也清醒地看到自己與時代產生了一些隔膜與距離。
塑造靈魂是一個教師亙古不變的職責,任務艱巨,對于我們更是一項艱難的工程。這需要有良好的背景,強有力的環境,當然更需要我們身懷技藝,親自操刀,仔細雕琢。境高者雕精神。學生們厭學與叛逆的背后,映現的是靈魂的迷失。靈魂是一個無可代替的統治者,其正則行正,其歪則行歪。抓住了它就抓住了一切,改造了它也就改造了一切。我們要做的是既要矯正又要塑造,這在我們的歷史上是個空前的挑戰,自然意味著需要空前的理論與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前提是首先要打開孩子們的心靈,我想首當其中的也是貫穿始終的是我們的大愛,是一種理解之后的愛護。別總覺得他們毛病太多,他們有的原是掉到地上沾了泥,拂去泥土清洗干凈一樣可愛。站在素質的角度看,他們不是可恨而是值得憐惜。愛是我們走進學生心靈唯一一座橋梁,走進去方可切磋琢磨。在整個塑造工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找到一種合適的思想,確定一個合適的模式,然后把思想通過系統的工程將之內化為他們的內心需求,聚成一種靈魂。其中包括著根據不同的材質,塑造不同的形象。這個過程是個教學相長的過程,當我們跋山涉水從這里走過,一定會在深層感受教學相長所蘊含的魅力。
我們生活在時代的巨大變革中,世界不同性質的兩大文化于遲到幾個世紀后在這里邂逅,它的融合直接影響到民族的興衰、國家的存亡,不可回避。它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同樣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在這個時代是一種幸運,迎接命運的挑戰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對待我們的命運還是應該相信莎士比亞所說的:風雨相伴的舞臺才有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