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韻
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于西方心理學界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倡導用積極的心態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進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學科教學,毫無疑問,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心理品質;求知欲;教學評價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筆者始終注意“以人為本”,將積極心理學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切實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有效開發學生的積極心理潛能。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呢?
一、熱愛學生,挖掘教材內容,培育積極的心理品質
歷史教材是學生進行系統性學習最直接的工具。在教學中,教師要重新認識和理解教材,實現教材觀的轉變,真正樹立“教材是范例”的嶄新教材觀,即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是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旨在引起學生的認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義建構,而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同時,在傳授新知識時,教師能根據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重組、取舍、再創造,使教材更適合自己及學生,適當加入課后延伸,引導學生自我探究、自我查找歷史真相的能力。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獲得積極心理時,內心的喜悅是難以言說的,也是終身難忘的。
歷史學科的內容包羅萬象,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榜樣題材,探討歷史知識與心理素質的最佳結合點,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主動發展。如司馬遷忍受非人的痛苦著《史記》,成為“史家之絕唱”;司馬光耗費大量心血,十九年才寫成《資治通鑒》;鑒真出生入死,六次東渡以至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傳播中國文化;李時珍經過二十個春秋艱苦努力著《本草綱目》,為世界醫學作出重大貢獻……類似的知識點還有很多,通過講述這些人物的事跡引導學生要像他們那樣,堅持不懈,在重重困難中磨煉意志,從而獲得前進的力量。
如在上《燦爛的青銅文明》一課結尾時,教師特意設置了懸念:展示了“三星堆文明至今還是世界之謎”這一話題,讓學生課后去查找相關資料,“為什么在遙遠的古蜀國會出現如此造型奇特、個性張揚的青銅器?”沒想到,過了幾天,學生帶著家里的打印稿來了,厚厚的一疊,并闡述了自己查找的結論,學生自主探究的表現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在第二天的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自信地把自己的結論告訴給大家。
由此可見,有效的歷史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引領下,學生充滿積極心理,開展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充分、自由地表達,在質疑、探究中獲得自信、體驗成功,不僅掌握知識,而且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尊重學生,抓住課堂契機,激發積極的求知欲
過去“以師為本”的觀念,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造成了師生間的隔閡,沒有心靈的交流,不僅壓抑了個性,也使學生喪失了學習歷史的自信。因此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自始至終都充滿期望。在寬松、平等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在課堂中主動地“動”起來,才會積極參與探求,才會有師生互動,才會有真正生動活潑的課堂。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激發每一個學生積極的求知欲。契機到處都是,但又稍縱即逝,這就要求教師有一雙銳眼,善于發現;要有一雙巧手,善于捕捉;要有一顆慧心,善于思索;要有一張利嘴,善于言說。
在上《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教師在講述美國在建國之后領土擴張時,發現有個學生很迷惑地看著美國的版圖,于是問他有什么問題。學生輕聲地說:“為何俄羅斯愿意低價出售阿拉斯加?”顯然,這個問題并不在教師的預設之中,但他立刻表揚了學生的質疑能力。隨之,教師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學生,不一會兒,看到最后一排有個學困生想要回答但很膽怯,教師適時進行鼓勵。于是他站起來說:“那時的俄羅斯主要從事皮毛交易,阿拉斯加是其最重要的交易中心。由于大量的海豹被獵殺,阿拉斯加的海豹瀕臨滅絕。短視重利的俄羅斯統治者認為該地已無價值,想通過出售榨取最后一點錢財。當時美國政府購買阿拉斯加這一行為也飽受美國人民的非議,但數十年后,阿拉斯加地區被挖掘出了巨大金礦。”同學們聽得非常認真,教師抓住這一契機,大力贊揚了他的勇氣和廣博的知識。在同學們欽佩的目光中,這名學困生獲得了自信,而這大大激勵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參與度。
由此可見,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尊重,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中的任何情況下都應該以“朋友和共同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用真情實意尊重學生,創設一個融洽、和睦、協調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鼓勵學生,優化教學評價,培育積極心理土壤
謬·詹姆斯說:“每個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個人天生都具有獨特的視、聽、觸以及思維的方式。每個人都能成為富于思想與創造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個成功者。”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恰當與否是學生情緒的晴雨表。如果學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師及時而中肯的評價,學生就會感到自己被賞識,就會愉快、積極,從而增強自信心。反之,就會情緒低落、被動、缺乏信心。作為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教學活動始終以學生發展為起點,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和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積極給學生創設個性與能力的展現平臺,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讓他們在積極的評價中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從而樂于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自信學習中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
如教師在教授《三國鼎立》一課時,將魏、蜀、吳的建國情況用傳統的表格按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都城依次列舉出來,有部分學生說老師的表格清楚明了,但美中不足,沒能體現出“三國鼎立”這個概念。于是教師邀請其中一個男生上黑板設計他理想的圖例,再讓學生們討論、加工、修改,最后形成以下的三國鼎立圖例:
■
這個圖例不僅包含所有的重要知識點,還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說明三國鼎立之勢,又利用箭頭表明當時的力量對比及三個政權之間的關系,非常直觀地展示了三國鼎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這是全體學生智慧的結晶,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個性的尊重,最大限度地體驗了成功。而作為教師,也得到了啟發,受益匪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自信滿滿,充分發揮主體性,積極思考、實踐,不斷迸發出思維的火花,人文素養逐步提高,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由此可見,作為教師要學會多角度評價學生。傳統教學對學生的評價是根據各學科成績來全面評價學生的,這樣一來,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為在這方面有過許多次的失敗,直接導致學生出現情緒、興趣上的波動,影響學生的心理環境和學習效率。長此以往,學生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了上進的勇氣。因此,在評價學生成績的同時,不要忽視對學生其他方面的評價,如興趣、口頭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計算能力、人際關系等等。多角度、客觀公正的評價,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育積極心理的土壤,還能讓學生學會自主、自強、自信。
總之,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有靈魂的,蘊涵著靈動和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學生的積極心理在課堂教學中備受關注,我們才能深刻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這樣的課堂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這才是歷史教學成功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教師永遠不竭的追求!
參考文獻:
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江南中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