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茗
摘 要:教學效能的提高依靠教學流程的優化,高中歷史學科的一般教學流程主要包括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五大環節,每個環節的具體操作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經過反復調整,關于高中歷史教學流程的優化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方法設計,呈現與此,求教于各位方家。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過程;優化設計
一、預習
預習排在教學流程的第一個環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具體到高中歷史教學實際:高中文科六個學科,作業量很大,歷史又是“副”科。理論上預習很重要,事實上學生沒時間。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做出“可操作”的預習設計。
所謂“可操作”強調學生有時間、有能力達到預習標準。歷史學科預習的基本要求是通讀教材,現行教材的特點是內容結論化,文字量小,問題清晰明了且個數較少,學生通過閱讀,很容易概括出核心問題。一般每節核心問題不超過三個。學生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核心問題概括。學習習慣好、計劃性強的學生可以在計劃預習時間完成。沒有提前預習的學生,可以利用上課前的課間十分鐘完成。
以上保證了學生有時間,有能力完成,完成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的核心是要求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數”是個數,3個還是5個,明確本節有幾個問題,學生明確“個”數。預習成果清晰,就為聽課做了有效準備。
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教師的督促檢查至關重要,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隨機抽取學生板書預習成果,要求框架式板書。一般為三個問題,文字書寫量三十字左右,學生一般會在兩分鐘內完成。此方法除檢查作用之外,還可起示范作用,其他同學可通過該生的板書,體悟預習的核心問題概括方法。在學生書寫核心問題的同時,可另找一兩名學生板書難點,以提請同學和老師注意。這也是預習成果有效性檢查的重要部分。
教師可以以學生的核心問題板書為基礎逐漸完善板書,板書完善的過程,既是課程深入拓展的過程,也是學生知識層次深入的過程。課前兩分鐘的學生板書還可督促學生做好上課準備,及時進入上課狀態。
二、上課
上課環節高效能的實現依靠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提前印發給學生,配合課堂教學使用,學生可以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加以完善,獲取實用的課堂筆記,可以為學生節省出上課書寫時間,更多思考、理解的時間。教學設計還可以補充當堂檢測題、學法指導、作業要求等,便于學生留存完整的課堂實錄課后復習,鞏固課堂學習成果。
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應該包括:
1.課標分析強調準確,只有準確地分析課標才能明確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現行歷史教材結論化,學生通過教材能夠知道是什么,但學生需要知道為什么,主導這些因果的規律有哪些。
2.核心問題(重點、難點)的突破強調學生中心。問題的呈現要清晰,解決問題的手段要精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材料的選取要精確新穎,既適合問題的解決,又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興趣。核心問題的處理要降速特別講解,講解的過程注意配合學生情緒。關鍵是通過思路引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現行高考觀念,通過核心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理解現行的各種史觀。同時,因為學生歷史專業語言表達習慣的欠缺,核心問題的準確表述尤其重要,很多問題表述是學生的第一次認知,知識點第一次記憶理解的準確會成為以后正確使用或遷移的基礎。第一次核心問題知識點的學習,我們不為學生提供同義的多種表達,避免學生的識記混亂。
3.核心問題強調成果落實。每個核心問題解決之后都做出明確的小結,每個核心問題解決之后要有目標檢測。通過多媒體技術呈現多種形式的檢測手段,可以是鮮活的單人模式答題挑戰,可以是團隊模式集體對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保證檢測題目的質量,達到檢測的目的。
三、作業
作業的布置要切合教學重、難點突破,題要精選,題量的設置要遵循知識點難易的要求,難點多設題,易點少設題。題型根據知識點應用需要設置。盡可能模擬高考題型,或是分解高考題型,逐步完成對各種題型的適應。答題要有具體要求,要有方法指導,要有時間計算、記錄,作業記錄要求成為課堂筆記的一部分。培養學生自檢或互檢作業的習慣。為學生提供相互啟發、頓悟的機會,同時保證作業質量。作業批改要有記錄,突出問題要集中處理,個別問題要面批,面批作業要有輔導設計,單獨輔導強調專業精神。
四、復習
復習課有其獨特的專業要求和規律,強調知識的系統,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強調試題設計的高考標準,強調做題方法的訓練,強調答題素質的訓練。復習課的學生活動設計也要符合復習課的教學目標,以保證復習課教學的高效能。
復習環節的突出重要性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自信是經驗、經歷、體驗。自信不是語言鼓勵能夠完成的,我們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學生有完整處理一課時核心問題的體驗,(包括知識點記憶、應用)就會有一課節的自信,有完整處理一單元核心問題的體驗,就會有一單元的自信。有了第一單元的自信就會有第二單元的自信,以致整個模塊的自信。幫助學生“做”出自信。自信可以祛除學生心中無可名狀的恐懼,順利進入學習的最好心態。
五、考試
考試強調“考試考平時”,引導學生注重平時復習,在歷史學科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考原題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在試題講解的環節,講完某個題型的做題方法,提問學生方法,提問學生答案導出的思路。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學生學會做題,做對題。通過撰寫考試報告引導學生思維發展,考試報告要求細化答題步驟:選擇題要求寫問點、對點、錯點。材料題要求寫答題思路。通過此項訓練引導學生思維發展,提升答題能力。
以上是在歷史教學流程通行規范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嘗試,還需更多的理論支持和實踐豐富,以進一步完善,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能。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第二實驗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