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 譚弟紅
摘 要:“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一堂課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好的導入就像是一首歌曲的前奏,為高潮埋下了伏筆。只有好的導入才會讓學生有一種眼前一亮、如沐春風的感覺,才會讓學生帶著興趣和好奇走進英語課堂的學習當中。闡述了在英語課堂中設置良好導入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并且提出了一些英語課堂導入的方法,通過談話的方式直接導入,通過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情境創建讓學生進入英語學習氛圍。
關鍵詞:談話;多媒體;情境創設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尤其對我們來說,我們的母語是漢語,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會有一定難度。對于學生來說,要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感到快樂。如何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形成主動、積極的英語學習心態呢?具體到每一堂英語課來講,設置一個精彩的導入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好的導入就像是一把鑰匙,悄無聲息地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可以讓他們興奮、活躍起來,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一、運用導入藝術激活英語課堂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導入,實際上就是設置一個既與即將授課內容有關又能吸引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通過這一環節,將新知識與舊知識聯系在一起,并且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即將新授的內容上來。尤其是英語這門學科,看似只是進行簡單的聽說讀寫譯學習,其實背后需要很多的輔助材料,比如英國或者美國的歷史發展、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等。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很可能會因為不了解一些外延知識而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所以在導入環節,將本堂課所涉及的外延和邊緣知識做一個簡單介紹,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并且接受,讓學生真正地進入英語學習的氛圍,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二、運用導入藝術激活英語課堂的具體措施
1.通過談話的方式直接導入
談話導入是一種操作比較簡便、比較直接的方法,通過教師與學生看似隨意的談話,既可以復習到以前所學到的知識,又可以引出接下來要新授的內容。比如在講到weather這一節課時,可以通過與學生聊天來引出這一話題。Teacher:Hello,everyone.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before you go to a city?Students:The food there.The people should be friendly there.I really want to know is the weather there.通過老師提出的一個簡單問題,大家在打算去一座城市旅游之前最想了解那座城市的什么信息?讓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學生最關心有沒有美味的食物,有的學生擔心那里的人們是否比較友善,其中學生們的答案中就包括了今天所要講的主題——天氣。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們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更可以讓他們滿懷期待地聽老師講解他們自己所提出來的問題。
2.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豐富課堂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例如在八年級(下)Unit 7“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這一堂課的講解中,可以先給學生們放一段英文版倒霉熊動畫,因為鄰居在半夜舉辦派對,吵得倒霉熊睡不著,于是它去敲響了鄰居的門,開門后跟鄰居說的便是這一句話“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它希望鄰居能夠盡量把聲音降低,讓它好好睡覺。通過大家所熟知喜歡的倒霉熊之口引出今天學習的內容,學生不僅感到很有趣,而且會對這個英文句子印象非常深刻,只要記住了這種句式,往后的學習就會很輕松。
3.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感受學習英語的氛圍
這種方式較前兩種相比,操作起來比較麻煩,但是導入效果非常好,將書中的抽象語言與實物相結合,在實際的情境中讓學生說英語、聽英語、記英語。比如在講到kitchen這一節時,可以把講臺當作是灶臺,讓學生們在課前將自己家中廚房里的東西畫下來,然后拿到講臺上。請一位學生扮演課本中的Mark,來到老師家里的廚房參觀,老師一一給他介紹每一樣廚具的名稱和用途,學生們就像看情景劇一般,對每件東西的英文名字都會有很深印象,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他們會很積極主動地上去扮演或者提問每件廚具的用途。
我們的英語課堂是面對所有學生的,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使得導入環節盡可能讓每一位學生參與進來,積極為每一位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導入環節的設置在充分考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要教授的知識一點不落地全部教給學生。正如王安石的詩云:“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運用導入藝術來激活英語課堂,還需要教師孜孜不倦地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陶效莉.如何讓小學生愛上英語課[J].廣西教育,2011(22).
(作者單位 重慶市榮昌仁義中學校)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