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炎
摘 要:高中階段的物理教學具有任務量大、難度高的特點。同時學生承受著很大的高考壓力,面對繁重的學習內容。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適度緩解學生壓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打造魅力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魅力化;教學質量;學習效率
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是初中物理學習的進一步深化,不僅內容豐富而且難度大,很多物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具體的例證,對學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提出了更為艱巨的挑戰。并且高中階段是最為關鍵的承啟階段,學生在面臨著繁重的學習任務的同時承受著來自社會、學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的壓力。傳統的物理教學側重于知識量的灌輸與題海戰術對學生應試能力的鍛煉,使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雖然付出很多精力,但是學習效率很低,學習效果甚微,使學生心中不免萌生抵觸、厭煩的情緒。因此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優化高中物理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打造出魅力化的教學課堂。
一、“問題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高中物理學習講究“悟物窮理”,注重對事物內在本質的探討與研究,所以讓學生懷著一顆好奇心去探究物質內在的道理是物理學習的根本之所在。“問題式”教學方法的意義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阻礙學生獨立思考的弊端,給學生留出了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與衡量學習過程、發現自身缺點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劃分問題小組,臨時課堂小老師等方法。讓學生主動尋找自己物理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與疏漏點并與其他同學積極交流,互相啟發,總結歸納問題點、以書面形式、學生代表課堂發言或課后師生交流的方式完成師生互動,讓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與授課方法。傳統式的教學側重于老師的教,“填鴨式”的硬性教學模式使課堂顯得生硬。打破高中課堂的沉寂,讓學生以課堂“當小老師”的身份走上講臺,不斷創新課堂模式。學生在“小老師”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開拓了問題思考思維,激發了物理學習興趣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教師授課提供了很多借鑒,使課堂教學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沉悶的課堂氛圍得到改善,增加了課堂魅力。
二、注重實驗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人教版高中物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這其中有突出強調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具有樂于探索、敢于創新、不甘失敗的精神。物理教學過程中不能急于把把物理規律、原理直接教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從事物的本質出發,運用現有的表面現象,分析、歸納、總結、概括出原理和科學規律。通過設計探索性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輕松、積極、活潑和興奮狀態中積極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讓學生在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中,掌握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也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的課程理念強調體驗過程和方法,通過學生對物理實驗過程的真實體驗,了解規律,感受并逐步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因此,在初物理實驗教學中,應強調過程,突現方法,著眼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實驗的設計和操作是他們的弱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示范性作用,耐心指導,多采用正面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實驗過程中應做到四個重:一是重方案設計;二是重現象觀察、數據記錄;三是重數據或現象分析;四是重實驗結論的得出。為了使物理實驗得到充分的重視,可以進行階段性的實驗考核,在期末考試中增加實驗比例。在了解學生實驗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實驗內容,使學生的探究思維和操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在思考與實踐中感受物理課堂的魅力。
三、優化學生、家庭、學校三者間的溝通渠道
高中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心理較為敏感,思想易于極端化,并且承受著沉重的學習與考試壓力。物理相對于其他學科學習難度較大,無形之中給學生施加了更大的壓力。教師與家長的一言一行在學生心目中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三者之間的關系很難把握。很多家長不了解教學內容與孩子的學習情況,只是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壓力,使孩子在經過一天緊張的學習之后在家庭中也得不到片刻的舒緩。同時很多教師也不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在教學中忽略了學生個性。在雙層面的推動下學生仿佛生活在夾縫中。因此優化學生、家庭、學校三者間的溝通渠道,加強溝通與交流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電話訪問、家長會、座談會等方式加強學生家長與學校間的交流,開展家庭教育公開課、家庭教育交流會等提升學生家長家庭教育水平。家長與老師適度轉換角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把握學生身心發展動向,及時調整教育與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適于成長與學習的立體化氛圍,減輕壓力,增加學習魅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開創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對知識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消除學生高中物理難學的先入為主的心理障礙,并克服思維因素、學習壓力的消極影響。教師要依照教學實踐,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加強溝通與交流,增加課堂魅力。
參考文獻:
[1]宋廣文.研究型課程理論與實踐[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2]王永生.創新方法略論[M].人民出版社,2002.
[3]畢興男.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通過改進化學實驗培養學生能力[J].化學教與學,2010(11).
[4]展云飛.淺談有效教學實現物理課堂高效化[J].教育藝術,2010(12).
(作者單位 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劍河民族中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