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平 解凡芮
摘要: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全球經驗證明,食品可追溯系統在控制食品安全問題發生方面可發揮巨大作用,而我國食品可追溯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國內外在可追溯系統運行方面有許多成功案例,對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運行效率提升提供了諸多可借鑒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食品安全;食品可追溯系統;運行效率;可追溯技術
英國瘋牛病、丹麥的豬肉沙門氏菌污染事件和蘇格蘭大腸桿菌事件引起了西方國家對食品安全性的巨大恐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食品可追溯系統的重要性。各國政府陸續制定了各種法律和制度,例如加拿大牛標識制度、英國“家畜跟蹤系統”等。中國自2001年引入食品可追溯系統,并于2002年正式研究食品可追溯體系,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標準、指南和法律法規。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食品可追溯體系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缺陷,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出要“建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過程監管機制、社會共治制度和可追溯體系……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對國外在系統運行方面的成功實踐進行全面剖析,探究提高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運行效率的途徑和方法。
一、 國內外食品可追溯系統發展現狀
1. 食品可追溯系統。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將可追溯性定義為“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對商品或行為的歷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蹤的能力”,國內外食品行業已逐步將可追溯性應用于食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相關研究表明,食品可追溯性使食品信息透明化,有利于政府監管,增強了消費者滿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在2006年9月上海市“瘦肉精”事件中,上海市政府運用肉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技術,10分鐘之內找出了問題源頭,有效防止危害范圍進一步擴大。食品可追溯系統運行機制及作用如圖1所示。
2. 發達國家食品可追溯系統發展現狀。發達國家食品可追溯系統在制度體系建設方面較為完善,很多國家注重于先進技術的研發,并逐步將先進技術應用于實踐。目前,發達國家已將條形碼技術、二維碼技術、RFID技術、DNA技術運用于實踐,并研究幾種技術綜合使用在降低成本方面帶來的優勢,例如菲律賓的漁業可追溯系統。在逐步完善上述幾種技術的基礎上,發達國家已開始研究新技術的使用,例如粒度在海魚可追溯系統的使用以及放射性同位素、體內電子跟蹤法等更有效的跟蹤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體見表1所示。
3. 國內食品可追溯系統發展現狀。國內實踐與研究表明,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存在許多問題,有待完善,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企業、消費者、信息系統四個方面,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這四方面的原因以政府因素和系統運行與技術支持為根本原因,這兩方面原因直接或間接導致可追溯食品價格偏高,導致一些消費者不愿購買,一些企業不愿構建可追溯系統。國內很多學者針對政府因素對國外政府制度政策進行了研究,但我國目前主要問題是系統運行方面存在許多不合理性,浪費嚴重,成本過高,運行效率過低。因此,提高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運行效率是完善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的關鍵。
二、 國外典型成功案例研究
1. 愛爾蘭牛肉可追溯系統。愛爾蘭的牛肉可追溯系統是針對瘋牛病事件應運而生的,該系統全程采用RFID的追溯技術,其成功之處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1)該系統并非在每個環節建立子系統,而是面對整個供應鏈建立一個強大的數據庫,并要求各利益相關者正確的填寫并維護各自負責的產品信息,在某個環節的利益相關者需要用時只需要從完整的數據庫中提取,從而可消除原先存在的子系統間相互不兼容的問題。
(2)一般的采用可追溯系統都會面臨各環節記錄標準不一的問題,而該系統運用兩種途徑來解決這一問題。第一,面向整體的數據庫對于錄入信息有格式限制;第二,該系統針對牛肉的產品特性制定每部分代碼應該制定哪類信息,每個利益相關者嚴格執行,并由相關政府部門嚴格監管,避免錄入信息不一致。該系統最先由愛爾蘭提出,現已成功運用與歐盟大部分國家,并很好地解決了歐盟多語言可能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
2. 意大利即食食品公司無間隙可追溯系統。意大利即食食品無間隙可追溯系統由Luca Mainetti等提出,旨在解決混合即食食品中各成分來源難以記錄的問題。該系統涵蓋了從產品種植階段到產品外發階段的全過程,其成功之處是在不同階段針對生產流通特性運用不同追溯技術,以降低成本。各階段使用的追溯技術如圖3所示。
在產品種植階段原材料品種多,數量多,制作RFID技術的電子標簽提高成本,因而采用NFC技術可以避免該問題出現;在產品接收到生產階段中涉及信息的完整保留以及記錄,因而采用RFID技術,利用其可識別范圍廣的特征節約勞動力成本,利用其精確性、容量大的特征保證產品信息的完整性;在產品包裝與檢查階段使用二維碼技術節約成本,同時便于消費者查詢產品信息,現該系統已成功運用于實踐。
三、 我國可追溯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的運行效率較低,以我國豬肉產業可追溯系統為例,如圖4所示。該系統運用于實踐中存在不適用性,會降低系統運行效率,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每一個環節都存在一個相對應的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的輸入輸出端由各自的環節負責,缺乏統一的管理監督機構,各環節由于對該產品認知不同,關鍵控制點也不盡相同,還有可能對于同一關鍵控制點有不同的定義和名稱,導致各子系統間相互不兼容,降低了可追溯系統的效率,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為消費者和政府的查詢帶來不便。
(2)成本過高。我國可追溯系統多使用RFID技術,大量RFID電子標簽的制作增加了企業額外的成本。一方面,電子標簽的成本反映在價格上,消費者不愿支付額外費用購買可追溯食品;另一方面,企業擔心RFID的使用帶來的利潤并不能覆蓋其成本,因此不愿花額外的成本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統。
(3)并非每一個企業都愿意增加額外成本使用RFID與條形碼來記錄食品信息,一些文獻研究表明,有的企業仍然使用紙質記錄食品信息,導致信息記錄誤差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在系統設計完善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存在由于人為記錄誤差、設備與系統維護成本高、各子系統間不相互間兼容、各企業記錄標準不一導致的可追溯系統運行效率不高、浪費嚴重等問題。
四、 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提高運行效率的途徑
借鑒國外成功實踐,結合我國食品行業實際情況,本文給出下述解決途徑(如圖5所示):
(1)建立完整的數據庫,加強政府監督。避免建立各階段子系統,采用建立面對供應鏈的完整數據庫的方式,消除各子系統間的不兼容性;采用統一的標簽代碼標準記錄每個階段、每個子系統的食品信息,由唯一的政府部門嚴格監督執行,保證各環節錄入信息的一致性。
(2)在高附加值、高價的產品行業推廣RFID技術。在成本方面國外有關食品行業的研究表明,使用RFID之后,整個供應鏈的利潤提高了32.5%,成本與使用勞動力成本相比提高了17.2%,證明使用RFID的利潤是足以彌補RFID技術帶來的成本的,然而我國略有不同。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并未普遍推廣,仍未形成規模經濟,因此整個供應鏈提高的利潤并不會提高很多。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于高附加值、高價格的產品,采用RFID技術,利用其高利潤彌補RFID帶來的成本。
(3)在低附加值、低價的產品行業不同階段采用不同技術。對于產品信息容量要求高、精度要求高的階段,可以采用RFID技術;對于在生產種植階段產品種類很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其他技術,如NFC技術;對于供應鏈終端(包裝等),為了便于消費者和政府的查詢,可以采用易于識別的二維碼、條形碼。整個生產、加工、流通過程盡量減少勞動力對可追溯食品信息的記錄,提高可追溯信息的正確性,減少勞動力成本。
總體而言,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在運行效率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結合我國國情,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建立完善、整體的數據庫,針對不同產品行業采用適用的技術,減少浪費,提高效率,是完善我國食品可追溯系統,保障人民飲食安全的關鍵。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均應從不同層面,盡心全力,“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
參考文獻:
1.Benedict A.Maralit, Roselyn D.Aguila, Minerva Fatimae H.Ventolero, Sweedy Kay L.Perez, Demian A.Willette, Mudjekeewis D.Santos Detection of mislabeled commercial fishery by-products in the Philippines using DNA barcodes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food traceability and safety.Food Control,2013,9(33): 119-125.
2.P.Barge, P.Gay, V.Merlino, C.Tortia.Item-level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for the traceability of food products: Application on a dairy product.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4,3(125):119-130.
3. E.Abad, F.Palacio, M.Nuin, A.González de Zárate, A.Juarros, J.M.Gómez, S.Marco.RFID smart tag for traceability and cold chain monitoring of foods: Demonstration in an intercontinental fresh fish logistic chain.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9,8,(93):394-399.
4.Kine Mari Karlsen, Bent Dreyer, Petter Olsen, Edel O.Elvevoll Granularity and its role in implementation of seafood traceability.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2,9(112): 78-85.
5.Barry Mc Inerney, Gerard Corkery, Gas- haw Ayalew, Shane Ward, Kevin Mc Donnell. Preliminary in vivo study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 novel method of e-tracking to facilitate traceability in the poultry food chain.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1,6(77):1-6.
6.國務院.201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14-03- 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號:10CJY05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號:NKZXB1205)。
作者簡介:劉彥平,南開大學物流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博士后;解凡芮,南開大學物流管理系學生。
收稿日期: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