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玉
【摘 要】作為行政管制力量放松、回歸市場規律的結果,我國電視的商業化、娛樂化、民生化現象突出。電視,作為強有力的大眾傳媒,向來是權力角逐的舞臺,這些權力包括意識形態、商業資本權力和社會風尚等等。本文認為,在商業化、娛樂化、民生化的背后,是電視權力的強化和匿名化,而非弱化。故而,對于電視意識形態的引導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關鍵詞】電視 權力 ???匿名化 意識形態
作為電視行政管制力量放松、市場規律回歸的必然邏輯伴隨物,電視權力趨向于匿名化。這對電視節目甚至電視生態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國家、地區,還是公司、家庭,任何層級的社會系統都包含著權力運行的“魅影”。電視,作為大眾傳媒,既是各種社會力量角逐的平臺,也是反映世間百態的表象系統。
一、福柯的權力觀
??拢骸拔矣X得,把權力看做主要是進行壓抑的消極機制;把權力的主要功能看作是保護、保持或再生產生產關系,既是一個方法的也是一個歷史的錯誤。認為權力相對于力量的游戲,是某種處于上層建筑層次的東西,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認為它主要與無知的效果相聯系,總之,這也是一個錯誤?!雹僮鳛榉▏鴤ゴ蟮恼軐W家、思想家,福柯對于權力的觀念深刻影響歐美社會學、傳播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是后現代主義的靈魂導師之一。??碌臋嗔τ^念開啟了現代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新境界,按照他的理解,權力是隱藏在很多社會機制、人類行為背后的重要原因。
福柯認為權力的主要功能不是通過強迫來保證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是通過構建幻景,讓人們心甘情愿地實現權力本身的再生產。例如,一般觀念認為強迫他人勞動是權力的體現,實際上,在??驴磥?,讓人們愿意、樂意工作才是權力更主要的體現之一,即權力自身的再生產?,F代流水線、辦公室環境的工作,并非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求,只是工業革命后,現代生產發展的需要,借助政府規制而建立起來的勞動愿景。借此,人們成為權力的工具,并以其自身為媒介實現權力的再生產。所以,福柯關注權力的隱性存在狀態,而非顯性的存在狀態。以國民健康為例,福柯認為背后隱藏著現代國家保持生產運轉的需要,所以才被大力提倡。這就是刷牙、洗澡背后的權力關系。同理,當一些觀眾抱怨電視,認為電視教壞了“小孩”的時候,這種抱怨背后也反映了人們對電視權力的一種默認。
當下,電視在我國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從帶有權威性、強制性特點的“喉舌”,走向輕松化、娛樂化、接地氣的“多屏之一”。多屏互動時代,電視只是受眾生活中眾多的屏幕之一,而且是在移動性、互動性方面,到目前為止,相對較弱的一塊。這正是電視走向輕松化、娛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則是我國對于廣播電視行政管理的改革,以及其所帶來的廣播電視市場規律的回歸。如果電視權力的確在經歷著匿名化的變遷,那么對于電視所傳播的意識形態的引導就需要得到高度重視。
二、電視的權力體系
近年來,電視的娛樂化、低俗化常常招致批評,有輿論認為電視正在滑向“玩物喪志”的深淵。實際上,電視總是與一定的權力系統相關聯,體現一定的意識形態。只是,在與新媒體爭奪年輕受眾的大戰中,電視的權力正在從前臺走向后場。那華麗的娛樂面具背后,隱藏著更多的權力關系。電視受到政治利益、資本運行和社會風尚的強烈影響,是它們三者力量角逐的競技場。
電視與意識形態密切的關聯是其受到政治力量青睞的重要原因。意識形態(Ideology),英文原意為思想、觀念的科學,指的是一種思想、觀念的集合。意識形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政治層面、思想層面和話語權層面。意識形態一詞,在我國,通常指涉的是其政治層面,即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觀念的集合。電視受眾廣泛,在觀念傳達和思想表述方面不只是“潤物細無聲”,而且是在視聽符號的盛宴中,讓觀眾身心愉悅。在我國,付費電視在推行多年之后,仍然面臨著一些市場阻礙??傮w而言,電視是大眾文化、快餐文化的傳播載體。既是如此,那么電視的敘事便往往是模式化、類型化的,以便在快捷的講述中,迅速完成溝通,達成理解。這導致電視在意識形態的表述、說服方面極為高效。
電視受到商業資本運行的干預。世界上大部分電視頻道、電視臺,都需要考慮其商業利益,如節目制作、購買與推廣,廣告時段的銷售,或衍生產品的開發等等。即使是公營媒體的典范的BBC,也并未完全摒棄商業力量的干預,它也需要考慮到相關節目的銷售問題。所以,廣告并不是影響電視的唯一資本渠道,無論是公營、私營還是國營媒體,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無處不在的商業資本的影響下,都難以做到獨善其身。對于電視臺、電視頻道而言,影響其的商業資本主要分為外部資本和內部資本兩種,前者指來自于電視臺、電視頻道之外的商業利益的資本,后者指來自于電視臺、電視頻道本身的商業利益的資本。內部商業利益,還應當包含節目制作人員的相關利益,畢竟團隊的商業利益和形象構建,總是要通過節目制作人員來實現的。
電視會逐漸影響社會風尚,但是社會風尚始終影響著電視。社會風尚指的是社會在一定歷史時期所推崇的道德觀念、生活習慣或流行時尚。曾幾何時,電視給人的形象是正襟危坐、面孔板正的。如今,它卻是生動形象、甚至歌舞升平的。近年來,對于電視“低俗化”的抱怨時時見諸網絡。2013年7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表示將控制歌唱類選秀節目的數量,以保證電視節目的豐富和多樣化。此條新聞在門戶網站上受到了諸多網友的支持。從社會對電視節目的抱怨中,我們可以反證出這樣的觀點:社會風尚是影響電視的重要力量。輿情反彈恰恰證明了社會對電視是有期待的。
三、節目的商業化、娛樂化、民生化:電視權力的匿名化
電視權力在我國當前的媒體生態環境中,正在借由商業化、娛樂化、民生化的旗幟,從顯性走向隱性。
商業化使得電視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色彩貌似有所削弱,實則不然。無論是電視劇場冠名還是綜藝節目贊助,一些電視頻道在追逐商業利益的過程中賺的盆滿缽滿,而另外一些相對弱勢的頻道則立志圖強,不甘屈居人后。每年11月,央視等一線衛視的廣告招標會都會吸引眾多眼球,成為電視商業化在熒屏外的表象盛宴。在電視種種商業化痕跡的背后,意識形態牢牢地構成電視符號的內核。提出“文化霸權”概念的意大利共產黨領袖葛蘭西認為,國家政權的穩固建立在兩個重要的基礎之上——國家機器和社會共識。以今天的觀念來看,國家機器是硬件,社會共識是軟件。在傳統社會,社會共識依靠宗教、道德觀念、說教來形成;在電子傳播時代之后,則依靠大眾傳媒來形成。人們時常提到的代溝一詞,反映的是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在其價值形成期,所遭遇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差異。今天,70后、80后、90后、00后的各種價值觀、審美差異,正是反映了人們在價值形成期受到的主流價值觀教育的差異。黨和國家正統的主流價值觀教育,在教科書上的變遷并不顯著,那么80后和90后的價值觀差異到底是從何處習得呢?筆者認為是來自大眾傳媒,特別是電視。在未來,還要加上新媒體。
電視通過迎合觀眾,強化了意識形態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娛樂化和民生化,看似是電視節目追求收視率和實踐社會責任的自然結果,實則是電視權力匿名化的表征。隨著企業化管理理念的深入和收視率競爭的加劇,電視權力借助民生化新聞和草根選秀的浪潮正在從顯性狀態走向隱性狀態。娛樂化的電視節目,在迎合主流觀眾價值觀、審美觀方面不遺余力,希望以此爭奪受眾注意力。故而,電視節目娛樂化的本質便是電視對觀眾的迎合。這樣,娛樂化的電視節目在鞏固意識形態和社會主流價值觀方面的作用就得到了強化,而不是弱化。但是,為什么與娛樂化伴生的低俗化現象會受到人們的非議呢?娛樂化迎合的是年輕受眾,目的是與新媒體爭奪觀眾注意力。對于那些在價值成長期習慣嚴肅電視的觀眾而言,電視的娛樂化與低俗化有時無疑是雌雄難辨的。民生化的新聞節目、服務類節目、競技類節目逐年增多,如《新聞聯播》《職來職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等。民生化是拉近電視節目與受眾距離,是電視臺接地氣的表征,它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也鞏固了受眾固有的觀念。故而,電視的娛樂化、民生化不是消解著電視權力,而是使得電視權力以隱身的狀態得到了強化。
電視權力的匿名化是我國改革推進的必然產物。電視的商業化、娛樂化、民生化,使人們誤以為電視正在流于“玩物”,忽略其在意識形態方面始終如一的重要作用。隨著電視權力匿名化現象的蔓延,新聞節目的內容和編排似乎是由新聞事件本身決定的,綜藝節目似乎是由受眾、導師決定的。這些都是電視表象系統的幻象,編導、編輯、記者、制片人、廣告商才是電視內容的直接操控者,而在這種種操控的背后則是意識形態的力量。電視權力的匿名化是媒介事實,也是意識形態引導的新語境。□
參考文獻
①[法]米歇爾·???著,乾翰 譯:《不正常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博士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