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麗 朱熹
【摘 要】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媒體的變革和海量的信息。評論作為一種引導社會輿論的載體在網絡環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本文從當下網絡新聞評論中的浮躁現象著手,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議,希望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能夠一同為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關鍵詞】新媒體 網絡新聞評論 浮躁現象 網絡管制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7月17日上午發布的第32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較2012年底增加43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①網絡新聞的網民規模達到4.61億,較2012年6月增長了6860萬人,年增長率為17.5%;網民對網絡新聞的使用率為78.0%。②新媒體以迅猛的速度發展,傳媒產業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調整和變化。不僅如此,傳媒渠道和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使得新聞內容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也同樣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媒體已經無法脫離網絡的影響而獨立運作了。評論,這個被稱為是“報刊的靈魂”的文體,經過網絡的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網絡新聞評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它是傳統媒體的評論在新環境下的一種發展和延伸。
一、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
關于網絡新聞評論的定義,目前學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學者們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是:從發展的角度看待新聞評論體裁,認為網絡新聞評論體裁誕生于報刊,在報刊之后每誕生一種新的媒體,新聞評論體裁與新的媒體的傳播方式相結合,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有別于其他媒體的具體表現形態和個性特點。③由殷俊先生等人著作的《媒介新聞評論學》中,對于新聞評論這樣寫到“網絡新聞評論是以互聯網為載體,針對新近發生的新聞或變動的事實,利用文字、鏈接、圖片、影音等手段,發表的宣傳性、意見性的主體化信息。社會處于轉型期,呈現出多樣化、文化多元化、價值多元化的客觀趨勢,而網絡評論最能適應并反映出這種趨勢。”④這是對新聞評論這個定義相對完整的表述。
以網絡新聞評論的發布平臺和途徑作為標準,網絡評論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網絡論壇與博客發布的評論文章;第二是網絡的專欄評論,即編輯評論或者專家/學者評論;第三種是網民的即時評論。
二、目前網絡新聞評論的浮躁現象表現
如今,世界已經邁入了信息社會。面對浩瀚如海的網絡信息,人們對信息的發布、接收和反饋構成了有效的傳播。然而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網民們除了理性呼吁和表達個體聲音之外,網絡新聞評論的浮躁現象日益凸顯出來。
1、保量不保質,一味迎合受眾需要
世界變化太快,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昨天的新聞最好今天就能夠有評論,但是快與好又往往很難做到統一。許多熱點事件都成了“爛尾新聞”,評論也跟著這些議程的變化而轉移風向。盲目趕“快”,把時效性視為頭等重要,不太在乎內容上的“水”——選題不精,⑤討論一些原本就沒有多大討論空間的“偽命題”來一味的迎合受眾。
2、文風浮夸,寫作技巧欠缺
一方面在寫作上過分注意眼球和感性,過于追求“偏鋒”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評論效果;另一方面缺乏寫作技巧,用淺薄的宣泄來發表意見。論點不明確,論據不到位,論證不嚴謹,用激憤的文字掩蓋邏輯性的不足。
3、原創評論少,轉載多,同質化嚴重
2013年的陳永洲事件弄得滿城風雨。《新快報》記者陳永洲涉嫌虛假報道中聯重科被長沙警方拘留,《新快報》連續兩天在頭版顯著位置要求警方放人,并配發評論員文章《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那么兩根的》。同行媒體紛紛轉載轉發,引用該文章,站在《新快報》的一邊進行“討伐”。盡管媒體很多,看似大家各有想法,其實發出的是同一種聲音,同質化嚴重。
4、缺乏理性,情緒化嚴重
在四川達州的訛人老太事件還未平息之時,2013年12月2日網上一組“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圖片引起廣泛關注。在“急哭了的外國小伙”和“碰瓷大媽”的視覺沖擊下,一些媒體人和網友率先站在外國友人一邊,煽風點火,儼然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一邊倒地棒喝國人的劣根性。然而戲劇性的是,第二天經過證實,事實是老外無證駕駛摩托,并辱罵倒地大媽。于是評論又一邊倒地轉向批評老外,追究信息源,要求給大媽一個道歉。正如學者李希光在他的著作中到的“光環效應”一樣,“作者在評論寫作中被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外表裝飾和特征所影響、迷惑甚至于操縱。”⑥
三、網絡新聞評論浮躁現象出現的原因
1、缺乏專業素養
一方面,部分媒體人缺乏專業的素養。由于個人功利的驅使,一些媒體人為了奪人眼球,以淺薄的方式,用偏激夸張的言論發表評論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不講究論點論據論證的相輔相成,一味地用激憤的文字刺激讀者神經。另一方面,部分網民的素質實在是令人堪憂。據網民的職業分布顯示,學生、企業/公司一般職員、個體戶/自由職業者三大群體在我國網民中占比進一步增大,分別占整體網民的30.6%,16.2%和14.9%。同時,農林牧漁勞動者占比上升較快,從2.8%上升至6%。⑦當然,教育程度偏低的網民不誠然就說明他的道德素質就差,但是近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而出現的“網絡暴民”現象不禁讓人聯想到這二者之間的潛在關系。2013年在湖南衛視播出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得到相當高的收視率。孩子們天真無邪,純真可愛,難免有點自己的性格。但是部分網友對節目中的孩子作出激烈的批評,言辭之激烈、苛刻實在讓人汗顏。微博的熱門討論版塊曾出現過“王詩齡滾出爸爸去哪兒”這樣尖銳的言辭。這些“網絡暴民”用一些污言穢語進行信口謾罵,其暴戾之態實在另人感到懼怕。
2、網絡商業化的負面影響
“網絡水軍”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網絡水軍”是受雇于網絡公關公司,為他人發帖回帖造勢的網絡人員,以注水發帖來獲取報酬。網絡水軍有專職和兼職之分。網絡水軍的存在是網絡營銷的進階。⑧據估計,目前“網絡水軍”的存在數量在30萬以上,地域上也由原先的一線發達城市發展到全國的二三線城市。“網絡水軍”受經濟利益驅使發表評論,奮起吆喝。這就產生了一種變異的“沉默的螺旋”的現象。讀者沉浸在一種不符合實際的輿論氛圍,于是與水軍觀點相吻合的評論越來越大聲疾呼,與水軍觀點相悖的就越發的沉默。
3、信息越來越碎片化
不斷加快的,除了社會節奏,還有熱點新聞的生命周期。時間是最好的稀釋劑,新熱點不斷出現,也不斷地轉移著人們的注意力。一時吵得沸沸揚揚的熱點事件,如哈爾濱塌橋事件,如“表哥”楊達才等,這些熱門事件還沒得到有效追蹤和解決,就被新的熱點所替代。信息多而雜,媒體和受眾也都喜新厭舊,議程設置加快,人們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被大量的信息所占據。正是如此,對應新聞的評論也跟著流轉,不僅不斷更換評論的選題,也隨著事件的深入發展而不斷更換自己的評論立場。
四、網絡新聞評論的管制
由于網絡低門檻,匿名性等特點,人們可以不負責任的在網絡上隨心所欲的發表言論,還由此產生了許多的謠言,妨礙了良好的輿論秩序。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評論者的素質
首先,在業務素質上不僅要提高寫作技巧,加強文章的邏輯性,而且還應該善于利用新的傳播形式,加強文字和音頻、圖片、視頻等傳播方式的結合。其次,評論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超然于事外,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不要急于下結論,也不要人云亦云。要擔負起引導社會走向正確輿論氛圍的責任。
2、傳統媒體和意見領袖要做好引導的表率
盡管網絡這個新媒體在以沖擊式的力量影響著傳統媒體,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媒體對網絡仍然具有十分強勁的影響力。因此傳統媒體要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在網絡上發出自己理性的聲音,引導網絡輿論向理性方向發展。此外,盡管網絡提供了完全開放的言論表達空間和公共話語平臺,表面上確實能“讓弱小孤寂者也能發出他們的聲音”,實際上普通網友的高聲呼叫不如“大V”的隨手轉發來的更有力量。在一片混沌的環境中,如果意見領袖能夠發出理性的吶喊,那將對網絡的新聞評論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作用。
3、針對規范網絡健康運營制定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存在著諸如同一個行為主體有多個行政處罰主體、處罰幅度不一致和行政審批事項多等問題。然而無規矩不成方圓。網絡新聞評論之所以可以如此浮躁、毫無顧忌是因為法律法規的缺失。因此,應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結語
評論的存在價值應該是在于能夠體現言論的自由。但是往往人們對于言論自由存在一種歪曲的理解,認為言論自由就是我們想說什么就可以說什么,簡單的謾罵和私憤的發泄都是合理的。其實,言論的自由應該是當重大的新聞事件發生時,我們能夠聽到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角度的人們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應該是“觀點的自由市場”,從而有利于人們對事物做出自己更理性的判斷。盲目的跟風、膚淺的泄憤、為了吸引眼球故尋偏離,這些都不應該是評論應起到的作用。不僅是職業的媒體人,評論家,包括普通的網民都應該提高自己的素養,既要及時引導輿論,也要理性的不帶偏見的對事件進行合理的評說,引導社會走向一個更有序和諧的共同家園。□
參考文獻
①②新浪科技,《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tech.sina.com.cn/i/2013-07-17/14088548488.shtml
③王振業、李舒:《新聞評論與電子媒介》[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278-279
④殷俊等:《媒介新聞評論學》[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498-500
⑤馬龍生,《時評不應為浮躁推波助瀾》[N].《中國青年》,2002-09-20
⑥李希光:《畸變的媒體》[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59
⑦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20-21
⑧百度百科,網絡水軍.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gM9yOn39EXSe9m_61zHsEO6y4JY0tNjkK76pc_RMXmym_Yw2rvsqIoPxFxKnKLqqLM8qBRa3xTgy4fuYHj5dq
(作者:謝玉麗,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朱熹,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