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娟


【摘 要】近年來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大學教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是舊教材數量的增多,這些舊教材一般被直接當廢紙賣掉或直接扔掉,極大的浪費了資源。一方面,學生愿意購買二手教材而無途徑;另一方面,高校二手教材市場管理混亂、信息不暢通。本文以安徽大學為例,探討高校二手教材市場空間,以及目前高校二手教材市場存在的問題,設想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二手教材 市場 存在問題 解決途徑
相關統計表明,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平均每月用于購買各類新書的費用在50—100元不等,這對暫無收入的大學生來講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以安徽大學為例,每個年級的學生數在5000人左右,每個學生一個學年按20門課計算,那么安徽大學每年書籍消耗量約為40萬冊。若以每本書25元計算,每年安徽大學學生的教材花費總量為1000萬元。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為2536.5647萬人,按照這個數據計算,那么全國每年書籍消耗量為50731.294萬冊,每年全國大學生的教材花費為1268282.35萬元。
由上面簡單的數據計算可知,高校教材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但上面的數據中還不包括相關教輔資料,其他考證考研書籍以及一些專業學習書籍。可見,二手教材存在著潛在的市場空間,前景廣闊。
據相關調查,大學生購買的教材五成以上被作為一次性資源,閱讀一兩次后便廢棄。這造成了極大的資金浪費和資源浪費,某些廢棄書籍不經任何處理隨意丟棄也造成了惡劣的環境污染。因此,探討高校二手教材市場具有經濟、資源、環保三重意義。
本文通過采用問卷法、訪談法和觀察法這三種方法,對安徽大學的二手教材市場進行調查。在全校內選擇不同年級、院系的學生50名發放問卷,對4名來自不同年級、院系的同學進行深度訪談,觀察安大周邊書店以及校內二手教材交易場所的二手教材收購、售賣情況。
一、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待挖掘
在發放的問卷中,對于閑置教材的數量及處理上,問卷結果顯示如下圖所示。
在閑置教材的數量上,約有70%的人有15—50本,而對于這些書的處理,僅有24%的人選擇捐贈、賣給二手書店、賣給下屆學弟學妹。也就是說,按照每人平均有30本(保守估計,因為填寫問卷的學生都還沒畢業,四年的教材還沒全部買完)閑置書籍計算,安大2萬名學生60萬本書籍,僅有14.4萬本有可能進入循環使用的環節,而剩余的45.6萬本書籍形同作廢。結合深度訪談,這些書籍目前大部分都還在學生宿舍里“睡懶覺”,這些處理方式應該是學生大學畢業后的打算。
在問卷結果中,86%的學生愿意購買二手教材。而深度訪談的4位同學,也表明愿意購買二手教材。可見,學生愿意購買二手教材的傾向很強烈,二手教材的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
這樣多的閑置資源,這樣大的市場需求,如果浪費了豈不可惜?但事實就是如此。
據中國青少年發展中心的數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僅中小學生教科書消耗的紙張就達到55萬噸,相當于砍伐1100萬棵大樹所造的紙。教科書循環使用是許多國家的慣例,國際上許多國家都有重復使用教科書的傳統,同一本書,美國學生使用5年,日本學生使用10年。在澳大利亞,新入學的學生會收到學校提供的參考課本目錄和借書卡,教學用書都必須從圖書館借閱,學期末歸還,然后由下一屆學生接著使用。在德國,中小學長期實行教科書循環使用,許多學校自發地通過在學校設立讀書室和不定期地舉行舊書交易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把不使用的舊書拿出來與其他人共享或交換。
而在資源缺乏、學生數量巨大的中國,教科書、教輔資料的使用壽命僅有半年,紙張消費的數量是驚人的,紙張浪費的數量也非常巨大。
那么,在高校二手教材這塊蛋糕上,既有市場,也有資源,為什么高校仍沒有形成使用二手教材的熱潮呢?
二、二手教材市場供求與中介三方脫節
經過調查發現,在安大,一方面,學生有大量的閑置教材資源而苦無出售途徑,或更有意義的書籍輸出方法,最后只能當廢紙“賤賣”;另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希望購買二手教材卻買不到合適的。
那么,高校二手教材的供銷渠道主要有哪些?這些渠道對于高校二手教材的交易是否有效?
經過觀察,在安大,有中間方參與的二手教材的供銷渠道主要有三類。
一是校內學生機構組織的二手教材買賣,二是校內雜貨收購,三是學校周邊書店。
第一種供銷渠道,是由學校的勤工儉學中心組織的。他們在學校有一個專門收售二手書的書店,收售范圍包括各個專業的教材教輔、考證考研資料。可能由于信息不暢通(實際上,很多學生都不知道),銷量低,辦了幾年,到2013年上半年就關閉了。
第二種渠道,校內雜貨收購。對于這種售書渠道,學生基本上是無奈地把書當作廢紙賣掉。一是因為宿舍儲物空間有限;二是因為除了一些基礎學科的教材和工具書,大部分書都沒有保存的價值。
第三種渠道,學校周邊書店的收購。書店收購的情況可能要比校內雜貨收購好一些,但收購價很低,有時甚至低于一折,所以在調查中有26%的人寧愿收藏也不愿低價賣出,但其實很少有人在收藏后再去翻看這些書,這些書的價值也就僅僅停留半年。換句話說,如果能以稍高的價格收購,書店的二手教材數量變多了,種類增加了,買方能找到合適的書了,高校二手教材市場自然也就活躍起來。
除了中間方參與的交易形式,還有買賣雙方直接交易的形式。這主要是在學校BBS的跳蚤市場上,雙方達成共識后交易就算成功。但由于這種形式的不連續、不廣泛,所以不能算為主要的供銷渠道。
這樣看來,高校二手教材的供銷渠道其實也算廣,為什么高校二手教材市場這塊蛋糕就是做不大呢?
根據調查,也許能得出結論。
您學校周邊的二手教材買賣市場發展狀況如何?
有92%的人認為學校周邊的二手教材市場松散、發展不是很好甚至沒有聽說過,這說明,學校周邊書店的二手教材買賣其實不成功。
在安大附近,只有兩家書店收購和出售二手教材,校內雜貨攤收購但不定期出售,勤工儉學中心辦的專門售賣二手書的書店現已關閉。可以說,學生如果想購買二手書,選擇范圍很小。校內雜貨攤出售二手書時間的不固定,校外書店二手書數量種類有限、質量參差不齊,網上二手書店二手書的運費、運送時間、舊書資料的不健全,都阻礙了學生購買二手教材。
簡而言之,二手教材市場之所以沒能發展起來,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手教材市場秩序的混亂,供求與中介三方脫節。無論是校外書店還是校內收購攤位,收購時間、價格都不固定,宣傳力度不夠,信息不暢通,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舊書輸出渠道。另外,管理措施不到位,對于收購到的舊書,擺放的位置陰暗,沒有分門別類放好。此外,收購價格太低,導致收購的書籍數量種類少,舊書賣不出去,買方買不到書。供求信息不對稱,供求渠道不暢通,市場交易不充分,造成供求與中介三方脫節。
三、建立與完善高校二手教材網上市場
美國克里斯·安德森在論述“長尾理論”時曾對二手書市場有過精妙的闡述,他認為二手教材市場的效率來自超強的流動性,商品種類相對較少,而賣家和買家又多如牛毛,所以以合適的價格買到中意的產品的概率非常大,盡管單個書店的經營模式并沒有太大意義,但若將所有書店組合在一起,整個二手書市場的潛力就不可估量了。因此他認為二手書市場的供求對稱主要是信息的問題,主張建立一個舊書經銷商數據庫。
在安德森的時代,由于技術原因,這個想法固然無法實現,但今天,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迅捷的物流系統,完全可以建立一個通過互聯網平臺連接起來的區域高校二手教材市場。將區域內各個高校的二手教材資源進行整合,完善管理機制,形成品牌與知名度,改變高校二手教材分散零散的供銷模式。
建立完善整合的區域高校二手教材網上市場的意義在于,環保上循環利用,資源上節約,經濟上實惠。而這種區域性的二手教材網上市場與網上二手書店(如比較有名的“有路網”、“孔夫子舊書網”)的主要區別在于,一是專營高校二手教材,專業性更強;二是其區域性的定位使得收售范圍更加集中,收購、發貨、售書的渠道更加多樣,相對于跨區域的網上二手書店操作也更加簡便易行。所以,建立這樣一種區域高校網上二手教材市場,既有現實的必要性,也有實施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是,建立這種完善整合的區域高校二手教材網上市場,也就意味著建立了一個區域內的數據相對完善的高校二手教材數據庫信息網,也就能解決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做固然信息暢通了,市場交易充分了,但運費、物流、虛擬空間的圖書展示等實體書店不會出現的問題也接踵而來,這就需要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解決了。□
參考文獻
①谷媛,《高校二手書市場分析》[N].《科技創新導報》,2009-08-21
②徐若之,《建立區域高校二手書市場的構想》[J].《中國統計》,2010-08-17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