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燕
你敢去抱哭著的孩子嗎?據說作家趙樹理下鄉工作時有個經驗:若看到有人帶著的孩子在哭,趙樹理同志會接過孩子一邊哄一邊與大人拉話,若孩子繼續哭,那人也不會怪他,若孩子不哭了人家還會感謝他,這樣他很快就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我覺得趙樹理同志的聰明之處在敢于在孩子處于逆境之時給以關懷。在人處于逆境時,真誠的關懷如雪中送炭讓人倍覺溫暖、親切,更容易受其感化。在做班主任的工作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不少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他們嚴重抵觸長輩的教誨,不思進取、虛度時光,而時過境遷后才追悔莫及,卻已時不再來了。所以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們更應該多向各類后進生伸出關愛之手,在他們迷茫、落后時,根據實際情況,尋找契機給他們一個個上進的推力,從而使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更順利、高效和不可逆。以下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次后進生轉化經歷的分享。
2011年我接的高三(8)班有一位小詹同學,該同學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開始的摸底考是在班里第55名(倒數10名)屬于3A臨界生的層次,但他每天很早就到學校,有禮貌,上課較認真,勞動積極,是一位懂事的孩子。當時我就讓他當小組長。可不久,我發現在背誦、默寫不過關和作業不能按時交的學生名單中總有他的名字。帶著“他的學習時間是否得不到保障”的疑惑,有一天課間我故意在課室外跟他不期而遇,關心和了解他的學習情況,他跟我解釋語文和英語基礎一直都比較弱,他在努力,卻不多說在家的學習情況。我看他態度真切,也就相信他,鼓勵他不要灰心,同時提醒他做事要注意講究方法和效率。后來他的表現時好時壞,我就打電話跟他家長交流,他媽媽一聽是班主任就火急火燎地訴起苦來,直訴他上高中以來雖有學習目標但太沉迷于玩電腦、看球賽,生活習慣拖拉,學習應付了事,不聽家長教誨。最后他媽媽一再求我幫幫她,把她這唯一的孩子扳回正道。我提議能否把電腦線和電視線停一段時間。他媽媽說不行,早有幾次強行把網線停了,結果他經常到外面上網到很晚才回家,要不就整天看電視,長時間跟家長抵觸,與家長冷戰,有一次還發脾氣,差點把電視砸了,他媽媽還跟我強調以后她會多與我聯系,但不能讓他知道她與我反映或了解情況,因為他很反感他媽媽老是讓老師來管他、壓他。盡管這位家長一再跟我強調他的孩子諸多不靠譜的行為,但我還是覺得這孩子有可愛和可教之處:對老師、同學態度誠懇有禮貌,對班里的事比較積極,比較愛面子,學習基礎是比較差,但課間多數會留在座位看看、寫寫的,很少出去買零食或打打鬧鬧,因此我對成功轉化這個孩子有信心。第一次模擬考結果出來,他退到全班倒數第3名,他的語文默寫才得1分,給老師罰抄寫的時候,我又走到他身邊跟他聊起他的學習情況,我讓他跟我分析一下影響自己學習效果的因素。他一開始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些原因,但沒有暴露出他晚上的時間大部分是在電腦前度過的。我說出了我的疑惑:他在班的表現不錯,學習比較勤奮,更沒有明顯開小差的現象,下課也很少做與學習無關的事,理解能力也不差,按道理不可能太差。后來在我的一再引導下,他終于自己主動說出了問題癥結:在班里他還會學一點,回家后,學習時間很少。其實心里是想學好的,但不懂的問題太多了,學得很累,學不下去,就會想著玩一下分散一下注意力,放松一下,可一玩就控制不住了,過后又后悔莫及。我就問他,預計高中三年要是拿張畢業證夠了,還是有什么目標。他回答,想讀設計專業,至少要考本科院校。我指出他的行為與理想的矛盾:想要好的收成,又舍不得花時間和精力,喜歡學生的身份又不能專注于學生本份。以他現在的情況,想要學習和消遣兩手抓,結果是荒廢學業、打擊信心,內心又更空虛。我又故意批評他家長在這關鍵時期,還這樣遷就和溺愛他很不好。他趕緊承認是自己不對,也表態堅決抵制電腦、電視的誘惑,專心學習。我說相信他能做到,但鑒于目前他的自制力不強,我會讓家長配合一起幫助他克服干擾,他同意我的提議。此后,我經常關注他,也會告訴他各種提高學習效果的方法和心得,供他參考。在后來與其家長的交流中,他媽媽反映:他最近星期一到星期五還比較正常,有時也會玩半個小時,就去學習,一到周末還會拼命玩,沒有高三畢業學生的緊迫感。于是我又加大對他學習檢查和督促的力度。第二次月考成績出來之后,他進步不大還在倒數10名內,他很沮喪。據他媽媽說基本又回到原來狀態:考后又天天玩電腦,學校的事一點也不與家長交流。就這樣,我決定去他家家訪。沒想到在他家樓下我先遇到了我六年前的一位學生家長也是他家樓下的鄰居,她滿心歡喜地跟我說他兒子去年在華南理工建筑系畢業后就留在廣東省設計院上班了,還說了一些謝謝培養的話。我聽了也很欣慰地恭喜他們,然后指著下來接我的小詹說,明年你們這棟樓又要出大學生了,他聽了有點羞澀,也有一些向往。進了他們家之后與家長真誠交流,沒有彼此的客套,我們圍繞共同心愿: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對待圓夢階梯——高考,如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信心展開了討論和分工。在他家里,我又找機會跟他獨談。我肯定了他這段時間的努力,并與他一起分析這次考試的得與失,讓他明白:1. 成績代表不了一切。這次考試失利,不能否定前期所有努力的價值;他在努力、在進步,別人也在努力、進步,學習就是相對的,不進則退。2. 面對困難,主動找方法解決。退縮和逃避不是解決學習問題的方法,要培養和堅持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課堂上要專心,課后及時復習,勤學習,勤總結,勤于利用周圍的資源解決問題。高考本身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當中有起有落,有瓶頸現象都正常,能成功經得起高考的磨煉,并品嘗到高考帶來的酸甜苦辣是人生難得的幸事。
這一次的家訪效果很明顯,這孩子表示會刻苦學習,再也不會輕易放棄,再也不分心了,還主動提出怕自己自制力差,讓爸爸把電腦收到他大伯家。在接下來的日子,我關注到他真的在努力、在進步,經常會主動問問題;關心自己的成績進步情況;主動跟各科任老師分析自己學習、考試的得失情況,能虛心聽取老師的建議,跟家長的關系也日趨和諧。2012年的高考,他順利考上廣西的一所本科院校,(這是他媽媽一開始不敢奢望的)還選到自己喜歡的工業設計專業,跟我報喜的時候還信心百倍的表示要利用時間學好英語以后準備考研,看著他信心滿滿、積極向上的樣子,我不禁暗暗慶幸好在當初堅持關注他,尊重他,沒放任他。
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橋梁,也是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本次的工作案例讓我體會到:
⒈ 尊重和關愛是做好后進生工作的催化劑。教育和改變一個人不容易,在人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莫過于渴望被人重視與信任,在老師和家長的尊重與關愛下,他感覺到溫暖與自信,才容易親其師,信其道,才更有前進的欲望和動力樂其學,從而使后進生轉化工作更順利和高效進行!
2. 通過溝通多向后進生伸出關愛之手。在學生期間由于年少輕狂、叛逆情緒或受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擾,后進生容易迷茫,往往會進入怠學、厭學等惡性循環。對此班主任要在尊重和關愛學生的前提下,要多與學生、家長及時溝通,通過與他們之間的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和關心,而某一次深入坦誠的談話和啟發,有可能幫一個人走出誤區,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讓人感恩一生……
(作者單位:廣東汕尾市城區新城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