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孫婷
摘 要:目前,在職業學校中顯現出來很多職業指導教師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職業指導培訓,沒有讀過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也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在教學中并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設置,因此教學效果往往歸于表面,對學生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本著對學生負責對職業負責的角度,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指導 職業能力 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a)-0231-01
目前,在職業學校中顯現出來很多職業指導教師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職業指導培訓,沒有讀過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也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在教學中并不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設置,因此教學效果往往歸于表面,對學生缺乏實際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本著對學生負責對職業負責的角度,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現將職業指導教師在職業能力上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以及擬定解決方案。
1 職業指導教師職業能力存在的問題
1.1 職業指導專業知識的缺失
在職業院校中,存在一個較為普遍的現狀就是職業指導教師大多擔任過兩門或兩門以上的課程,可能是政治、德育,甚至語文等。而且多數職業指導教師在本科或研究生階段也沒有就讀過相關課程,盡管部分老師主動進修了教育學和心理學,但大多只是表面理論和概念性較強的內容,缺乏實踐檢驗以及很強的指導意義。職業指導是對學生全面、立體的指導與服務,需要老師具備綜合性的知識與能力,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學中,職業指導教師也往往存在理論不能結合實際的狀況。對書本上的知識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不能完全解讀。授課過程中缺少真實案例的融入,所用的授課資料多數集中在名人事例以及網絡熱門案例上。因此,短時間的職業指導課程可能適用,但一學期甚至一學年都沿用一種教法是遠遠不夠的,也是對學生缺少信服力的。
1.2 教師的實踐能力缺失
在職業院校中,很多職業指導教師本身的職業經歷就是“從校門到校門”,畢業之后就來到學校任教,根本沒有深入企業的機會,而指導的對象往往可能是將來的一線員工、技術人員,所以在教師的實踐能力上的缺失就更為凸顯。在職業院校中,設計的專業很多,例如模具制造、電氣自動化、計算機程序設計、數控等,學生們很關心所學專業究竟將來面對的職業群是什么,發展會如何,企業真正需要的員工又是怎樣。而對于這一系列的困惑目前很多職業指導教師并不能給出很好的充足的解答。在教學中與學生面臨的現狀結合不夠緊密,讓學生感覺職業指導可有可無,在真正面臨就業時無所適從。
2 如何增強職業指導教師的教學能力
2.1 加強職業指導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相關的專業指導師資力量嚴重存在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許多學校沒有專門的職業指導老師,一般由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或公共課老師負責,而職業指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專業的指導老師來進行。各院校應加強相關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不僅要引進專業的人才,而且要對現有人員進行系統培訓,讓他們具備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合理的知識結構,通過專、兼、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的高水平職業指導師資隊伍。
2.2 加強職業指導教師的職業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如何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勞動者,使勞動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關鍵在于師資。作為一名中職教師,提高職業素質勢在必行。
(1)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教育影響力。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全面的、廣泛的,學生常把教師看作是萬能的,隨時都希望從教師那里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同時,教師的知識廣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威信。教師自身的思想、言行、人格、技能,甚至教師的衣著打扮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榜樣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提高教師的素質是達到教育效率的關鍵。只有職業教師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居高而臨下,厚積而薄發”,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和教育任務。由上可知,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不斷變換的活水。
(2)利用職業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面臨的教育對象是學生,而學生是十分復雜多樣的。職校學生一般都是學習成績相對較弱的,相當一部分是被迫選擇職業學校的,再加上社會的偏見等,學生的自卑感很強,學習無動力。我們用不著對他們的”笨”或”不開竅”整天哀聲嘆氣、憤憤不已。作為職校教師要面對學生智力水平一般這樣一個現實,特別要避免像大學老師那樣點到為止的教學方法,高中老師的教法也沒法完全照搬,技校生有技校生的特點,在認知方面有他們自身的弱點,容不得教師半點兒的疏忽。因此,要把這些”特殊”的學生培養成合格的人才,要求教師必須像高明的醫生那樣,切準脈搏,對癥下藥,必須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所有這一切,都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3)更新教育觀念。
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觀念陳舊、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問題,是制約素質教育的主要原因。現代教育觀念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素質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教育觀念的轉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目標上,教師要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上。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合理的需要,使學生有主動選擇的權力和自由,有發展個性的機會。
教育方法上,教師首先要實施個性教育,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的效益。其次,要以熱情的態度,積極地幫助學生,堅定他們的信念,樹立他們的信心。最后,要善意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和問題,友好地、耐心地幫助他們尋找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與他們共同尋找改正錯誤,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他們克服行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問題。
教育評價上,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轉變舊的教育觀念,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靈活的教學方法,才能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在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也在不斷的改革和發展中,社會、企業、家長和學生都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全體中職教師都必須不斷努力提高我們的職業素養,使中職教育教學質量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費小平.簡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指導[J].職教探索與研究,2010(1).
[2] 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初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 張健.人性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3(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