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攀
摘 要: 美術課作為一門藝術課,其本身就是美的教育,是一種基于美的情感體驗的教育。但是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注重挖掘美術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不注重情感滲透,使得美術課成為了一門枯燥的美術知識和理論的講解課,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高中美術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善于帶領學生發(fā)現美術作品背后所蘊藏的作者豐富的情感和思想,用情來激趣、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感悟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 高中美術教學;情感教育;滲透;策略
一、挖掘美術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對學生實施愛國情感教育
高中生具有很強的逆反心理,教師不能盲目地向他們灌輸大道理,不能夠通過強加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意識。美術教材中有很多章節(jié),其中所蘊藏的民族元素和愛國元素,都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育元素。比如在民間藝術教學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欣賞我國傳統的民間木雕的過程中,了解具有我國特色的藝術品的藝術特點和雕刻工藝,并讓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雕刻技巧。美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木雕,諸如浙江樂清的黃楊木雕、浙江東陽的浮雕,還有福建的龍楊木雕和潮州的金漆木雕等,這幾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木雕,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木雕。其凝聚了無數雕刻藝術家的勞動和智慧。教師在展示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講述我國的木雕文化,讓學生感受中國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他們對本民族的強烈認同。此外,《中國古代陶藝》、《磚石上的雕刻》、《秦嶺兵馬俑博物館》等課時都蘊藏著德育元素,可以用來實施愛國教育。
二、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在體驗中獲得情感認同
我們一直倡導環(huán)境保護,但是學生卻始終感受不深,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才能讓他們發(fā)自內心的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才能激發(fā)他們的節(jié)約感和保護環(huán)境的緊迫感。比如在美術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物做美術造型。讓學生在體驗利用廢棄物制作藝術品的過程中,感受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意義。美術教師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可以滲透環(huán)保教育。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或者校園周圍的地區(qū),讓學生觀察周圍的廢棄物,可以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給學生講解整個地球的環(huán)境狀況,告訴學生整個地球的資源、環(huán)境狀況,當前地球污染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階段,地球上的物種正在加速減少,各種資源也開始面臨匱乏,我們的地球已經再也經受不起嚴重的破壞。學生在聽教師講解的過程中,會聯系自己所看到的情境,會主動思考,思考人們的行為對環(huán)境造成的巨大破壞。也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內觀察滴水的、忘關掉的水龍頭,看學校食堂里被倒掉的食物,看垃圾堆里被扔掉的堆成堆的廢棄紙張,教師可以適時地告訴學生,當前學校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浪費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并通過具體的數字,告訴學生學校的浪費現象。這種直觀觀察和教師的數據展示會形成一種極強的教育效果,會讓學生的內心受到震撼,會讓他們感慨自己平時的不節(jié)約行為造成的浪費,這種親身感受,遠比教師灌輸式的教育更能激發(fā)起學生的環(huán)保和節(jié)約意識。會讓他們在以后的日常行為中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糧食,會讓他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環(huán)境的行動中。
三、通過集體協作,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合作感
當前,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人的萬般寵愛下成長,集體觀念比較淡薄,平時習慣獨來獨往,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協作。而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合作感,對他們的成長和成才都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利用美術課滲透集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例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美麗的拼畫”為主題,讓學生在繪畫、剪紙和拼畫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出美麗的拼畫。教師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拼畫中的合作精神。比如教師在拼畫教學之前,可以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的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制作拼畫作品,對于對照組的學生,則采用單獨做拼畫的方式進行拼畫創(chuàng)作。然后觀察兩組學生的作品,通過觀察會發(fā)現,實驗組的學生通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拼出了美麗的圖畫,而且一個小組能拼出幾幅作品,而對照組的學生甚至一副拼畫作品都沒做出來,做出的拼畫也比較單一。通過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會讓他們明白集體力量大的道理。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意識,讓他們熱愛集體。
四、通過多媒體形象展示,激發(fā)他們的人性美
美術課作為一門傳遞美的課程,應該肩負起傳遞人性美、情感美的重任。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動形象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心靈美、道德美等的教育。比如可以讓學生描繪出自己身邊的、最熟悉的人,一般學生都會選擇父母。但是很多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都很難把握熟悉的人的神態(tài),繪畫作品很難反映人物性格。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為學生展示一些人物畫像,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圖片、朱自清《背影》作品中父親的背影圖片,為子女做飯、洗衣服的母親圖片,通過這些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到人物的表情、動作,便于他們把所看到的實物與自己所要刻畫的人物聯系起來。教師再適時地進行教育,讓學生理解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培養(yǎng)他們熱愛家人,尊敬父母的美德。
五、結語
高中美術教材中包含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凝聚了無數教育者的心血,挖掘其中的情感要素,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性,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楊一帆.職高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探析[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0(10)
2 郭選紅.高中階段繪畫作品的情感教育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