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在我將近十年的地理教學中,發現氣候類型的確定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既是一個重點,又是一個難點,在各種考查氣候類型判斷的習題和檢測試題中,對學生而言,往往是無從下手,更說不上準確地判斷,判斷某地所屬的氣候類型,習慣上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規律判斷法,即根據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在區域分布圖中確認某地的氣候類型;二是特征判斷法,即根據氣候要素的統計資料(氣溫和降水指標),先按溫度判別大類,再按降水判別小類,最后判斷出氣候類型。
第一節課講授氣候類型判斷過程如下:
第一種氣候類型判斷方法:規律判斷法
教師講授每一種氣候類型的分布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第二種氣候類型判斷方法:主要根據氣溫,降水的數據資料來判斷氣候類型
教師講授:
(1)以“溫”定“球”
首先根據最冷月氣溫判斷南北半球和溫度帶。一般來說最冷月出現的月份在1月份,那么則可判斷是在北半球,相反,若最冷月出現在7月份,則可判斷在南半球。
(2)以“溫”定“帶”
溫帶最冷月氣溫在0℃以下,0—15℃之間為亞熱帶,15℃以上為熱帶,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在0℃以上。
(3) 以“水”定“型”
然后根據降水量最多月、最少月的出現季節來分析,可分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濕潤型、少雨型。
(4)確定氣候類型
最后根據氣溫和降水的配合情況,全年的平均氣溫和全年總降水量綜合分析,判斷出具體的氣候類型。
在給出練習題練習時發現,學生未達到預定效果,在遇到以下情況時依然有問題難以解決:①七月份慣性思維認為是夏季,②將地中海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混淆。③熱帶草原氣候地區動物遷徙時間。
第二節課則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第一種氣候類型判斷方法:規律判斷法
學生自己觀察每種氣候類型的分布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并總結得出答案。
第二種氣候類型判斷方法:主要根據氣溫,降水的數據資料來判斷氣候類型
小組合作在第二種根據氣候要素的統計資料(氣溫和降水指標),判斷該氣候類型的方法時帶給了我意想不到的驚喜。以分析熱帶氣候類型的小組為例,在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中得出的結果有:①既然同為熱帶氣候類型,必然有共同點。找出共同點為:氣溫的最低值都超過了15℃ ②降水總量中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2000㎜,熱帶草原氣候在750--1000㎜,熱帶季風氣候在1500--2000㎜,熱帶沙漠氣候﹤125㎜.③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比較相似,但是熱帶季風氣候在雨季來臨之前,是氣溫最高的時期,最熱月均溫為25--30℃,雨季降水有爆發性,降水變率大。熱帶草原氣候在干季和濕季氣溫變化不明顯,降水變率小。分析亞熱帶氣候類型的小組為例,在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中得出的結果有:①既然同為亞熱帶氣候類型,必然有共同點。找出共同點為:氣溫的最低值都在0--15℃之間,同時還發現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氣溫最低值也在0--15℃之間,學生提出問題質疑。②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地中海氣候年降水在300—1000之間,且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地中海氣候集中在冬季。學生推斷: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最高的時候降水量最多,具有一致性。地中海氣候恰好相反氣溫最高的時候降水最少,具有不一致性。
我發現在從學生對知識的實際理解過程來看,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的質量并不高,表現為缺少思維的寬度和深度。學生在聆聽教師講授過程中,其對知識的實際感悟能力反而會相對有所下降。能力方面采用組內互助、組間PK的形式時,形成了學習聯盟,同學間或取長補短,或相互競爭,將個體自學和群體協作有機結合。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表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既培養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提煉出地理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自主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合作交流使學生學會表達;提高了學習效率。這一做法的積極與特色之處在于它更加有意識地將學放在了突出的地位,這種學習并不直接指向知識內容,而是指向理解知識的過程,指向學生理解知識過程中的思維碰撞以及思維發展的高質量,實現了通過學生思維的高質量提升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在活動、自主、變化、多解、交流、碰撞、補充、完善中促使學生的頭腦高度活躍,最終有質量的形成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沒有探索、反思的過程,學生不會對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與記憶。
我最后總結:要想獲得更好的課堂學習效果就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思想要變革,我們的理念要更新。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束縛學生思維發展的舊模式,遵循以人為本的觀念,給學生發展提供最大的空間,以課堂“教與學”的改革為新課程實施的立足點,以改革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切入點,以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為生長點,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踐、探索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研究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轉變;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策略;培養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下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發現、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尋求適合于、滿足于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的,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教學途徑,以實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