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娜
摘要:
社會實踐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更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當前倡導培養應用復合型人才的戰略背景下,實踐能力對創新人才的形成和發展尤為重要。鄭州大學學生處利用假期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香港金融實習項目”,筆者借此社會實踐機會,對鄭州大學和香港大學的社會實踐現狀進行了調研。最終探討通過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新路徑,為高校基于創新思維發展開展社會實踐提供了可參考的介入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思維;社會實踐;調查分析
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中有著優良傳統,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社會實踐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把手,更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同時,這一優良傳統和有效方法對于進一步激發和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有著積極的作用,也已逐漸成為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鍛煉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驅動力、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的當今時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進一步發揮社會實踐的功效,深化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認識,探索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對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要任務的高等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鄭州大學學生處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積極組織暑期實踐實習項目,鼓勵學生將社會實踐與創新發展相結合。筆者的學生于2012年暑假參加了由鄭州大學(以下簡稱鄭大)和匯凱金業(香港)有限公司合作舉辦的Brave New World項目。出發前,筆者指導學生設計了調查問卷,旨在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機會了解香港與內地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創新思維培養差異。
二、鄭大與港大對比調研情況概述
(一)研究對象
此次調研目的在于了解不同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創新發展現狀,為此我們特選取鄭大和港大部分本科學生400名。其中鄭州大學調查采取多段抽樣法:第一階段,先按文史、理工的學生比例選出不同學科性質的調查人數;第二階段,在文史、理工內部按各個年級比例分配調查人數,最后年級內部采取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抽取250名學生構成調查樣本;香港大學采用隨機抽樣法共抽取15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50份。
(二)研究內容
1.調研鄭大和港大學生實踐模式的異同;兩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理念差異;并對不同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情況進行差異分析;對比兩校社會實踐與創新發展的融合性差異。
2.根據兩所高校學生社會實踐與創新發展的差異分析提出利于大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的科學依據和合理建議。
三、兩校在社會實踐與創新發展平臺的對比分析
(一)社會實踐構建創新思維發展平臺
鄭大和港大在教學和實踐平臺搭建上有很大的不同:港大有51.9%的學生選擇“多樣的社團和宿舍文化”,而鄭大學生選擇“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所占比例最大,為43.6%。在港大的訪談中我們發現,港大的班級概念十分淡漠,“舍堂”成為了香港學生的第二教育課堂。
(二)兩校均重視社會實踐對創新思維發展的影響
社會實踐是增強大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本研究通過調查鄭大和港大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所持的態度,掌握了學校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關注情況。兩所高校都認同社會實踐對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通過比較得出,鄭大和港大都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港大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提供相關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而鄭大更提倡學生自主尋找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相關政策和物質支持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社會實踐利于知識的轉化和拓展
課堂上獲得知識是間接的、系統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不等同于實際技能,通過社會實踐,學生把自己所學知識和理論問題進行對照、比較,逐漸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課堂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尤為重要。港大授課以開放式研討為主,提倡學生獨立思考,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空間,鼓勵他們發揮個性優勢和主觀能力,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調查中還發現,港大的課堂形式以小組討論為主體,以此活躍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鄭大以“教師授課,學生聽講”的課堂形式為主體,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活動相對較少。
(四)社會實踐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利于創新思維發展
從兩校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目的調研結果來看,分析鄭大和港大學生選擇次數最多的均為“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比例分別為27.1%和20.3%。說明大學生都十分注重通過實踐提升自身能力,完善自身知識結構。
在調查中,鄭大和港大分別有59.7%和48.1%的學生希望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說明處在不同社會背景和教學模式之下,大學生都認為參加和專業知識相關的實踐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發展最有益。
(五)年級對學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影響較大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題綜合調查了兩所高校的不同年級學生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感受。調研數據表明,兩所高校大一的學生都普遍認為“時間自由分配,比較輕松”,在這一時期學生有較多的精力接收社會實踐的“啟蒙教育”,讓學生在大學初期就認識到社會實踐對創新思維發展的重要性;大二和大三的學生選擇“有目標并為之奮斗,很充實”、“學習任務重,壓力過大”的較多,這一時期的社會實踐主要基于學生專業知識的鞏固;大四的學生更多選擇“有目標并為之奮斗,很充實”。
四、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路徑分析
(一)探索創新課程體系,優化學生培養方案
從調研中看到,港大以小組討論,實際操作為主的授課方式賦予了學生極大的自由,使實踐可以滲透到日常的課堂中。探索式學習模式強調要將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融入到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去。無疑,港大的授課方式更切合這種教育理念。隨著內地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授課方式的改革已勢在必行。學校不僅要在課外加強對學生的實踐培養,更要將實踐滲透到課堂內部中去。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著重增添創新性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豐富社會實踐模式,完善學生引導機制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參觀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從而達到學以致用。實踐會在在大學生的思維領域留下長久持續的思考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社會實踐的總結層面,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形成系統效應,加強對實際問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從而增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合。
(三)開展全階段實踐活動,構建“創新走廊”培養模式
調查分析表明不同年級的學生對社會實踐的需求不同。低年級學生對專業知識了解較少,他們更多地參加公益類、社會類的實踐活動。高年級的學生即將踏入社會,他們更希望參加與專業相關、利于就業的實踐。因此內地高校需針對不同年級,全階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的知識需求與職業素質。構建完整的“創新走廊”培養模式。
(四)聚焦學生不同性格,開創實踐導師指導制度
內地高校可以在社會實踐類型上予以更多的創新,提供不同類型的社會實踐供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參考。可聘請專任教師擔任實踐導師,將社會實踐項目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將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促成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整體提升。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例如:指導老師根據學生性格推薦實踐崗位,并與學生進行有關實踐經驗的交流,最終形成一種交流經驗的習慣。
(五)引聚社會力量匯集,創新拓展實踐平臺
內地高校應借鑒香港的社會與學校共同推動的模式,從單一撥款的方式轉變為通過社會籌措經費,通過社會提供項目和崗位,通過社會機構進行招募、管理、指導和評價,為社會實踐的大規模高質量開展注入新的力量。也可充分運用校友的力量,呼吁校友“回報母校,攜手同行”,給予資金、技術、實踐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借助校友的社會資源,幫助在校生更好的拓展實踐平臺。
(六)加強實踐過程管理,注重創新成果推廣
在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尤其是選擇創新活動的項目時,應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來實施,即理工科學生多選與人交流的活動,而人文社科的學生應多進行邏輯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總結成果,老師不要立刻給予否定其不當之處,應鼓勵其進一步思考及完善,對優秀的作品給予積極指導。對于學生的實踐成果,要有評價、有激勵、有深化、有存檔,優秀的作品通過參加比賽、報告交流、成果展出等方式進一步推廣,注重加強實踐過程管理,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促進創新成果的有效推廣。
【參考文獻】
[1][美國]瑪麗·艾麗斯·岡特著.教學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著.大學的使命[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劉仁義.以生為本,用心育人[J].隴東學院學報,2008(07)
[4]朱昌平等.香港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考察與對比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06)
[5]曹文濤.高校社會活動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08)
[6]黃永斌.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特點[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0(03)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附 錄:調查問卷
基于創新思維發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比較調研
尊敬的大學生朋友們:
您好!本次調查旨在了解不同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及其對于創新思維發展的影響。我們組織這次調查研究不記名,請如實回答,請勿擔心它會給您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任何的麻煩。希望您能夠抽出一點寶貴的時間幫助完成這次調查。您所提供的相關資料我們將依法只用于科研用途。
鄭州大學社會實踐調研組
2012.8.10
一、基本資料
1、您所在學校:A香港大學 B鄭州大學
2、您的性別為:A男 B女
3、您的年級: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及以上
4、您所學的專業是:
A理工科 B文史哲經濟 C藝術、外語、體育
二、學校情況
5、您所在的學校對學生實踐活動持什么態度?
A重視并有實踐平臺 B提倡學生參加
C讓學生自主尋找 D其它
6、您所在學校提供學生參加哪種實踐活動機會?(至多選三項)
A教學實踐課程 B短期實習 C社團活動
D假期社會實踐 E公益活動 F科學創新競賽
G勤工助學 H實踐技能培訓
7、您通常所接受的授課方式:
A傳授書本知識 B開放式研討新知識
C教師授課結合實際操作 D其它
三、學生個人情況
8、您認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您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A是 B否 C不清楚
9、您認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您的哪些創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A促進自學能力 B掌握研究方法 C了解學科前沿
D拓展知識面 E實踐動手能力 F創新精神
G創新思維
10、 結合您的感受,您認為什么實踐教學方式最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
A重視理論教學及學生成績 B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
C多樣的社團和宿舍文化 D注重實踐,及早接觸社會
E學術自由
11、您通常怎樣安排您的空閑時間?
A鞏固專業知識 B學習課外感興趣的知識
C做志愿者(義工) D兼職 E娛樂
12、您參加過下列哪些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
A專業實習 B公益活動 C勤工助學
D科技創新類 E沒有參加過 F其它
13、促使您參加社會實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B學校相關要求 C了解社會
D賺錢 E為就業做準備 F結交新的朋友
G人云亦云,盲目跟從
14、您認為什么樣的實踐方式最有益于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A嚴格根據導師的安排進行學習
B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C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進行學習
D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
E其它
15、您認為什么樣的獎勵可以激勵您參與實踐活動?
A自身能力的提高 B物質獎勵 C獎學金評定
D各級評優加分 E各種深造機會的評定加分
四、訪談提綱
1、你認為參與社會實踐與創新思維發展有聯系嗎?具體表現在哪里?
2、哪些因素會促使你參與社會實踐?
3、你認為社會實踐對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作用有哪些?
4、你認為高校應當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及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哪些服務?
5、如何促進高校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