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磊+竇涵+張心如
摘 要 我國的高等教育自2002年開始從“精英化”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高等教育質量觀從宏觀角度來看,是發展的、多元的、整體的;從微觀來看,高校應遵循過程質量觀。持續健康地發展高等教育,需要借鑒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理論和經驗,立足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持續改進高等教育管理體系,提高高等教育整體水平。
關鍵詞 高等教育 質量觀 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From the "Elite" to "Popular"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BI Lei, DOU Han, ZHANG Xinru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8)
Abstract Our higher education in 2002 from the "elite" education into "popular" education era.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is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e, overall;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concept of process quality.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learn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popular
從毛入學率的角度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開始從“精英化”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高等教育服務的質量觀要立足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要求和符合國際發展潮,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多數觀點都是結果導向型的,是指向高校的“最終產品”(大學生)來衡量教育質量。如何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的改革,建立科學有效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適應“大眾化”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尚需探究。
1 從宏觀角度來看,“大眾化”教育背景下衡量高等教育的質量觀應當是發展的,多元的,整體的
首先,高等教育質量的發展是以高等教育本身的發展為核心的,是歷史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同時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的高等教育在規模和水平上還遠遠不能滿足當下的經濟發展和需求。高等教育要為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尤其是當下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以知識創新為驅動的。目前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觀念已經無法跟上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制約了高等教育質量導向從符合規定性到符合市場需要再到符合創新需要。而從滿足這種發展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的過程中,通過加強高等教育質量、完善教育質量體系,高等教育也將獲得發展的動力。
其次,高等教育的多元性的前提是社會需求的多元性。二戰之后,從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看來,高等教育的多元性的基礎是國家、地區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必然。但是,“大眾化”的概念不僅是指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占適齡人數達到某個百分比(毛入學率達到15%),其背后的涵義是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某個水平后,大學應當改革,高等教育須多樣化發展。2012年我國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達到2391萬,畢業生624.7萬人。2300多萬大學生不可能都培養成學術性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是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高等院校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正如馬丁·特羅所說:多樣性既是美國高等教育系統非凡發展的結果,又使得高等教育非凡發展成為可能——已使我們的學院和大學能夠引起如此眾多的人們的興趣,承擔如此多的職能。
再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質量是一個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職責與活動的多層面概念”,目前,隨著高等教育的職責范圍和活動空間正在逐步擴展,高校正在逐漸形成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同時肩負著推動科學與文化的發展、服務社會大眾的體系。從廣義上說,高等教育的質量是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質量,這種質量反映了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水平,反映了高等教育對科學發展和文化進步的作用,反映了對社會的貢獻。高等學校是有層次的,有研究型的,教學型的,教學研究型的,職業型的等等。各個高等學校都有各自的發展定位,在社會和市場競爭下發展自己的方向,發揮各自的作用,對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實現了統一。
2 從微觀角度來看,“大眾化”教育背景下衡量高等教育的質量觀應當遵循過程質量觀
相較于企業中的質量管理概念,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其宗旨就是讓學生從上學至離開學校步入社會的這個教育工程中實現價值增值。在這個過程中,高校通過體現過程管理以及過程保障的過程質量觀,來形成人才質量共識、確定質量標準、進行質量監控和質量評估等管理活動。這也符合“大眾化”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發展觀、多元化、整體性的要求。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也在發生迅速的改變,對于高校而言,能否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各學科、各專業設置的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能否反映當代科技發展的水平和滿足社會生產的要求。隨著不斷擴大的高等學校招生規模,高校的“硬件”、“軟件”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調整,原有的結果式的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大眾化”的需要。過程質量使得社會了解、監督高等教育服務質量具有可行性,實施過程管理已成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種新的趨勢。“精英化”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往往注重結果,而在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以精英教育階段的單一質量標準衡量所有的高等教育產出或服務質量,已經無法滿足高校自身發展的需求,更無法滿足社會對高校的需求。endprint
高等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的基礎是各個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目前在大多數高校中,考核目標常常按照職能劃分自上而下分解的,提供管理服務的過程也是按照職能部門劃分,實行分頭負責,這種組織方式帶來的問題即是缺乏對整體教學系統的總體把握,跨職能的過程和職能目標間的沖突,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通過實施過程質量管理,對高等教育的整個過程分解,對每個過程進行細化,進行過程控制、過程改進,從而提高教育服務質量。為此,建立系統性的過程管理非常必要,尤其是在教育過程測量和評價中。避免過多關注某個過程的指標,這也符合教育質量是整體過程質量產生和互動的結果。
具體來說,高等教育過程質量觀是將企業生產的過程質量觀融入現代高等教育管理中。教育重在過程,為人才培養提供充分條件,高等教育尤其如此。通過運用過程質量控制的方法,可以針對高等教育過程中各個環節進行識別、控制,協調高校教育系統中各管理部門,從而保障高校教育服務管理質量和最終的人才培養質量。高等教育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整體素質。從入學到畢業,整個的教育教學活動構成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管理體系的全部。其中, 高等教育的教學活動又是高等教育服務的主體,過程質量觀要求教學質量管理者,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質量管理的整個過程,通過對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教學部門的協同管理,持續改進教育服務質量(圖1)。
圖1 過程質量觀下的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管理體系模式
高校的發展應多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進步,重視學生的成長過程。高等教育的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大眾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是動態的、變化的,有時代特征的。我國剛剛進入“大眾化”教育不久,如何建立與我國現階段發展以及適應國際發展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亟待解決。質量管理理論學術界已有深入的討論,在高校中已被廣泛應用,但是過程方法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強調過程管理的過程質量觀是發展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關鍵,通過實施過程質量控制,對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管理體系中各個環節進行識別、控制和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持續改進高等教育質量管理體系,進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中國高教研究,2000(1).
[2] 賀芳玲,晏開利.高等教育宏觀質量監控保障體系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5).
[3] 胡弼成.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演進[J].教育研究,2006(11).
[4] 馬丁·特羅.美國高等教育——過去、現在與未來[J].高等教育論壇,1989(1).
[5] Martin Trow.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 Paper of the meeting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iroshima, May 31,1998,p.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