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欣
摘 要 隨著博客、微博為代表的網絡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媒體已經全面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本文全面分析當代大學生在自媒體中的網絡行為和表現特征,以西華大學易班建設為例,積極探究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 自媒體 網絡行為 媒介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Challenges and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a Era
——Take Xihua University Easy Class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ZHANG Wenxi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blog and micro blogging, online media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the media.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features from the media in Xihua University easy class building, for example, and actively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a era.
Key words media; network behavior; media literac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自媒體的含義
2003年7月,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在“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指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傳播途徑。”
自媒體就是用以博客、微博為代表的網絡技術,進行自主信息發布的個體傳播主體。自媒體操作簡單,不要求用戶有任何的專業技術知識,用戶只需在提供自媒體的網站上注冊申請,選擇運用工具模版,就可以在網絡上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創建個人日志、創建個人博客,創建屬于自己的“媒體”。自媒體時代是指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新浪博客、騰訊博客、優酷播客、人人網等自媒體廣受高校學生歡迎,發展迅速。
2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與表現形態
自媒體作為數字科技發展的一種產物,其主要特征有:傳播速度及時快捷、傳播方式交互強、傳播信息可信度低。自媒體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2.1 自媒體成為高校學生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
網絡使當代大學生的獲知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在《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我國網絡新聞的用戶規模達到3.92億,網民對網絡新聞的使用率為73.0%。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據統計,自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渠道,大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且不受場地限制閱讀新聞,極大促進學生網民對網絡新聞的閱讀。大學生通過自媒體渠道接觸到新聞資訊,并在對新聞的分享和轉發過程中提升新聞的覆蓋量,使新聞真正走進其日常生活。
2.2 自媒體成為高校學生意見表達的重要平臺
在自媒體時代,學生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學習生活狀況、食堂、宿舍等內容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博客等進行發布,自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表達自己意見和訴求的重要平臺。尤其是近年來,發生突發事件或社會熱點問題時,不少大學生往往會在第一時間通過自媒體來獲取或傳遞信息,參與討論,提出意見或建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最近幾年,大學生以論壇、網上民意調查和投票等方式參與網絡活動的熱情高漲。當學生自身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時,大學生們往往會選擇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博客等進行發布,想借助輿論的力量給相關機構施加壓力,以期按照自己的意愿解決問題。
2.3 自媒體增強大學生價值主體的自我認識
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大學生通過自媒體展現自己,認識自己。近年來,許多大學生將自己拍的微電影上傳網絡,迅速走紅。2013年1月,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學生拍攝的微電影《命題作文》,上傳網站一星期,點擊率就已將近58萬次。學生通過制作、發布、分享和傳播信息的過程,獲得內心的滿足。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交往障礙的學生,更愿意選擇網絡方式進行人際交往,獲取自信。
3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3.1 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能動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媒體傳播快捷、互動、功能強大等特點,將教育引導內容設計成能吸引大學生、教育大學生的易被接受的信息,通過交流對話、發表博客、粉絲關注等網絡形式,以互動式、滲透式、體驗式的方式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友、娛樂等各個環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2 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化endprint
現在,一些西方國家正通過網絡,向我國大學生灌輸著西方文化理念,影響大學生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其教育引導,加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通過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來傳播核心價值。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不斷增強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主體性,自覺進行自我教育,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獲得更大的活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加強大學生互動網絡社區建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面對大學生日益網絡化的客觀現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正視現實,探索運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宣傳教育方式,加強網絡載體建設。
3.3.1 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的探索——易班
“易班”是上海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的成功實踐,作為一個創新的網絡載體,其滿足了學生的自我表達、開展交流交往、學習生活的需要,通過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激發其興趣,易班已經成為自媒體時代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
易班(即e-class)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機應用等多種新型互聯網應用,包含了新聞、通訊錄、校園應用、博客、微博、相冊、互動社區、論壇、郵箱、網盤、掌上易班等。據統計,截至2013年3月底,加入“易班”項目的學校有75個,注冊班級達到30495個,注冊用戶為887274個,班級話題數達500多萬,博客數達130萬多篇,班級相冊數為14萬個,共享的網盤文件資料達240萬個,日均訪問量達390萬次。易班有著相對單純的網絡生態環境,相對固定的人員,相對單純的社區環境,易班上的用戶為全國高校大學生。這是任何一個社會網站,不能比擬的。通過易班平臺,學生可以了解當下發生的熱點新聞,可以和自己的老師、同學進行互動交流、上傳照片、撰寫博客,可以交換各種學習和生活的信息資源,參與各種校園活動。現在,易班正以其獨特的網絡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群體加入。
3.3.2 易班的品牌定位
易班這個網絡載體的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政策支持,但從易班建設的實踐來看,遠遠未到達人們所期盼的效果。要使易班發揮育人作用,還需要在如何進一步增強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黏著力上下功夫,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功能設計,更好地貼近學生需要,進一步加強與教學管理的結合、與學生學習生活需要的結合、與青年人的時尚追求相結合。筆者認為,易班要有別于其他網絡社區而生存發展下去,必須要對其有準確的定位,要有其自己的個性化的、不可替代的明星產品。易班的品牌價值應在于強大的班級功能、權威信息發布平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等。
3.3.3 易班的建設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實效,也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易班項目設計、運行并推廣的邏輯核心的一點就在于其對(學生)主體性價值的彰顯與塑造。易班建設過程中,第一,強化班級管理功能。在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背景下,易班強大的班級功能是對傳統班級概念弱化的有效補充,融洽了班級的氛圍。易班應打造“網上家園”的理念,設計開發一系列班級產品,讓學生在網上班級中找到歸屬感、榮譽感,使得班級每個成員都自覺地去經營、維護和共建,充分發揮班級成員參與積極性,增強班級凝聚力。第二,增強易班資源的可持續性。易班有著其他網絡互動社區不可比擬的豐富的高校教育教學資源,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這些寶貴的稀缺資源優勢應得以發揮。易班在提供教育教學信息服務上的著力點應是“及時性、權威性、獨一性”。高校將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系統與易班對接,學生在易班上獲取教育教學資源,與任課教師溝通交流。通過師生互動、家校互動等形式,體現隱在“后臺”的德育效果。同時,注重學習組件、教育管理組件的開發,突出信息的權威性和服務的效果,從而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更有針對性和深度性的服務應用平臺。第三,增強服務學生生活功能。強調信息的溝通與互動,在提供學習資源的同時,增加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如網上訂票、訂餐、以物換物等,使易班成為學生生活的小幫手。第四,實現校園活動網上網下同步。作為校園網絡互動社區,就要注重線下校園文化活動與線上易班的組織展示活動相結合,充分實現校園文化活動的線上線下同步,優勢互補。
在信息獲取渠道日益多元的今天,在邊界開放、容量無限、形式多樣的自媒體時代,易班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提供了平等對話的場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善加利用易班這個載體,將理解、關心、引導、教育、幫助、共情等內容滲透在互動式的溝通交流中,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衛黨委委托課題‘滬外高校易班建設試點項目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YB13L24
參考文獻
[1] 吳華.淺談自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經營管理者,2013-04-05.
[2] 丁嚴.網絡傳播條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04-01.
[3] 駱郁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駱郁廷等.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言[M].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