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賢昌
摘 要 高校素質教育十多年來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素質教育結構和實施路徑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建構可持續發展素質,包括基礎素質、專業素質、發展素質,分析可持續發展素質實施路徑,包括課程與課堂、研究與創新、文化與活動、實踐與服務、講座與報告等,可切實提高高校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素質 結構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HUANGFU Xianchang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175)
Abstract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for the past decade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 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path has not yet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basic qua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development quality, the qua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analysis, including curriculum and classroom,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ulture and activities, practices and services, lectures and reports, etc.,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niversity effectiven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quality education, to benefit students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path
1 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
1.1 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模式
作為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應滲透到高校教育教學(包括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素質提升是高校教育的目標導向。作為教育模式,既有共性的要求,素質教育內容與形式大體相似;又有個性的特點,各個類別、層次高校的素質教育模式應是不同的、有區別的。
1.2 理清了素質教育與其他教育關系
素質不等同于通識教育,諸多高校學習和借鑒美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非職業性和專業性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廣博知識和一定的能力,通過課程方式來實施;而素質教育則涵蓋高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實施方式有課程、實踐、活動等各種形式。素質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補償,但也不能與專業教育割裂。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文化、身心素質教育,而是綜合性很強的教育,還包括專業、信息、創新等素質。
1.3 協調了高等教育功利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矛盾
理性主義大學思想就是不屑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對大學的影響,追求大學的獨立自主和學術自由,大學的目標出自大學內部,即探索真理,完善人格。功利主義則相反,倡導大學對外部社會的適應,為社會服務,追求實用價值,滿足社會需要。地方高校面對外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服務區域經濟、服務企業需求為導向,人才培養的現實功利性非常突出,而高校又要遵循內部自身發展規律,人才培養更需注重長遠、可持續發展。而高校素質教育則很好地調和這兩者的矛盾,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為目的,既能滿足當前市場和地方經濟的需要,又能體現人才可持續的終身發展需要。
1.4 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協調統一
貫徹國家教育方針,高校素質教育注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同時素質教育又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特長發揮,注重個性化發展。全面發展是基礎,個性發展是特色,兩者相得益彰。
2 高校素質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高校素質教育內容尚未形成完整體系
高校素質教育在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教育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同時又對信息素質、創新素質等作出了探索,但大學生全面素質究竟應包括哪些?彼此之間主次關系、邏輯關系怎樣?從目前來看,素質教育完整體系尚未形成,推進全面素質的教育要進一步探究。
2.2 高校素質教育實施路徑尚未形成系統
高校素質教育實施不只是開幾門素質教育課程,也不僅僅是多開展校內外文化活動,那么,素質教育實踐路徑有哪些?各路徑之間關系如何?目前尚未形成穩定的系統。還有如何將素質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如何處理素質教育與公共基礎課關系?如何鑒定素質教育學分?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3 可持續發展素質構建
可持續發展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導向,也是大學生素質體系構建的主要因素。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取決于人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而高校推行素質教育正是為了人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其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將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結合,確立可持續發展素質理念,可以有效推進高校素質教育。endprint
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素質指的是大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在大學階段及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的可持續的綜合素質,最終走向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持續和諧發展。
對于大學生素質結構,潘懋元先生認為可分為基礎素質與專業素質。①其中基礎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專業素質必須通過專業教學和專業實踐的途徑養成,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結合大學生其它素質特點,筆者提出與基礎素質、專業素質并列的發展素質,來共同建構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素質體系,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大學生發展素質主要包括學習素質、信息素質、創新素質、情商素質等,其中學習素質是第一素質,關鍵是學習力提升;創新素質是核心素質,關鍵是創新思維訓練;信息素質是網絡、信息時代所必需的重要素質,重在信息檢索、篩選、利用;情商素質是學會做人、做事的重要素質,重在團隊情商應用。
實施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素質教育既是高校創新大學生素質教育理論和提高人才培養有效性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4 可持續發展素質實施路徑分析
(1)課程與課堂:專業素質通過專業課程教學與實踐來體現,基礎素質通過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來體現,發展素質可通過微學分選修課來體現。微學分選修課基本特征為短學期,強化對某一特色素質教育專題的學習、研討、實踐,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的結合,每門課可為0.5個學分。課堂教學著重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重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式,重合作式、研究式、體驗式學習方式。各高校結合校本特色還可開發素質教育特色課程,如旨在提升學習力的學會學習課程,旨在提升情商水平的生命與幸福課程。
(2)創新與研究:高校可通過信息網絡檢索、文獻綜述啟蒙大學生科研意識,提升科研能力,進而開展大學生學術論文寫作和科研項目立項;高校通過創新思維培訓和創新創意設計活動來強化大學生創新意識,進而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創造發明活動,并可申請國家專利。學生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可采用導師制,目的在于提升創新素質。
(3)文化與活動:大學校園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藝、體育、社團活動等容易出彩,但根據大學生素質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文化活動要突出思想教育引領,要多圍繞教育主題來開展精品活動;文化活動要與專業特點相結合,素質提升要與專業能力提升結合在一起。同時,文化活動可以素質拓展項目形式,通過網上項目申報、評價,確認學生所得的0.1~0.9之間的微學分,從而使素質活動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文化活動寓教于樂,通過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性,可有效提高思想、文化、身心、情商等素質。
(4)實踐與服務:社會實踐,讓學生走向社會、企業,讓學生學以致用,既鍛煉學生各種能力,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志愿服務,讓學生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懂得感恩,提升情商素質。
(5)講座與報告:可以有針對性地通過邀請知名專家、學者或者企業家開展報告,讓學生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進一步提升求知愿望,明確提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建構可持續發展素質、分析可持續發展素質實施路徑旨在對高校素質教育進行系統地歸納與設計,其目標導向明確,條塊分析清楚,對高校提高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有效性有一定參考價值。可持續發展素質結構細分,發展素質教育中各類素質實施,素質教育實施創新舉措等,有待方家進一步研究。
注釋
① 潘懋元.現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變——從20世紀到21世紀初期[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 潘懋元.潘懋元論高等教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 傅凰.從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角度看大學生的素質教育[D].廈門:廈門大學,2001.
[3] 俞鋒.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素質的培養途徑[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7).endprint